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古人說「長江天險」 那麼黃河呢?

歷史長河

古人說「長江天險」 那麼黃河呢?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古人說「長江天險」 那麼黃河呢?

2018年11月27日 10:00 最後更新:11月28日 13:09

不論中外,歷史總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大家看中國歷史時,可發現在分裂的時期,南北對立的時間相對較多,對立時也主要以長江為界,故長江往往就成為軍事上南北對立的天險。長江和黃河作為中國兩條最大的河,我們往往只聽到長江,在中國歷史上很長時期內都是軍事上的天險,至於黃河呢?角色從來都不是,但不代表沒有天險。

「赤壁之戰」成為三國鼎立分水嶺,東吳靠長江天險保護江東。 (網上圖片)

「赤壁之戰」成為三國鼎立分水嶺,東吳靠長江天險保護江東。 (網上圖片)

所謂天險,就是天然的險阻。至於長江成為軍事上的天險,很多時都從《三國演義》為較多人熟悉:孫吳盤守長江以南的江東地區,長江成為曹操統一天下最大天險,「赤壁之戰」也成為三國鼎立的分水嶺。然而,長江成為天險,早在項劉爭霸就顯現,當年,項羽烏江自刎,不肯過江東之前,從要為項羽渡河的船長的語氣能猜到,劉邦要想打到江南,應該不是容易的事。也許只是項羽嫌棄長江以南不正統,不肯渡江。否則,南北對峙也許早於三國前出現。

更多相片
「赤壁之戰」成為三國鼎立分水嶺,東吳靠長江天險保護江東。 (網上圖片)

不論中外,歷史總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大家看中國歷史時,可發現在分裂的時期,南北對立的時間相對較多,對立時也主要以長江為界,故長江往往就成為軍事上南北對立的天險。長江和黃河作為中國兩條最大的河,我們往往只聽到長江,在中國歷史上很長時期內都是軍事上的天險,至於黃河呢?角色從來都不是,但不代表沒有天險。

項羽與劉邦 (網上圖片)

所謂天險,就是天然的險阻。至於長江成為軍事上的天險,很多時都從《三國演義》為較多人熟悉:孫吳盤守長江以南的江東地區,長江成為曹操統一天下最大天險,「赤壁之戰」也成為三國鼎立的分水嶺。然而,長江成為天險,早在項劉爭霸就顯現,當年,項羽烏江自刎,不肯過江東之前,從要為項羽渡河的船長的語氣能猜到,劉邦要想打到江南,應該不是容易的事。也許只是項羽嫌棄長江以南不正統,不肯渡江。否則,南北對峙也許早於三國前出現。

畫家筆下的淝水之戰 (網上圖片)

在三國之前,為何沒有「長江天險」一說?這也許與春秋戰國前,中國版圖還沒有發展至江南有關。中華文明當時主要集中黃河流域,中原一帶,江南是大片「蠻荒之地」,未受重視。到了春秋戰國軍閥混戰,也是集中中原一帶,南方即使有吳越等政權,但這些諸侯國的稱霸依然集中於長江以北,如楚國的首都郢也在長江以北,吳國稱霸時也是在江北的。到了秦統一六國,楚國首都被攻下,消滅了楚國,不需大費周章渡江,自然沒有天險之說。

長江文明與黃河文明,常被並列。圖為《九州山川實證總圖》(網上圖片)

到了東晉南北朝時期,雖然一統北方的前秦與東晉爆發的戰爭為淮河流域的淝水,但東晉憑藉立足的還依然是長江天險,淮河只不過是長江天險前沿。五代時國時期,南北政權林立,但依然能夠看到以長江為天險而鼎立的影子,兩宋時期,南宋之所以苟延殘喘,依據的也是長江天險,明朝末年,南明同樣希望以長江為天險割據,即使是近代的歷史,長江也依然是中國軍事上的天險。

那麼長江是天險,而沒有黃河天險一說?不是因為黃河不是天險。事實上在古代,黃河兩岸的戰爭都對於渡過黃河這一點非常重視。北宋以汴梁為京城,當時對於北方的少數民族來說,黃河就是天險,如何守衛住黃河,不讓遼人、金人渡黃河,就如同南宋死守長江防線是一樣的。但相比於長江來說,黃河被視為「天險」被使用的時候不如長江多,所以多人聽「長江天險」,而不是「黃河」。

項羽與劉邦 (網上圖片)

項羽與劉邦 (網上圖片)

在三國之前,為何沒有「長江天險」一說?這也許與春秋戰國前,中國版圖還沒有發展至江南有關。中華文明當時主要集中黃河流域,中原一帶,江南是大片「蠻荒之地」,未受重視。到了春秋戰國軍閥混戰,也是集中中原一帶,南方即使有吳越等政權,但這些諸侯國的稱霸依然集中於長江以北,如楚國的首都郢也在長江以北,吳國稱霸時也是在江北的。到了秦統一六國,楚國首都被攻下,消滅了楚國,不需大費周章渡江,自然沒有天險之說。

由於春秋戰國到秦漢以來,各政權對江南的開發,不少人也認識到江南廣闊,少戰爭干戈,更適合發展經濟,於是日益重視,後來東漢末年,東吳歷經三代,讓江南成為相對繁榮地區,是魚米之鄉,能夠確保政權穩定,所以,長江就成為分裂政權的屏障。「長江天險」之說,就在三國形成。

畫家筆下的淝水之戰 (網上圖片)

畫家筆下的淝水之戰 (網上圖片)

到了東晉南北朝時期,雖然一統北方的前秦與東晉爆發的戰爭為淮河流域的淝水,但東晉憑藉立足的還依然是長江天險,淮河只不過是長江天險前沿。五代時國時期,南北政權林立,但依然能夠看到以長江為天險而鼎立的影子,兩宋時期,南宋之所以苟延殘喘,依據的也是長江天險,明朝末年,南明同樣希望以長江為天險割據,即使是近代的歷史,長江也依然是中國軍事上的天險。

至於在古代至近代戰爭上,河流為何會是天然險阻?是因為軍隊渡河時所花費的力量,比起陸地行軍更複雜有關,至少需要藉助船隻等工具,水能載舟也能覆舟,過程中有巨大風險,全軍的指揮系統不能像陸地般正常運作,或者局部性質癱瘓,軍隊會較易陷入混亂。所以,古代兵法有云:「半渡而擊」,就與以上所說的風險有關。讓你渡河渡半時,突然發動進攻。這時,你軍或許還有一部分人在船上,有部分人在岸的另一邊過不來,剩下的人很易處於慌亂。前秦與東晉的淝水之戰,前秦就是想吸引東晉軍渡河偷襲,結果大軍後退自亂陣腳,引起混亂出事。

長江文明與黃河文明,常被並列。圖為《九州山川實證總圖》(網上圖片)

長江文明與黃河文明,常被並列。圖為《九州山川實證總圖》(網上圖片)

那麼長江是天險,而沒有黃河天險一說?不是因為黃河不是天險。事實上在古代,黃河兩岸的戰爭都對於渡過黃河這一點非常重視。北宋以汴梁為京城,當時對於北方的少數民族來說,黃河就是天險,如何守衛住黃河,不讓遼人、金人渡黃河,就如同南宋死守長江防線是一樣的。但相比於長江來說,黃河被視為「天險」被使用的時候不如長江多,所以多人聽「長江天險」,而不是「黃河」。

往下看更多文章

黃河水「變清」史載僅43次 壺口瀑布水清澈似銀絲帶

2024年01月11日 10:20 最後更新:01月12日 17:41

黃河水變清了!史載「黃河清」僅43次,壺口瀑布黃河水清澈似銀色絲帶。

內地民眾在陝西延安黃河壺口瀑布拍到壯觀景像,稱之為「清流飛瀑」。許多網友驚嘆黃河水竟然變得清澈。

微博圖片

微博圖片

壺口瀑布位於陝西延安市宜川縣和山西臨汾市吉縣壺口鎮,是兩省共有的旅遊景區。黃河在這裡流經兩岸峭壁,形成狹窄的河口,被稱為壺口瀑布。這是中國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儘管如此,早在2020年就有報導指出,平時濁浪滔天的黃河壺口瀑布變得清澈起來,水流在陡峭的峭壁間急速下降。

微博圖片

微博圖片

根據古籍記載,黃河被形容為「泥沙之河」。而根據近代的實測資料分析,黃河干流的含沙量在世界河流中名列前茅,最大年輸沙量達到39億噸。黃河的泥沙絕大部分來自黃土高原,這裡的土質鬆散且容易侵蝕。每當暴雨來臨時,大量的水土就會被沖刷流入黃河。自1949年以來,當局加強了對黃河的治理,「沙退河清」逐漸成為現實。根據測算,近20年來,黃河中游平均每年攔截和減少進入河道的泥沙超過4億噸。

微博圖片

微博圖片

據陝西日報2022年的報道,陝西每年輸送到黃河的泥沙量已從多年前的8.3億噸減少到如今的2.68億噸。根據地質專家李鄂榮的考證,史書上記載的「黃河清」只有43次,其中最長的一次發生在1727年,持續了20多天。而根據網友的目前反映,黃河壺口瀑布從冬季融化到現在,水一直保持清澈。

微博圖片

微博圖片

許多網友認為這意味著中游流域的生態環境有顯著改善,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明顯效果,同時也表示中國整體的生態系統正在變得更好。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