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港大精神求助平台 揭近6成人有情緒困擾

社會事

港大精神求助平台 揭近6成人有情緒困擾
社會事

社會事

港大精神求助平台 揭近6成人有情緒困擾

2022年04月11日 15:37 最後更新:15:44

新冠肺炎疫情及社會事件下,影響不少市民的精神健康。香港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系在2020年底推出免費網上求助先導平台「headwind迎風」,讓有精神健康問題人士在不露面的情況下,由專業精神科醫生及輔導員提供服務,至今已服務約1,600人,當中揭示近6成人出現嚴重精神健康困難,近半為15至25歲年輕人,而他們的頭號壓力均與學業及教育相關。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港大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講座教授陳友凱表示,近年因應疫情及經濟不穩定等,對市民,尤其年輕人造成重大負面精神健康影響。團隊跟進其中112名參加者,發現近58%參加者「K6 精神困擾指標」屬高危類別,即有高度情緒困擾,而他們接受3個月轉介服務後,仍屬高危類別的已降至3成,反映服務可改善參加者的情緒。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港大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臨床副教授陳啓泰指,平台的參加者中有8成為女性,有49.6%人是15至24歲的年輕人,主要有焦慮及抑鬱症狀,而他們的頭號壓力均來自學業或工作相關。他又指,雖然推出服務時正值疫情期間,但有關數據僅反映疫情只是間接為市民帶來精神健康問題,包括因防疫措施無法與朋友會面而帶來的寂寞感,以及因停課導致學生長期需上網課,而有學習困難及壓力等。

他又表示,1,600名曾接受服務的參加者中,有不少個案需要轉介,但亦有部分年輕人是因暫時的適應及情緒問題,需要找人傾訴,亦相信社會上需要有關服務的人遠比求助人數多。

平台參加者中有49.6%人是15至24歲的年輕人,主要有焦慮及抑鬱症狀,而他們的頭號壓力均來自學業或工作相關。資料圖片

平台參加者中有49.6%人是15至24歲的年輕人,主要有焦慮及抑鬱症狀,而他們的頭號壓力均來自學業或工作相關。資料圖片

團隊指,平台可反映市民對精神健康的求助有需要,而平台亦是行得通及能幫助市民,希望有關數據可供港府及醫院管理局參考,在未來可推出相應的計畫。團隊又提醒市民,若發現自己思維開始變得負面、情緒出現波動,甚至出現抑鬱的情況,繼而影響工作及人際關係,應馬上求醫。

「headwind迎風」供參加者先與精神科醫生對談作簡單了解,提供相應轉介,包括參加由輔導員舉辦的管理情緒的工作坊,或轉介至精神科門診服務等,可避免市民因怕有精神問題而被污名化、門診輪候時間長或收費昂貴等而不求醫。

香港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系在2020年底推出免費網上求助先導平台「headwind迎風」。unsplash圖片/FB圖片

香港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系在2020年底推出免費網上求助先導平台「headwind迎風」。unsplash圖片/FB圖片

行政會議成員、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林正財說,委員會做過3項大型研究,結果顯示小學至大學的學生,都有一定比例數量面對精神健康挑戰,情況令人擔心。他強調要對焦工作,將資源放在青少年,因為九成精神病在21歲之前發展成立,認為做好青少年工作,就能減輕成年人精神負擔。

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 林正財。資料圖片

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 林正財。資料圖片

林正財出席一項有關精神健康的活動時表示,可預防精神問題,根據以往經驗,涉及精神健康的情況,轉介失效的機會是相對高,以往計劃的成功佔比只有三成。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他表示,各行業都可參與精神健康培訓,助人自助,人的一生中都有機會出現精神挑戰,並非一小撮人的問題,要思考如何要做好不同機構之間的協作,更好結合不同服務,讓服務流程做得更順暢。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