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人類福祉系列(三):水滴石穿 — 蘭德薩農村發展研究所

博客文章

人類福祉系列(三):水滴石穿 — 蘭德薩農村發展研究所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人類福祉系列(三):水滴石穿 — 蘭德薩農村發展研究所

2020年11月16日 09:00

我們生活充斥著速食文化,漸漸使人失去等待的耐性。三分鐘即食的杯麵可解餓腸轆轆,可是,有些問題卻要經年累月、眾志成城才能解決,其中包括扶貧。

雖然全球貧窮人口比例自二次世界大戰後縮小,但部分人仍然過着足襟見肘、兩餐不繼的生活。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2018年生活在國際貧窮線以下的人口,每五人中有四人住在農村地區。換言之,扶貧的重點在於扶助農民。

蘭德薩農村發展研究所(下稱蘭德薩)的創辦人Roy Prosterman原是華盛頓大學的法學教授,他看到不少發展中地區的農民之所以活於赤貧當中,很大程度上源於他們的土地權沒有制度保障。農民生活無所依靠,貧病交加、世代文盲、粗耕濫耕等連串問題隨之而來,只有佃農能「耕者有其田」,才能使他們有穩定的收入,改善家庭生活,進而有能力培養後代,貧窮的國度才有望改變。於是他走出象牙塔, 創立蘭德薩,帶領一群志同道合的法律學者和工作者運用自己的知識協助佃農脫貧。

去年呂獎團隊曾拜訪蘭德薩於美國西亞圖的總部,跟進他們最新工作。

去年呂獎團隊曾拜訪蘭德薩於美國西亞圖的總部,跟進他們最新工作。

一路走來,蘭德薩因時制宜。隨著工作的開展,他們意識到爭取兩性土地平權的重要性。女性在生產中往往擔當關鍵的角色,但卻不能享有合理的回報,遑論繼承土地權益。以印度為例,該組織統計有八成婦女以務農為生,但只有一成多擁有土地。女性得到土地權益不僅可以改善她們的經濟情況,更可提升她們在家庭和社區的地位,令她們得到更公平的待遇,所以蘭德薩成立了專門的婦女土地權益中心,在協助女性農民的同時,向官員和民衆推廣土地權益的基本知識和資訊,讓所有人意識到應該關注女性土地權益。

蘭德薩深明要設立完善的土地制度非一日、一時的事,堅持與靈活應變同樣重要。自成立至今逾半世紀,他們遊走不同的發展中地區,向當地政府作深入游說,按不同地方的情況提出土改建議,爭取與當地政府合作,帶來長遠的制度改變,至今在全球已協助了超過1.8億個家庭。

Roy Prosterman曾言,蘭德薩可能需要努力多五十年,才能使大約四份之三依靠土地生活的貧窮人口得到自己的土地。蘭德薩在2017年獲得「呂志和獎 — 人類福祉獎」後,把獎金用作研究東非項目。我們期望該機構能走更遠的路,為更多人帶來希望。

作者:呂志和獎助理總經理程珍




勵 ‧ 志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躬體力行之重要

2023年12月19日 10:56 最後更新:11:42

2023年快將來到尾聲,亦是不少人和機構進行年度回顧的日子。在這一年,困擾多年的新冠疫情暫告一段落,香港與內地及世界各國的亦重新連繫起來。雖然社會表面上看似逐步回復正常,正向著好的趨勢發展,但長時間的疫情對所遺留下的問題始乎仍未完全消散。

在社會不同範疇上,我們不難看到仍然存在著的問題。高息環境持續,市民和企業的開支和負擔持續上升;經濟活動亦未完全復甦,對基層市民的收入和就業造成一定的影響;受生活習慣、工作和學習環境轉變,不少人或會因為需要再次適應生活上轉變而出現不同程度的情緒和精神健康問題。

當看見這些不同類型的問題持續出現,亦讓我反思如何在這個時期更有效地支援社會上最有需要的人和群體,讓更多有需要的巿民受惠。自2020年起,呂志和獎在青年和教育兩大方向開展了一些項目。但對我們以言,慈善項目不是只停留於批出款項和贊助。每個項目都是一個樣我們更加了解社會需要和現況的過程,以讓我們思考,如何讓本地社區慈善工作,能夠把獎項所傳承的精神在香港社會深化和實踐。

呂志和博士多年來在商業世界穩中求進,循序漸進的策略,其實亦影響了我在慈善項目規劃上的想法。在推動社區項目的過程中,我和團隊少不免會出現一系列的考慮,例如透過調查和研究去確定關注的領域、尋找服務缺口、挑選理念相近的合作夥伴、贊助金額和方式等,以確保將有限的資源都是到有需要的領域,每一分的投入都能發揮最大的效用。

研究資料和數據,當然有助我們認清方向和理解問題,但要進一步了解現況,始終需要身體力行了解社會的現況,以及需要支援的群體所面對的難處。每當想到親身體驗,我都會想起呂博士在慈善事業上的一段經歷。

早年他前往雲南進行商務考察期間,目睹了偏遠山區的艱苦生活狀況,親身體會到很多當地連基本三餐溫飽都未能完全滿足,更惶論下一代的教育。在那一次經歷後,他的內心就蘊釀了一個計劃:要為當地的教育事業盡一分力。及後他在全國8個省市新建和修建了122間希望小學和中學。

他多年來一直認為,貧富差距源於知識差異,而知識的差異,因此他對於下一代的教育尤其關心。但對於如何和怎樣捐助,亦會持續審視度勢,因應社會實際情況作決定。而更重要的是,他對於身體力行,親自經歷和體驗實況的堅持,這種態度一直以來讓我深受觸動,並且在我們的推動慈善項目時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

呂博士的經歷提醒著我,慈善不僅僅是捐助款項,更需要我們投入時間和心力去了解並解決問題。這樣的努力不僅能夠改善社會,也能夠豐富我們自己的人生,並連結社會更多有心的人和機構,共同為建立一個更宜居、和諧和充滿正能量的社會而共同努力。

作者:呂志和獎總經理程珍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