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春秋大刀   卓文傑

不論何門何派的大刀,都只叫春秋大刀,關公刀、春秋刀、偃月刀,並沒有以什麼家的大刀命名。對於武術界來說,長柄刀這個現像奈人尋味。

 

春秋大刀,又名關公刀、春秋刀、偃月刀等。明朝的軍事古藉《紀效新書》,記述︰「夫叉鈀、棍、偃月刀、鉤鐮,皆為短兵也。」 將春秋大刀這種冷兵器歸屬為短兵器。

春秋大刀最早見於北宋武經總要,《武經總要》于慶曆四年(1044年)經宋仁宗核定後首次刊行,是一部中國軍事史上由官方制定的重要軍事著作。《武經總要》前集器圖第一,圖列了幾種長柄刀,有掉刀、屈刀、掩月刀、眉尖刀、鳳嘴刀、筆刀,名目雖然多,但是形狀大同小異,可惜武經總要沒有傳下刀譜。宋史兵志第一百四十八 ,慶曆二年(1042),騎兵佩劈陣刀。熙寧五年,帝匣斬馬刀以示…乃命中人領工造數萬口賜邊臣,鐔長尺餘,刃三尺餘,首為大環。又兵志第一百四十三,元豐時,與西夏的一次軍事衝突中,抽調魁健材力的步兵,用斬馬刀,以一將統率,”如唐李嗣業用陌刀法。遇鐵鷂子…則用斬馬刀以進,是取勝之一奇也。” 上述記載,讓我們知道長柄大刀在宋朝的軍中佔有重要地位,具體用法如陌刀法。用斬馬刀以進,顯示當時的長柄大刀是陣列前進的刀法。到了南宋,高宗建炎元年,長柄刀是教閱法中必須的內容,並且每年的春秋教閱時,刀長丈二尺以上,氈毛裹之,引鬥五十二次,不令刀頭落地。孝宗乾道時,孝宗曾閱軍中能獨手運數十斤大刀的將士,特推賞士卒,因此使用大刀技藝的水準亦是軍隊表現的一個側面,亦見統治者對長刀的重視。

 

到了明朝,長柄大刀仍未退出戰爭武台,明武備志.軍資乘.戰.器械,”矛子日刀見於武經(前述武經總要)者惟八種,今所用有四種,偃月刀以之操習示雄,實不可施於陣也。…曰鉤鐮刀,用陣甚便…。」可以看到長柄大刀在軍中仍有被使用,只是筆者奇怪茅元儀把偃月刀的軍事功能完全否定了,即”偃月刀以之操習示雄,實不可施於陣也”! 但只要我們留意一下武經總要的掩月刀圖,就會發現其刀格有龍頭形的裝飾,就稱呼上甚至有人認為羅貫中在《三國演義》提到關羽使用的青龍偃月刀是由此而來。其實早於元代關漢卿以三國為題材的雜劇《關大王獨赴單刀會》,第一折已有提到關羽用的叫偃月刀, 形容”你便有千員將,閃不過明明偃月三停刀”。 第三折形容關羽”髯長一尺八,面如掙棗紅。青龍偃月刀,九九八十斤”。青龍偃月刀是不是就如曲中所言為九九八十斤,還是文人筆下虛構出來的東西呢? 上文曾提過,宋史兵志,孝宗乾道時,孝宗曾閱軍中能獨手運數十斤大刀的將士,當時他曾問刀的重量,似乎這種“獨手運”的大刀具有供將士練力量的功能,其外形應該有一定份量,因此孝宗好奇問其重量。

另外《武備志》中有一鉤鐮刀的插圖,與偃月刀非常相似,”鉤鐮刀,用陣甚便…”,茅元儀沒有對鉤鐮刀作其他記述,原因有可能是鉤鐮刀、甚至可能由於長柄大刀的用法很簡單,沒必要專門記下刀譜。李承勛刊本紀效新書卷四短兵長用解,解釋了短兵利在速進,兼必身法步法與手法並進、而手推於尾端,但也沒有具體的大刀招式插圖。馬明達教授指出春秋大刀在明朝時在軍中是很普遍的兵器。一般以兩人編隊,持刀前進,對陣殺敵時兩人並排,一前一後出刀收攻防之效。刀上的叉口可以挾拿敵方武械,另一人就出刀殺上。

馬廉真《雙手刀法源流》簡要地道出了明朝的實用刀劍的情況,”特別到了明朝,儘管民間還有“荊楚長劍”在傳習,軍中也有斬馬刀一類長柄刀的一席之地,但整個刀劍技術趨於衰退,製作粗糙,技術萎縮,變成了只圖人前“飾觀”的虛花武藝,以至許多人都認為古代的劍法早就成了廣陵絕響,刀法則“傳其佳者絕少””。

幸運的是同為明代的程子頤的《武備要略選》卷八大刀法,圖文並荿詳細記載了大刀說(附斬馬刀)、大刀制說及十二個刀勢,讓我們最少有機會窺探當時流行的大刀法。又指出大刀利於馬戰,用大刀之士必有力之士,”其法或刀前鑽後,或藏頭獻鑽,有撩、有劈、有勾、有砍、有拖刀等勢。”刀的尺吋六尺六吋,刀頭二尺二吋,其鑽柄該四尺四吋矣。”…刀重十餘斤至二十斤止。順帶一提程子頤的叔父就是程沖鬥,撰寫的雙手刀譜《單刀法選》,這是繼戚繼光之後明代的又一宗雙手刀資料,其詳盡之處有過於戚氏的《辛酉刀譜》。

另一方,明朝武舉創制甚早。《明史》《選舉志》二,崇禎四年(西元1631年),參加武會試的舉子中,能運百斤大刀者只有王來聘、徐彥琦兩人,但徐彥琦榜上無名。崇禎認為有人作弊,將主考官、監試禦史等一大批官員下獄、撤職,令倪元路、方逢年等主持複試。複試後選取百人,王來聘第一名,也就是武狀元,授副總兵職。明代武舉一直沒有殿試,也沒有設立一、二、三甲的區分和鼎甲名號。正式有武狀元之設,王來聘是第一人。因此舞大刀在明朝武舉一直是考試項目。

到了清朝,清朝武舉各級考試,通常每三年舉行一次,考試辦法差不多與明代一樣,分一、二、三場進行。一、二場試了弓馬技勇,稱為“外場”; 所謂“技勇”,實際上主要測膂力。一共三項。頭項拉硬弓,弓分十二力、十力、八力三號,另備有十二力以上的出號弓。應試者弓號自選,限拉三次,每次以拉滿為准。二項舞大刀,刀分一百二十斤、一百斤、八十斤三號,試刀者應先成左右闖刀過頂、前後胸舞花等動作。刀號自選,一次完成為准。凡應試者,弓、刀、石三項必有兩項為頭號和二號成績,三號成績超過兩項者為不合格,取消三場考試資格。武舉用的大刀就叫武科刀,分三等重量,一等重約72公斤,二等重約60公斤,三等約48公斤,均長約2.34米。當時的偃月刀長約2.24米,刃長約0.64米,綠營用。但武科刀跟偃月刀其實也差不多,但是重量材質不同,武科刀是全鐵打造,為練力量用。

由於清朝科舉對大刀的重視,民間對大刀的傳習自然興盛。各門各派都有大刀的套路,亦成為了街頭賣武的主要技藝。流傳到現今,刀的制式跟以往變化不大,刀頭半彎月形,刀身寬短而重,木柄較長,從1.3米到2米不等。由於大刀有一定重量,須有充足體刀和腰腿臂力,才能運用自如,現時的技法含劈、砍、推、斬、翻、滾、盤、壓。有趣的是,不論何門何派的大刀,都只叫春秋大刀,關公刀、春秋刀、偃月刀,並沒有以什麼家的大刀命名。對於武術界來說,長柄刀這個現像奈人尋味。




ManKungfu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