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香港攬炒顛覆大檢控,中國科技路難行

博客文章

香港攬炒顛覆大檢控,中國科技路難行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香港攬炒顛覆大檢控,中國科技路難行

2021年03月01日 15:33 最後更新:15:47

香港政治又關中國科技發展的事?這不是標題黨,而是預期美國打人權民主牌熱過身之後,隨之是經濟和科技圍堵,環環相扣,下半年見真章。香港不再是中美鬥爭的路人甲,我們將成為目標,今年的危險性非常高。

AP圖片

AP圖片

香港47名民主及反對人士被控「串謀顛覆」,西九龍裁判法院門外今早人頭湧湧,久未露面的示威者又再擠身人群之中。以上新聞場景透過媒體放大處理,比起隔空投訴新疆種族滅絕,來得「有圖有相有真相」得多。簡言之,美國向華施壓有了充實材料。

經過上月G7會議、「慕尼黑安全會議」之後,拜登已操控了這輛盟國戰車,英國、加拿大是頭馬,核心形成之後,近期祭出對華的人權民主牌,成為可靠的韁繩,套住不欲中美選邊站的德國、法國。英國6月主持召開G7峰會,準備拉攏印度、韓國和澳洲三國加入, G7+3有望成為美國加強版戰車。

10個國家合共佔世界6成經濟規模,力足壓過籌劃「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中國,與此同時,戰車的戰馬盡是科技領先的國家,同時是高端生產中心,學術研究也是最強的。10個國家日後互相制定技術標準,開放專利和研發成果,但大部分不予中國合作的話,中國科技便被孤立,實力將下降。

香港今次決心改變政治現狀,糾正選舉制度漏洞,在西方解讀為「顛倒民主」行為。西方合力舉起人權自由牌,就不必勞師動眾等香港反對派代表來美國走一趟,呼籲國會制裁香港,拜登手上這輛「聯手抗中」戰車,將有如無人駕駛般衝撞過來。

沒有跡象顯示拜登會善待中國。BBC中國網今天一篇報導分析︰「中國經濟何時超越美國?不同的智庫都給出自己的答案,言下之意是,這已經不是一個『是與否』的問題,而是一個『早與晚』的問題。」不過,美國並不安然接受中國的超越,文末指出︰「澳洲前總理陸克文在最近一場講座上表示,中美實力前所未有接近,而2020年代對中國和美國而言都是不成則敗(make or break)的關鍵時期,這對全球而言將是『危險的10年』。」

香港處身於「危險的10年」,成為打擊目標的可能性大增,拜登出手或比起特朗普更辣,例如之前美國對香港金融領域,還不致於動手,但難保調整好盟國關係之後,美國會否打金融牌。

今天法院門外一景。

今天法院門外一景。

此外,香港被視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主要條件是學術與人才交流國際化、自由化,本港研究大學部門與美國學界合作緊密,包括人工智能、醫學科技、生物化學等。香港若因為人權民主問題被西方制裁的話,發展優勢盡失,中國在大灣區的科技布局更形受挫。

香港天空的陰霾正在集結,看看今天法院門外的美國、歐盟等代表一字排開,準備介入關注我們的司法案件,可知山雨欲來風滿樓。




深藍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洗衣粉」都慳番,布林肯你好嘢!

2024年04月29日 18:09 最後更新:18:41

布林肯會見習近平之後向媒體放風,中國不作為美國將有行動!美國要釋放出什麼訊號?要中國從善如流停止與美國高科技領域競爭?不是!

美國官媒終於棄用多年的「中美緩和」說詞,提出中美關係現已停止急劇下滑,但換之以「穩步惡化」來形容目前的趨勢,《美國之音》更以一篇神秘的匿名文章,指出美國國務卿此次訪華是雙方的攤牌較量,中美所訂的「五項共識」只是反映兩國外交困境,其實背後極為凶險︰「美中之間圍繞中俄經濟關係和其他紅線展開了面對面的交鋒,仿佛一場大戰將臨前的緊張。」

AP圖片

AP圖片

文章搬出嚇人的事例比喻︰「最後通牒?——類似的情形曾經出現在1941年。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軸心同盟成立,軸心國都意識到英美是他們試圖建立所謂新秩序的障礙。」老實講,中國從不與別國結盟,更反對組織陣營對抗的新冷戰行為,只是美國把任何不同其自訂的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便說成軸心國,這個指控很嚴厲,等如釋出「中美終須一戰」的強烈訊號︰因為中國是最有能力改變秩序的國家。

布林肯在北京完成官方工作之後,接受BBC記者專訪時說,向中方表明了美方立場︰「北京向莫斯科運送可供製造軍火的關鍵零部件無疑於給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事火上澆油,要是中國不停手,美國將採取行動。」BBC以題為〈中國不作為美國將出手〉為題報導,裊有火藥味。

你以為中美矛盾在於「中俄關係」?看來你看不通美國的霸權外交了,布林肯隨口說中國向俄軍運送軍工資援物資助戰,比起當年鮑威爾拿起手一袋「洗衣粉」指控伊拉克有大殺傷力武器,還要直率不矯情。

究竟中國這個對手多年以來犯上那些令美國要硬手對付的行為?一切要從中國上世紀由鄧小平面對國際嚴峻挑戰情勢下,訂出「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方針說起。美國國防部近年對此有深入研究,把「韜光養晦」譯作hide capacities and bide time,意即中國在行使狡詐的外交戰略,「隱藏能力,等待時機」。不過,這與美國當年向蘇聯進行的「緩和政策」(法語:Détente)有何分別?法話原指「低盪」,是六七十年代美國的冷戰手段,是一種表面緩和緊張,實質積極設計瓦解蘇聯集團的兩手動作。美國版的「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結果勝出,1991年,蘇聯不復存在。

布林肯明白中國的戰略定力是為了更好「和平崛起」,可是只要中國「崛起」,等如美國領導世界的優勢被取代,如是者,布林肯便要下先手棋,預告美國將對中國有所作為,用威嚇以求全面剎停中國的前進。

美方已不可能對華採用「上兵伐謀」之策,「其次伐交」即大家擘面,已經不再掩飾,過往中美行到這一步,多數叫暫停,避免下一步「其次伐兵」即軍事摩擦到衝突再到交戰的惡劣局面。然而,布林肯上前叫陣「有所作為」,中美「伐兵」的戲碼將排期上演,日期想必是5月20日賴清德上台這個敏感時刻前後。

美英日菲澳戰略聯盟,再加上印度的好朋友,美方躍躍欲試,連「清衣粉」都不必要了,中方如何應對,看普京訪華有什麼內容。這個5月….。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