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如何在巨量的雜訊中 看到恐襲臨近的訊息

博客文章

如何在巨量的雜訊中 看到恐襲臨近的訊息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如何在巨量的雜訊中 看到恐襲臨近的訊息

2019年12月11日 18:15 最後更新:23:30

香港的暴力示威持續了半年,群眾熱情略為降溫,但有跡象顯示,運動正朝向恐怖主義的方向發展。可惜事態得不到香港社會的足夠重視。

在華仁書院附近發現的土製炸彈有巨大殺傷力。警方收到情報,在香港華仁書院斜坡的一個隱蔽處,檢獲兩個放滿鐵釘的土製炸彈裝置,警方檢查之後發現炸彈組裝完備,可以引爆。兩枚土製炸彈與挪威2011年的恐怖襲擊中所使用的炸彈類似,同樣存有硝胺成份,加上鐵釘的殺傷力,挪威恐襲事件造成8死30人傷。

能夠製造類似2011年挪威恐襲的炸彈,恐怕不是一般香港的激進學生可以達到的水平。香港社會對示威向著恐襲的方向發展,關注度嚴重不足。我和不同人談起此事,支持暴力示威的市民,會很簡單地把警方檢獲的炸彈,說成是警察自導自演的好戲,用以嫁禍示威者。這種每逢見到重大負面新聞便指控警察栽贓的邏輯,成為繼續支持暴力示威的最佳思維方式。

我也與一些溫和的建制精英談過,他們則採取一個顧左右而言他的態度,潛意識想避開這些暴恐事件,因為害怕過於突出這些事件,等同支持要對示威者強力鎮壓,甚至等如支持「派解放軍入香港」。他們屬議和派,經常想著與反對派或示威者和解。示威朝著恐怖主義方向發展,在他們思維框架中,沒有合理位置,只能忽略。

在2001年911事件發生前,沒有人能想像在光天化日之下,美國紐約鬧市中的一座大廈,會在恐襲中倒塌。即使世貿雙子塔第一座遇襲倒下之後,仍然沒有相信另一座大廈會受攻擊。

奈特.席佛(Nate Silver)在《精準預測:如何從巨量雜訊中,看出重要的訊息?》(The Signal and the Noise)一書中,談到這個問題,根據貝氏定理的公式計算,第一架飛機撞向雙子塔前,美國高樓被恐怖攻擊的可能性根據歷史紀錄是兩萬分之一,或者說0.005%,因為過去未發生過,所以接近零。但第一架飛機事故發生後,美國國內被恐怖攻擊的機率當下被改寫,提高到了38%。這時,再預估第二架飛機撞上高樓發生的機率時,運用貝氏定理的公式計算之後,整體機率陡增到99.99%,即是機率超高。然而,一般人「憑感覺」的預測卻是:在艷陽高照的紐約,發生一次襲擊已經夠不可能了,第二次幾乎是真的完全不可能!但使用貝氏定理,卻能輕鬆預測第二起事故的發生。結論是我們不能憑「感覺」行事。

奈特.席佛(Nate Silver)的《精準預測:如何從巨量雜訊中,看出重要的訊息?》

奈特.席佛(Nate Silver)的《精準預測:如何從巨量雜訊中,看出重要的訊息?》

現今世界有太多雜訊,掩蓋真相。我們又有太多預存立場,進一步阻礙我們去發掘真相。

奈特.席佛是「美國預測鬼才」。他在美國政情不穩的2012年,正確預測了50州,35席參議員的當選人,命中率達100%,從此聲名鵲起。

《精準預測》一書的核心要旨,是過去不能預測現在,美國本土過去未發生過大規模恐襲,不代表現在不會發生。唯有「現在」發生的事情,能夠量測現在。然而,「現在」總是充滿雜訊的,這些未經時間沉澱、篩選的雜訊,再加上我們偏見,成為Nowcasting的主要障礙。

奈特.席佛在書中不斷提醒預測者:

* 預設立場或過度自信,對預測來說,是非常可怕的事

* 預測不是在追求是與非,而是估算事情發展的「機率」。

* 有精準的機率,才能做出有利的決策。

* 當大家不免被雜訊迷惑時,不要跟著群眾走。

* 有新的重大資訊進來時,能保持客觀,隨時更新的預測,才有可能是精準的預測。

當我們看到警方追查到兩枚與挪威2011年的恐怖襲擊類似的炸彈時,就應該知道香港受到炸彈襲擊的機率大大大提升了。不要因為過去52年沒有發生過炸彈恐襲,就以為不會發生。至於對眼前看到的事情完全不信,只信「這是黑警栽贓」,就近乎宗教了,已超越了討論理性預測的範疇。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一個「支爆」大陰謀

2024年04月25日 20:00 最後更新:21:03

黎智英案進入戲肉,但由於審訊曠日持久,外界的注意度下降,但近日從犯證人、律師助理陳梓華的作供非常有爆炸性,主要有幾個方面。

第一, 揭露「支爆」大計。之前作供的李宇軒由於無直接接觸黎智英,因此他間接引述黎智英或黎智英助手Mark Simon的說話,只屬由第三方聽到的「聞說證供」(hearsay evidence),較易受到挑戰。但陳梓華是和黎智英有直接接觸的人,曾和黎智英見面3次,包括一班人2020年年初在台北開過會,並有不少和黎智英直接溝通的電話短訊,所以他的供詞不是聞說證供,而是直接證據。

陳梓華參與的台北會議,黎智英會上提出「支爆」大計,所謂「支爆」,即是「支那爆炸」。支那是日本當年侵華時對中國的一個貶損名稱,光是名稱已經顯見其惡毒含意。而所謂「支爆」就是要令中國從政治上和經濟上崩潰,政府倒台。當日在台北會議上,其中一名與會者「攬炒巴」劉祖迪,不相信真的會做到「支爆」,但是黎智英就很有信心,指根據歷史經驗很快就會「支爆」,因為中國政府用了很多資源監控人民,例如中國明朝就是這樣。

黎智英並具體詳述「支爆」4部曲,教導與會的「攬炒團隊」說,「國際游說唔係好似你哋咁做,要有4個步驟:1. 要令外國政府知道香港發生什麼事情;2. 再呼籲他們譴責及關注;3. 將外國的『枱底人』或外國政府想法帶回香港,只有這樣做香港人才會知道,外國政府冇離棄或者忽視佢哋; 4. 與『枱底人』建立關係,可影響到他們的對華政策,可以推動到制裁,甚至將來可以推翻中共。」

黎智英的「支爆」計劃,不單是一種空想,還設計了非常具體的步驟。

第二, 要做反對派大佬。從陳梓華的作供可以知道,在台北與黎智英開會期間,另一名從犯證人李宇軒不在現場,但會後陳梓華及「攬炒巴」劉祖迪與李宇軒開網上會議,向李交代黎智英建議,話要改變國際游說方向,團結不同板塊及民間力量,達到「支爆」,推動制裁,3人決定分工,由劉祖迪做精神領袖及打「議會線」、李宇軒打「國際線」,陳梓華則續聯繫「勇武派」及聯絡政治素人,並推廣「攬炒」論述,推動制裁政府措施。

黎智英做幕後大佬,出謀獻策,出錢出力,主動提出要支付流亡海外的劉祖迪生活費,並安排自己的助手Mark Simon為他們解決聯繫外國政要推動制裁中國的困難。整件事清楚見到黎智英不單是一個反政府傳媒的老闆,還是一個想推翻中共的政治行動核心策劃者,要做大佬,指點江山。

第三,     勾連外地的政府。黎智英最可疑的外地政治聯繫,主要有兩方面,第一是台灣,他搞《台灣蘋果日報》,和民進黨的高層關係密切,在之前的壹傳媒高層作供中可知,黎智英見過蔡英文,和蔡英文十分友好。而陳梓華等在台北的時候,黎智英又安排民進黨元老施明德和他們見面,施明德親自教授他們鬥爭方略,教他們如何長期鬥爭,以圖推翻政府。

至於美國方面,黎智英的關係更深,他的助理Mark Simon 曾任美國海軍情報員,而黎智英自己就見過時任美國副總統彭斯在內等高層,和共和黨核心人物關係密切。不過這次作供最得人驚的,是不斷提到美國的「枱底人」,黎智英並沒有和陳梓華具體交代這些美國「枱底人」到底是什麼人,但美國「枱底人」和黎智英顯然有緊密聯繫。

從犯證人的作供,全面勾勒出一幅想全面顛覆中國政權的圖畫,而黎智英就是幕後大佬,所以說黎智英案是香港黑暴案件的眾案之母,一點也不為過。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