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香港的「普力奪」社會

博客文章

香港的「普力奪」社會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香港的「普力奪」社會

2019年06月24日 18:16 最後更新:19:02

星期五群眾包圍警察總部,圍困十多小時,後來雖然和平散去,但事件值得反思。在上周這場運動擴散時,我曾與一名高官談及,群眾衝擊立法會及政府總部,我話最後若撐不住,政總可能會被群眾攻入,重演台灣太陽花運動的一幕:立法院被長期佔據,行政院被攻佔一個晚上。高官苦中作樂打笑說: 政總也沒有甚麼秘密文件,攻入就被攻入吧。

但這個討論伸展到警察總部,情況就不一樣,群眾包圍警總時,大眾的注意力都在被圍困的人身上,沒有注意到警總有大量警方偵查嚴重罪案的機密資料,和具殺傷力的武器,若群眾攻入警總,機密資料難免外洩,更嚴重是武器可能被搶奪,風險之高可想而知。

在如今甚麼都可以爭辯的社會,當然有人可以說群眾是善良的,現在並未攻入警總,或說即使攻入警總,都不會奪取武器。但這種「群眾善良論」的假設,在群眾運動中很易容易失效,誰有發言權可以控制群眾運動的走向呢?黃之峰在包圍警總至晚上11時許,曾提出投票决定去留,也不是沒有人睬他嗎?

美國的政治學大師亨廷頓1968年發表的巨著《轉變中社會的政治秩序》,就講到這些問題。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許多前殖民地紛紛獨立,這些殖民地沒有遵循教科書式的描述,進入穩定而高度發展的社會,很多走入無窮的混亂中。這現象引起亨廷頓的反思,他在這部著作中說,政治的不穩定性根源在於現代化,雖然現代性孕育著穩定,但現代化過程卻滋生著動亂。

混亂主要原因是經濟的發展、集團的分化、利益的衝突、價值觀的轉變以及民眾參與期望的提高,都遠遠超過了政治體制的承受能力,進而導致了社會紊亂。

他描述一種普力奪社會(Praetorian),一種政治參與程度高,但制度化程度低的社會,就會相當混亂。「普力奪」一詞緣於羅馬禁衛軍,當時羅馬皇帝大力培植禁衛軍,但後來禁衛軍愈來愈跋扈,侵佔皇權,成為羅馬帝國衰亡的原因之一。亨廷頓借用這特性,當權力擴展至少數人,如貴族及軍人,亨廷頓將之稱為「寡頭普力奪」社會;當權力擴展至中產階級時,這種社會被稱之為「激進普力奪社會」;而當政治參與進一步擴大到廣大群眾時,就稱為「群眾普力奪社會」。

香港或已步向「群眾普力奪社會」。亨廷頓對普力奪社會有一段精彩描述,就是「在普力奪社會裡,不僅政治活動家是各路好漢,用以分配官職和決定政策的方法也五花八門。各個團體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富人行賄,學生造反,工人罷工,民眾暴動,軍人就搞政變...牧師利用佈道,教師利用講台來進行政治煽動,詩人、作家和藝術家則將他們的作品當作匕首和投槍,當作政治鬥爭的工具...在制度化程度低而參與程度高的政治體制內,社會力量借助它們各自的方式直接在政治領域裡進行活動,稱這樣的政治體制為普力奪(praetorian)是恰當的。」

香港或者未完全發展至最惡劣階段,但已有亨廷頓所形容狀況的苗頭,社會高度政治化,人人都是專家,個個有一套理論,所有人都號稱自己行為正義,用愈來愈激進的方式表達政治意見。

特區政府在修訂逃犯條例時,過份輕視條例敏感性,沒有留意修例會觸發許多香港人對內地的恐懼,解說不清晰,問題擴大時也不懂早早控制,終至爆煲。和平示威逼使政府收回條例,溫和反對者已收貨,但激進反對派未退場,所謂「不合作運動」,只要有一些觸媒,又隨時可能如炸彈般引爆。

香港的「普力奪社會」已經開了頭,亨廷頓開出的藥方,是透過制度的改革,來改變社會現象。香港慘在過去討論政制改革時已激化大衝突,改制寸步難行。未來唯一出路,政府施政盡量非政治化,避免把問題激化。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英國選舉年的政治操作

2024年05月14日 19:36 最後更新:22:44

英國警方突然宣布起訴3名人員,聲稱他們涉嫌向香港情報部門提供協助,其中一人是特區政府駐倫敦經貿辦事處行政經理袁松彪。英國警方指控的案情和被香港通緝的流亡人士有關,指控三人涉嫌監視及闖入民宅等行為。由於袁松彪是現職香港駐倫敦經貿辦人員,事件倍受關注。

中國駐英大使館發表聲明,強烈譴責英方編做藉口,無理指責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強烈譴責,中方就此向英方提出嚴正交涉。

英國政府要起訴一個中國香港駐倫敦辦事處人員違反英國國安法,這不是普通的刑事案件,而是涉及國際關係的政治性案件,一般而言,可以透過外交途徑洽商解決,但英國政府選擇最高調的方法去公開起訴,應該留意英國政府作出此決定的政治背景。

第一,選舉年殺到。早前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歐洲,中法關係相當緊密,對比之下,中英關係就比較冰冷。英國首相辛偉誠是七大工業國首腦中,唯一未曾與國家主席習近平見面的領袖。就在上周習主席訪問歐洲期間,辛偉誠就與外相卡梅倫高調與5個被中國政府制裁的英國國會議員會面,討論他們被制裁的情況,指中國對英國議員實施的制裁令人無法接受。會上議員向首相反映所謂香港政治犯及中共滲透等問題,並再次建議英國政府將中國列入「外國影響力登記計劃」的「強化」級別。

英國保守黨政府高度宣傳這個會面,很明顯是想擺出一個對中國強硬的姿態。今年是英國的選舉年,英國保守黨在5月初的地區選舉中大敗,丟失多個地區議會的控制權。現在民調顯示,保守黨的支持度落後工黨高達20個百分點,而今年就要進行大選,辛偉誠可以說是四面楚歌。英國既然和中國改善關係不成,表演出強硬反華的態度,可說是辛偉誠內閣孤注一擲的賭博。

第二,劍指駐美經貿辦。特區政府目前有3個駐美經貿辦事處,亦都處於中美爭議的風眼當中。去年美國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通過了《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認證法案》,建議國會通過這個法案,取消3個香港駐美經貿辦的特別待遇。法案如果通過,確認香港經貿辦不能持續享有外交特別待遇及豁免權的話,香港3個經貿辦需於180日內關閉。

近日美國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發表年度報告,重提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這個建議,如果法案最後獲得通過,就會逼香港的經貿辦關門。英國在這個階段指控香港駐倫敦經貿辦的人員涉及外國干預罪名,很明顯是為美國禁制香港經貿辦鳴鑼開道,增加美國反華議員的籌碼。

第三,英國間諜被捕。英國商人石伊恩於2022年被中國判決「為境外收買、非法提供情報罪」罪名成立,被判5年有期徒刑,其上訴亦於去年9月被駁回。現年71歲的石伊恩,曾任通用汽車中國區高級經理,後來被指竊取中國情報被捕判刑,英國一直想營救石伊恩。如今拘捕香港駐倫敦經貿辦的人員,正好作為與中國談判的籌碼。

這些所謂間諜案,完全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角力,過去香港人自以為可以置身事外,但隨著地緣政治的關係越來越緊張,中美的磨擦加深,英國作為美國的小弟弟,走出來做馬前卒,自我打扮成為對中國的強硬派,既可以向美國表忠,亦可以爭取本國反華的選票,對民望極度低迷的辛偉誠來說,這些都是成本很低的賭注。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