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港大醫學院研究:使用特定鎮靜催眠藥物增骨折風險達40%

社會事

港大醫學院研究:使用特定鎮靜催眠藥物增骨折風險達40%
社會事

社會事

港大醫學院研究:使用特定鎮靜催眠藥物增骨折風險達40%

2023年12月12日 15:46 最後更新:16:37

港大醫學院研究發現,使用特定鎮靜催眠藥物增骨折風險達40%。反應處方予病人,特別是高危患者時,作風險評估的重要性。

全球使用處方鎮靜催眠藥物有上升趨勢,在已發展國家及地區尤為普遍。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展開特定鎮靜催眠藥物與骨折風險研究,發現使用特定鎮靜催眠藥物,會令骨折風險增加30-40%,顯示兩者存在中度關聯,反映在處方鎮靜催眠藥物予病人,尤其是高危患者時,作風險評估的重要性。

黎子駿博士(右)率領團隊展開有關使用特定鎮靜催眠藥物與骨折風險的研究。

黎子駿博士(右)率領團隊展開有關使用特定鎮靜催眠藥物與骨折風險的研究。

港大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藥物安全及應用研究中心(CSMPR)的團隊,根據11個國家及地區、超過600萬人數據展開研究,發現使用特定鎮靜催眠藥物會令骨折風險增加30-40%,顯示兩者存在中度關聯。研究反映在處方鎮靜催眠藥物予病人(尤其是高危患者)時作風險評估的重要性。研究結果已刊登於《睡眠醫學評論(Sleep Medicine Reviews) 》。

Unsplash設計圖片

Unsplash設計圖片

鎮靜催眠藥物一般用於減輕焦慮、壓力及改善睡眠質素,常用的鎮靜催眠藥物包括第一代巴比妥類藥物及水合氯醛、第二代苯二氮卓類藥物及第三代Z類藥物。現時不少研究指出使用鎮靜催眠藥物後存在骨折風險,其中引致骨折的原因或與藥物的副作用相關,如暈眩、睡意及低血壓等,這些副作用均會增加跌倒或受傷機會。

但由於骨折病理複雜、成因眾多,現時尚未有證據支持此定論。有見及此,CSMPR 的研究團隊有系統地回顧文獻及進行統合分析,整合現有證據,以確定使用鎮靜催眠藥物與骨折之間的關聯。

具體而言,綜合結果顯示,使用苯二氮卓類藥物後髖骨骨折的機率增加32%;而使用Z類藥物後身體任何部位出現骨折的機率增加達41%。研究同時發現,長期及短期使用鎮靜催眠藥物對增加骨折的風險相若。

Unsplash設計圖片

Unsplash設計圖片

根據研究結果,當處方鎮靜催眠藥物予較高骨折風險的患者時(如85歲或以上長者、獨居人士等),應採取審慎態度。處方相關藥物前應為患者提供適當的諮詢,並監察及減低患者跌倒和骨折的風險。鎮靜催眠藥物使用者採取適當的預防跌倒措施,亦能有效減低骨折風險。

領導研究的港大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兼臨床醫學學院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助理教授及此研究的高級作者黎子駿博士指出:「鎮靜催眠藥物使用越趨普遍,包括未經准許或不按指示的藥物標示外使用,在處方鎮靜催眠藥物前應根據整體安全風險,對患者進行仔細的臨床評估。」

港大醫學院及工程學院的跨學科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創新篩選平台,可快速評估新冠病毒變異對疾病嚴重程度的影響,新方法比傳統方法速度提升39倍。

港大醫學院

港大醫學院

研究人員亦專注了解病毒變異如何影響「合胞體」形成,即受感染細胞與未感染細胞融合的過程,這有助識別可能對公共衞生構成重大風險的新興病毒變異株。

通過研究刺突蛋白及其突變,研究人員發現某些變異株,如 Delta變異株,與病毒原始株相比形成較大的合胞體,團隊發現單個K854H突變可將Omicron 變異株轉變為具有高融合能力的變異株。研究又發現一些變異,系統可預測出它們與Omicron和Delta等現有變異株具有相近的變異機率,顯示這些新變異應受監控,因可能在未來病毒演變中出現。

為提高篩選效率,團隊開發了一種根據細胞大小篩選的策略,在更大範圍上將融合和未融合的細胞進行高速篩選;與傳統方法比較,新方法精確度超過80%

團隊還確定兩種已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批准的藥物,可減輕疾病嚴重程度。倉鼠模型實驗顯示,藥物可抑制由刺突蛋白誘導的合胞體形成,並有潛力緩解病情。

團隊認為,新系統不僅有助快速追蹤新冠病毒變異並找出治療方案,還可廣泛應用於各種與細胞融合相關的生物醫學研究,包括癌症免疫療法。而細胞互作平台可系統分析多種病毒的合胞體形成能力,包括愛滋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疱疹病毒科、新冠病毒和其他誘導合胞體形成的冠狀病毒。

團隊期望從這項研究中獲得嶄新方法和深入知識,為治療新冠病毒病症和其他涉及細胞融合的疾病提供新策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