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引入微創植入磁石環治胃酸倒流 港大:減手術副作用

社會事

引入微創植入磁石環治胃酸倒流 港大:減手術副作用
社會事

社會事

引入微創植入磁石環治胃酸倒流 港大:減手術副作用

2019年12月17日 17:57 最後更新:18:07

亞洲首宗

不少香港人都會有胃酸倒流徵象,港大醫學院今公布,完成亞洲首宗以植入式磁石環增強下食道括約肌功能手術,大大降低以往做手術改善胃酸問題而引發的副作用。

由於港人生活愈趨西化,本港胃酸例流病發率有上升趨勢,據港大醫學院最新研究發現,本港發病率達4.5%,大大影響日常生活。

港大醫學院今公布,完成亞洲首宗以植入式磁石環增強下食道括約肌功能手術,大大降低以往做手術改善胃酸問題而引發的副作用。

港大醫學院今公布,完成亞洲首宗以植入式磁石環增強下食道括約肌功能手術,大大降低以往做手術改善胃酸問題而引發的副作用。

現時大部分患者均以藥物控制病情,另亦有人因不願長期服藥,而採取微創胃底摺疊術連食管裂孔疝修補手術。惟該手術需改變胃部結構,而且亦有頗多副作用如吞嚥困難、脹氣及腹脹等,故醫學院現引入磁石環括約肌增強手術,以減少手術副作用。

新手術會先在病人上腹打開五個小孔修補隔疝缺陷,再據食道粗幼度將一個由13至17粒鈦金屬磁珠組成的磁石環植入食道括約肌位置,既可防止胃酸倒流,亦不阻患者打開食道進食。

按西方文獻記載,新手術的糜爛率少於0.15%,而需要通過內窺鏡及微創手術移除裝置的平均率為2.7%。港大醫學院外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黃宇匡補充,新手術能大幅減少副作用,由三成至七成下降至一成至兩成。而且舊手術較依賴醫生技巧,但新手術則較規範化,能於兩小時已內完成,故醫生可更容易處理。

但他亦指,食道移動能力較弱者不太適合做新手術,而且做手術後,亦建議病者每兩小時進食以作物理治療,避免疤痕化情況發生。

首個接受新手術的患者胡先生指出,自己以往依靠吃藥控制問題,惟近月發現食道長時間發炎,故決定接受手術。他指出接受手術後,再沒有胃酸倒流情況,食道胃酸檢測亦由未做手術前的14.5%降至1.5%的正常水平。現時除了進食要慢點外,未有其他副作用。他亦補充,有新手術未必會用手術方法解決胃酸倒流問題,「因為新手術不適應的話, 可再做手術移除,而且副作用較少。」

港大醫學院外科學系食管腸胃外科講座教授及分部主任羅英傑指,現時仍已進行四宗植入式磁石環增強下食道括約肌功能手術,暫時全由學系及廠家支出,未知未來訂價,但相信會有愈來愈多人使用相關手術改善胃酸倒流問題。

港大醫學院及工程學院的跨學科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創新篩選平台,可快速評估新冠病毒變異對疾病嚴重程度的影響,新方法比傳統方法速度提升39倍。

港大醫學院

港大醫學院

研究人員亦專注了解病毒變異如何影響「合胞體」形成,即受感染細胞與未感染細胞融合的過程,這有助識別可能對公共衞生構成重大風險的新興病毒變異株。

通過研究刺突蛋白及其突變,研究人員發現某些變異株,如 Delta變異株,與病毒原始株相比形成較大的合胞體,團隊發現單個K854H突變可將Omicron 變異株轉變為具有高融合能力的變異株。研究又發現一些變異,系統可預測出它們與Omicron和Delta等現有變異株具有相近的變異機率,顯示這些新變異應受監控,因可能在未來病毒演變中出現。

為提高篩選效率,團隊開發了一種根據細胞大小篩選的策略,在更大範圍上將融合和未融合的細胞進行高速篩選;與傳統方法比較,新方法精確度超過80%

團隊還確定兩種已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批准的藥物,可減輕疾病嚴重程度。倉鼠模型實驗顯示,藥物可抑制由刺突蛋白誘導的合胞體形成,並有潛力緩解病情。

團隊認為,新系統不僅有助快速追蹤新冠病毒變異並找出治療方案,還可廣泛應用於各種與細胞融合相關的生物醫學研究,包括癌症免疫療法。而細胞互作平台可系統分析多種病毒的合胞體形成能力,包括愛滋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疱疹病毒科、新冠病毒和其他誘導合胞體形成的冠狀病毒。

團隊期望從這項研究中獲得嶄新方法和深入知識,為治療新冠病毒病症和其他涉及細胞融合的疾病提供新策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