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國軟實力過剩,今次大鑊了!

博客文章

中國軟實力過剩,今次大鑊了!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中國軟實力過剩,今次大鑊了!

2024年05月27日 20:13 最後更新:20:30

美國方才為中國產能過剩、廉價傾銷出口忙不過來,最近又有更費心的事,原來中國太會利用人工智能來宣傳中國主義,美西方媒體擔心「中國軟力過剩」。我說,這種擔心是可以體諒的。

AP圖片

AP圖片

外媒稱,主要職責之一是落實互聯網信息傳播方針政策,同時肩負整治網上不良與違法違規內容的網信辦——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日前推出一款涉及深化習近平思想理論學習的AI聊天機器人,「一旦推廣可能成為AI時代中國輿論的框架標準」;論者認為「讓AI機器人以自然的語言重複陳腔濫調反映出中國目前言論環境的荒謬」。

《美國之音》援引學者金培力(Philip Cunningham)說,「習思想」聊天機器人的消息「反映了一種令人不安的趨勢」。連英國小報《太陽報》也來湊熱鬧:「中國通過人工智能驅動的聊天機器人,讓習近平主席和他的價值觀永垂不朽。」金培力表示:「即使毫無意義,(中方)也要將習近平插入到每篇新聞報導、每一個新發展之中。」原來這是頗花人力物力的「宣傳」工作,不過,日後中方可以利用最新的「大模型」迅速生生相關內容。

大模型由網信辦旗下研究機構「中國網絡空間研究院」開發,可以回答問題、創建報告、總結信息和中英文互譯。注意啊,「中英文互譯」才是令西方衰落文明害怕的事,當愈來愈不滿自由經濟民主選舉的西方年輕一代上網搜尋救國之道時,有可能「誤入」這個中英俱佳的紅色AI機器人的「陷阱」不能自拔,弄得不好,釀成西方出現社會主義救國的潮流就不好辦了,上世紀60年代因為越戰、世界經濟衰退,搞出一個全球左傾學運出來,西方很狼狽,今時更加不同往日,歐美國家已無法承受這個衝擊了。

據《金融時報》查閱部分內容,網信辦這套訓練資料來自政府法規和政策檔、國家媒體報導以及其他官方出版物。確保政治正確。與此同時,中國互聯網協會發佈《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辦法》意見徵求稿,其中規定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產的內容,必須「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得含有顛覆國家政權、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容。另一方面,中國科技巨頭企業已確保遵守規矩,嚴格控制「敏感問題」相關的內容。如此種種,西方出現的「中國恐懼症」程度又加深了。

我想起歷史對秦始皇的考辯——焚書坑儒——坊間一般解釋「千年一帝」,為了統一言論說法,把所有其他思想的書籍一把火燒了。美國現在希望學秦始皇,焚天下之「書」,養世間的「愚」,不過,這太難了,何況,焚書坑儒是對秦始皇「文化文字統一、嚴懲方術之士」事蹟的曲解,世上根本沒有一言普世的可能。

中國利用高技術搞「沉浸式」國情教育,進取而有建設,你不服,找Google、Facebook、微軟建設「新自由主義」、「特朗普思想」、「奧巴馬理論」的聊天機器人吧,百家爭嗚,歡迎歡迎,怕的是你沒有這個本事呢!




深藍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特朗普

往下看更多文章

打中國最疼愛的兒子,有乜後果?

2024年06月14日 19:19 最後更新:19:39

歐盟宣佈7月初開始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車加徵最高達38%懲罰關稅。憑什麼要懲罰我們?原來這件事的水很深!

AP圖片

AP圖片

歐盟鼓足勇氣宣佈針對中國電動汽車的貿易政策,受影響最大的德國當地媒體有點忐忑不安。《德國之聲》以題為〈歐盟「棒打」中國電動車,中國拿什麼報復?〉,左顧右盼的猜測中方會否以雷霆萬鈞之勢對等反擊。外交部日前已經回應︰「如果歐方一意孤行,中方絕不會坐視不管」,事關歐盟此舉是「不合理、不合規」。

非歐盟的英國隔岸觀火,湊熱鬧不嫌事大,BBC最新文章稱,「歐盟打了中國最疼愛的『孩子』」,記者進一步指出︰「電動汽車,在中國官方的敘事中頗為特殊,因為這太符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官方敘事。汽車是工業時代的集大成者,對與上下游帶動力強,同時也集中體現了一個經濟體的製造業水準。」明白了,英國把中歐貿易糾紛上升到民族復興的高度,也提醒大家,歐盟打壓中國電動汽車的背後動機不簡單。

BBC貌似客觀的分析歐盟出手的理由︰「歐洲政策制定者非常希望避免重蹈十年前太陽能電池板的覆轍,當時歐盟只採取了有限的行動來遏制中國的進口,導致許多歐洲製造商倒閉。」換言之,歐盟上次用不公平的貿易手段企圖摧毀中國的新興技術產業,錯在不夠狠不夠絕,放生了中國,今次決定同中國玩舖大。

BBC語鋒一轉,把矛盾放在習近平身上︰「電動車行業崛起的全過程幾乎都發生在習近平主政時期」,2014年習近平上台第二年起草《中國製造2025》, 2015年正式公佈。 10年過後,計劃振興的十大產業,以新能源汽車最耀眼,BBC稱之為「習時代」的政績名片。

不過,BBC的文章充滿機心,不怕諷刺中國,也不忘挑撥離間,文評結尾如是說︰「2014年的中國決策者們可能既沒想到十年後它能發展這麼快,也沒想道中國和西方的關係變得這麼差,以至於電動車這個最疼愛的『孩子』,在十周歲的春夏之交,被美國和歐盟,先後打了一頓。」老實講,如果我不是中國人,相信會望文失笑,再如果我是大英國民,必感到心矌神怡。點解?

英國上世紀曾經是汽車製造大國,英國品牌銷售全球,當年英國可謂兒孫滿堂,怎不知彈指幾十年間,英國汽車產業「斷子絕孫」,賣的賣,執的執,英國老來孤寂,見到人家汽車做到風生水起,旺丁旺財,想起都要搽驅風油,今天有人「教訓」東方大國,可謂額手稱慶。

歐盟是當事人不是花生友,擔心中國反擊不留手。德媒稱︰「中國可能對法國和意大利的奢侈品、化妝品、葡萄酒、巧克力及家具徵收報復性關稅。」法意兩國一直是歐盟內部對電動汽車徵收懲罰關稅的主要倡導者,是為出頭鳥,此外,德國也擔心化學品生產商遭到報復。

中國已對歐盟進口的白蘭地發起了反傾銷調查,法國酒商「深感憂慮」,意大利名牌更加要有心理準備。中歐貿易戰打響,大家不必繡花也別太文雅。奉勸一句,如果有傷殘保險,歐洲買定有著數。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