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吳秋北:尊重勞動價值,充分調動勞動積極性,為推動各業高質發展、就業高質提升而共同努力

博客文章

吳秋北:尊重勞動價值,充分調動勞動積極性,為推動各業高質發展、就業高質提升而共同努力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吳秋北:尊重勞動價值,充分調動勞動積極性,為推動各業高質發展、就業高質提升而共同努力

2023年04月06日 11:33 最後更新:11:40

疫後復常、疫後重建是當前社會經濟民生發展的要求,也是政府和社會各界急待實現的目標。要盡快恢復經濟,首先取決於本身的經濟底子有多厚。就如一個病人要恢復元氣,取決於其基本體質。而無論體質多好,經過三年病患,恢復必有過程。香港經濟要恢復到疫前及黑暴前,便要有個適應期。生產要素中的人力資源是關鍵,疫情期間所失去或削減的崗位、人力市場要恢復供應哪能一步到位?企業要急於復常,也取決於有無能力增加資源投放,人力的復崗也要經歷市場的調整。如一時未能增加投放,又要跳過市場調整,就簡單化出口術,嚷嚷要輸血,要輸入外勞,這恐怕有點藥石亂投。病後急於進補,可是大忌。長遠計要能自己產血造血,自己調節生產要素,才能健康可持續發展,否則一味「谷雞血」,只會能「興奮」一時,實則造成永久傷害。

放寬輸入外勞如飲鴆止渴,恐加重社會負擔

對於輸入外勞,一般商界常有兩種考慮:一是補充效應,即輸入外勞只是為補充本地勞工供應不足,對本地勞工造成的影響相對較低。二是替代效應,即輸入外勞是用以取締本地勞工,這對本地就業便是嚴重負面影響。如外勞輸入不受管制,補充效應也會演變成替代效應,損害本地顧員就業機會,勢必加重社會負擔。

不難理解,商界多喜歡誇大勞工短缺的問題,甚至刻意製造勞工短缺的假象,以要求政府容許輸入外勞,壓縮經營成本;特別是疫後更不願增加資源投放,有甚麼能在不增加投資卻有更大的產出?這如意算盤太會打了!事實上,幾乎每個地方都有相應政策,防範外勞過度輸入。就算是面對嚴重勞工短缺的英國,曾一度有意放寬外勞規則以彌補勞動力缺口,也沒有容許無限量、無條件地輸入外勞,而是設「短缺職業清單」,以技術人員和關鍵人員為主,酒店零售之類均未有列入其中。新加坡的勞動力中,有約40%為外勞,但通常只是從事幫傭或本地無人做的工作,並就僱主僱用外勞收取外勞稅。這反映一個共識,就是保障本地就業是每個政府必然要做的,不能因商界聲言勞動力不足而輕易放寬,放寬的理據也必須非常充分,並能受到社會的理解與認同。

以現時香港的失業情況,商界要求輸入外勞,顯然考慮的只是自身成本的問題。如果本地勞工無工開,薪資又都發給外勞,而外勞在本地的消費通常極為有限,久而久之,本地經濟必然失去活力,商界利用輸入外勞壓低成本,也不過是殺雞取卵,只顧眼前利益。本屆政府強調高效市場,有為政府,相信會做出符合香港整體利益的可持續發展的政策。

疫後重建應提升就業質量,避免加重貧富差距

疫情期間,香港失業率高企,現在剛剛踏上復常之路,業內本身存在「有人無工開」的情況,商界急不可耐的要求輸入勞工,實在吃相難看,無異於對本地勞工市場落井下石。對於「有工無人開」的情況,也要先審視,是甚麼原因導致「有工無人開」。常見的有,聘用條件太差而要求相對太高,還存在職業配對問題,比如信息不對稱。部分行業,例如建造業,行內的付酬制度不是月薪制,而是日薪甚至時薪,職業穩定性低,社會形象較低,職業安全保障不足,年輕人寧可找不到工作也不願入行,自然難以吸納新力軍,便出現青年失業率高,同時建造業人手又不足的情況。如果只考慮輸入外勞解決,是解決了僱主的問題,但勞工和青年失業問題卻未有解決。據統計,香港15-19歲、20-24歲和25-29歲年齡群組的青年,失業率分別為9.3%、8.7%和4.5%,合計約3.3萬人失業。建造業熟練和半熟練工人的預計短缺人數只是1.5萬人,如果可以在失業青年中,吸納到一半加入建造業,便已經解決了業界人手不足的問題,同時也解決了青年就業問題。

商界可以只顧自身利益,動輒輸入外勞,政府卻要做全面的勞工政策考慮,引導閒置和失業的勞力投身請人困難的行業,這也涉及精準扶貧。至於疫情期間,對院舍護理員的需求是比較緊張,非常時期臨時輸入,無可厚非。現在是要復常,相應的政策也要復常,非常手段更要慎之又慎,一旦形成依賴導致本地勞工失去飯碗,人手不足是假,就業不足是真,便是後患無窮。這是政府需要堅守的底線所在。

失業率顯示輸入外勞理據不足

以下就選定行業分別在疫情前後失業情況做對比分析,截至12/2022到2/2023,建造業的失業人數16.0千人、失業率4.5%;運輸業的失業人數6.3千人,失業率3.2%;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業失業人數23.8千人,失業率4.3%。

疫情前的2018年,建造業的失業人數17.1千人、失業率4.6%;運輸業的失業人數4.6千人、失業率2.1%;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的失業人數25.8千人,失業率3.9%。

現時建造業失業率只是輕微低於2018年,而運輸業以及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的失業率甚至高於2018年時水平,根本沒有輸入外勞的充分理由。

再看一下運輸業、住宿及膳食服務業的實質工資變化。運輸業的實質工資指數(1992年9月 = 100),在2018年12月為111.6,而在2022年12月則只有109.3,反映實質工資相對2018年減少了。而就住宿及膳食服務活動,2018年12月的實質工資指數為112.3,在2022年12月則為113.9,幾乎沒有變動。

 

而就名義工資來看,運輸業的名義工資指數自2020年9月開始便持續下降,直至2022年9月才逐步回升。運輸業界勞工經歷了疫情的衝擊和減薪,現在才逐步重上軌道,如在這個時候引入外勞,是否公平和合適呢?現時運輸業的失業人數,比2018年時還要多1.7千人。人手短缺之說,從何而來?如此,商界借人手不足引入外勞以壓低成本之心,昭然若揭!

五·一關注勞動價值,政府須全盤考慮勞工及福利政策

商界有意將特定行業人手不足與限制輸入外勞混為一談,實情則更多是職位錯配所致。如果說有香港存在勞工短缺,為何我們仍有約11.5萬失業人口和4.8萬就業不足人口呢?香港沒有估算自然失業率,所以我們無法知道,究竟現時的失業率是否低於自然失業率。不過,可以分析一下勞工市場的環境,比如勞資雙方,誰的議價能力較大?如果在勞工普遍和嚴重短缺下,勞工的議價能力會較高,也很容易轉工和找到新工作。但我們現時觀察到的,是普遍僱員擔心飯碗不保,僱主的議價能力比普遍僱員高很多,可以隨意壓榨。這間接說明了,就業市場普遍情況,不是勞動力短缺,而是供應充足。另外也可參考勞動人口參與率,新加坡在25-29歲、30-34歲、35-39歲、40-44歲等年齡群組,參與率全部超過90%,而香港在這些群組只是80%。香港在所有年齡群組的勞動人口參與率均低於新加坡,也同樣低於日本,證明香港不是缺乏勞動力和缺乏勞工,政府有責任研究為何未有充分配對和利用人力資源。而針對短期內個別行業因為自身困難出現請不到人的情況,須政府推出相應的支援政策協助解決,工聯會提出的「創就業復業基金」就是要政府在復常初期,與勞資雙方共度時艱。順便一提,現在為何有不少基層市民充分就業不高,更是因為公屋住戶收入限額過低、與現實脫節,導致市民要自行「節制」工作,以免超額享受不了有關社會福利。這也是勞動力未能充分發揮的另一原因。對此政府必須調整政策。

五一臨近,工聯會呼籲政府和社會關注勞動價值、尊嚴和權益,深入推敲商界口中的人手不足,背後隱藏的是本地勞工的薪酬待遇急需改善,在解決勞工市場問題上,應更多考慮的,是勞、資、政府三贏的解決方案,絕非簡單的輸入外勞。工聯會在呼籲積極勞動的同時,堅決維護勞工權益,敦促商界實事求是,政府擔當有為,以「共建共榮,共享共贏」理念,推動高質量就業,讓本地勞工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促進本港經濟高質量發展良性循環,並分享發展成果!

吳秋北

工聯會會長 行政會議成員




來論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姜嘉偉流亡台灣冒稱牧師 當年曾被揭破連急救證也是偽造

2024年06月08日 11:20 最後更新:13:12

流亡台灣的香港人姜嘉偉自稱「姜牧師」,今年3月在台北市中山區林森北路,因醉酒和男子林誌鍠爭執,後來被林誌鍠持刀刺傷,送醫後無大礙,因此惹起台灣媒體注意, 姜嘉偉在台從事傳道工作,開始有人質疑他的「牧師」身份,其實這個問題早幾年已在香港社運界已受關注,確認此人並非真正牧師。

流亡台灣的香港人姜嘉偉自稱「姜牧師」。

流亡台灣的香港人姜嘉偉自稱「姜牧師」。

前學民思潮成員林淳軒2020年6月在獨立媒體撰文,質疑姜嘉偉的「牧師」身份。

林淳軒當時指,由多位前線牧師所組成的香港教牧網絡公開地聲明,對於傳媒廣泛報道為「急救牧師」的姜嘉偉先生的身分、教導講論、神學背景存疑。陳恩明牧師亦公開表明並沒有叫「某人」以他名義籌款。這是近年香港基督教歷史中,最公開地不承認某人的牧師身份。事件愈揭愈黑,這位自稱牧師的29歲年輕人被指控偽造急救證、濫用記者證、公然在眾多媒體訪問中謊稱自己的背景、甚至一些嚴重失德的行為。

林淳軒指,一眾基督教界朋友,包括牧師在多番查證後,由於事關重大,為了保護手足與運動,只能忍痛公開事件。希望能重建整場運動中最為基本的誠信。

2020年6月8日,在民間集會團隊的記招中一位身穿牧師衣服的男子公開地宣佈6。12當日在港島舉辦宗教集會。在抗爭的街頭上,絕對不乏有名有姓的資深牧師,而這位在記招中穿牧師服的男子,在多番查問後,發現教內居然無人認識。他就是姜嘉偉。

林淳軒指,被冠名為FA牧師的年輕男子,被蘋果、大紀元、眾新聞、香港01、接近20個外媒訪問過,引起了大量前線教徒的注意,不少人上網搜尋其背景卻發現一無所獲,這個時候正式有人提出質疑「這人是否真正的牧師?」

基督教的圈子十分窄,牧師傳道之間就算彼此不認識,稍為查問便可得知背景、在那間神學院畢業、在那裏工作過。29歲的姜嘉偉在多個傳媒訪問中聲稱自己已做了七年牧師,要在香港教會內成為牧師,先要經過4年的神學訓練,5-7年的牧養工作。 就算不把後者計算在內,22歲就成為牧師,接近完全不可能。調查繼續深入,發現此人的教會「儲聖會以太堂」在2019年9月25日才宣佈成立。

林淳軒指出,後來經過多番調查,姜先生並沒有正式接受過全時間的神學訓練, 其牧師資格亦不是由其他牧者所立,而是由小二至大專年紀的教友以會友名義按立。這點並不符合絕大部份教會對於牧師的要求,同時,姜先生的母會「基督教復臨安息日會」亦正式聲明不會接受姜先生的牧師資格

在當區街坊和議員助理的證言下,這位「牧師」長年在屯門區扎根,成立補習社和制服團體,自稱校監與執行首長。即使當中亦有許多爭議,不少人最初亦期望他人對這些爭議事件私下寛大處理。

姜嘉偉(右)一身救護打扮和長毛合照。

姜嘉偉(右)一身救護打扮和長毛合照。

另外,網絡上亦有人質疑姜嘉偉並沒有認可的急救資格,他在示威現場佩戴及派發假的急救證件。 假急救證上寫著「終身有效」「First Aid」「Pastor (B。F。A)」等字眼,並有姜嘉偉自創團體的logo。 與一般認可的急救證大為不同。

姜嘉偉在示威現場佩戴及派發的假急救證件。

姜嘉偉在示威現場佩戴及派發的假急救證件。

姜嘉偉在6月24晚與傳道人陳到的對談中辯稱自己只是「重裝街坊」,身上的反光衣、急救證和各種急救標誌只是裝飾品,從來沒有當過自己是急救員。並指假急救證是制服團體物件,現場派發讓人「fake警察」,並指只要有做任何救人嘅行動(例如遞鹽水)就可以穿急救衫、只要有影相就可以掛記者證。後來亦承認其制服團體曾以真人練習CPR,並指自己「好耐之前(耐到唔記得幾時)接受過30個鐘頭嘅急救訓練」,急救資格證早就過期但無續期。

在對談其間,姜嘉偉多次認為這些冒認急救行為「有咩問題?」亦表示不覺得自己的行為會連累現場急救員。

林淳軒話,姜嘉偉不單自稱牧師,更在現場冒認急救員。由於這當中涉及重大的誠信問題, 姜亦一再拒絕承認問題及改正,在迫於無奈下,必須公開指正。

另一個嚴重問題是,姜先生以自己組織名義成立媒體並派發記者證,他在現場身穿急救衣服時,亦會佩戴在自己身上 。他自己親口指出不覺得記者和急救員的身份同時並存有任何問題,有需要咪做記者影相。從網上照片中可見,姜先生在現場會同時穿着牧師服,身上貼上急救標籤同時佩戴記者證。並指出自己有新聞自由。

對於記者、急救等專業精神的忽視,再加上被揭發多次在媒體謊稱自己受過神學訓練。姜先生似乎仍然無法了解自己行為的嚴重性,拒絕承認任何錯誤。多次預告會報復,恐嚇與他對談的傳道人陳到「你仔細老婆嫩」「搞你屋企同教會」「我個台有14,000人follow」, 並知自己會聯絡蘋果日報等媒體搞死對方,令對方無法再在主流教會立足。

林淳軒的結論是,姜嘉偉咁樣做,絕對會令到記者公信力受損,急救員嘅中立性被質疑。將呢一場運動嘅誠信破壞 。就算呢一刻無受害者,都會切切實實咁害左手足。

睇完林淳軒的文章,都可以對姜嘉偉這個人,有全面的了解。他說他是牧師,大家不要相信。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