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名資深戰地記者羅拉·洛根 (Lara Logan) 日前仗義執言,在一個新聞節目《Real America's Voice》中痛斥美國社會在烏克蘭戰爭中造謠撒謊無所不用其極。在美國這樣一個容不下真相的謊言帝國,洛根的言論立即遭到譴責。

洛根指出,她彷彿被要求必須憎恨普京,相信所有對他的抹黑,必須支持烏克蘭,她當了記者35年,從未遇過這種情況。洛根曾經長年在伊拉克、阿富汗等戰地前線採訪,做過《60分鐘時事雜誌》主持,多次獲頒新聞獎。她今次揭露真相,在網上獲得一些讀者稱讚,但亦帶來更多的譴責。

說不盡的謊言
她在該節目中狠批,「如今美國領導人所說的一切都很難令人信服,他們在新冠病毒的問題上撒謊、在通俄門的問題上撒謊、在特朗普彈劾案中與烏克蘭有關的問題上撒謊。」她指在俄烏衝突問題上,有很多事實被隱瞞了,像美國和北約長期資助亞速營納粹分子,西方媒體卻漠視這些事實。她更指亞速營並不是近年才出現的納綷團體,而是二戰納綷勢力的餘孽。

事實上,在俄烏戰事爆發之前,西方媒體亦曾就烏克蘭民族主義分子納粹化表示憂慮。就在今年1月17日,加拿大傳媒The Hill Times便曾以《面對持續的納粹美化,需要公眾壓力,而不是沉默》為題,指出社會應該採取更多行動,以遏止烏克蘭對二戰時期親納粹的極端民族主義者斯蒂芬·班德拉的公開慶祝活動。班德拉被公認是烏克蘭的極端民族主義者和法西斯分子,其組織在二戰時期與納粹德國勾結,在烏克蘭屠殺了許多猶太人。

媒體變成政治工具
但在俄烏衝突發生後,再沒多少西方媒體會對亞速營有負面報道。英國《金融時報》更在3月30日發文呼籲人們「不要混淆愛國主義和納粹主義」,並將其塑造成「在俄方政治宣傳下被誤解的衛國英雄」,試圖為亞速營洗白。

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其實一直對網上言論進行著嚴格監控,長期扼殺反對聲音和尖銳批評,而主流媒體基本上已變成政治工具。而除了主流媒體選擇性報道外,大型社交平台也對政治不正的聲音加以壓制。是故洛根在今年2月宣布離開Twitter、Facebook及Instagram等社交媒體,只留在有言論自由和尊重人權的平台。

被遺忘的頓巴斯
不過洛根並不孤單。3月1日,一位常駐烏克蘭頓巴斯的法國戰地記者安妮-洛爾·博內爾(Anne-Laure Bonnel)在與法國新聞 CNews連線直播時指出,自2014年起,烏克蘭政府軍就不斷襲擊轟炸頓巴斯地區說俄語的公民,八年來可能已造成13,000人喪生,但從未被西方社會重視。博內爾在2015年拍攝的實況紀錄片《頓巴斯》,一直遭到法國國內媒體以及西方人權組織的審查,德法的電視台均不願播放,而影片在網上則不斷被刪除。及至她在CNews的言論引發熱議,這部紀錄片才浮上水面,開始受到關注。現時在Youtube想看這部紀錄片,會先出現「這部影片可能不適合部分使用者觀看。」以及「YouTube 社群認為以下內容不當或令某些觀眾反感。」兩個畫面。

即使在西方政界,反對聲音同樣被攻擊。歐洲議會意大利籍女議員弗朗西斯卡·多納托(Francesca Donato)因反對制裁俄羅斯,她的Facebook專頁被停用,她批評,限制及阻止自由表達政治觀點似乎已是Meta的「既定運作模式」,這與捍衛自由和民主背道而馳。更有甚者,同樣投反對票的歐洲議會議員與多納托一樣受到攻擊,他們在議會辦公室的門外被貼上「反俄羅斯」貼紙,電腦更被黑客入侵。

獅子的錯?
儘管存在風險,仍然有人敢於對西方國家的謊言作出尖銳批評,不少學者和社會精英對西方的行為深表憂慮。

德國戰略管理諮詢公司Debrouillage創辦人岡特·舒赫 (Gunter Schoech) 指出,「普京想要的是一個多極世界。西方價值觀和軍事存在距離他的邊境越近,他就越感到不安,這種不安既存在於軍事層面,也存在於政治層面。」他認為譴責俄羅斯很容易,但對事件應該要有所反思。他舉例說:「一個遊客在動物園為了與獅子合照而跳入獸籠,結果被獅子吃掉。獅子當然會被當場擊斃。但我們應該把所有責任都推給獅子嗎?」

Give peace a chance
儘管國際輿論一面倒支持烏克蘭,但未能改變非西方國家對這種雙重標準的憤慨。3月17日,一場由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紅星對蘇格蘭格拉斯哥流浪的歐霸盃足球賽,塞爾維亞主瑒球迷在看台上拉起了六條橫額,前五條按年份列舉了美國北約過去數十年軍事入侵的二十多個國家,第六條則寫上 John Lennon 一首名曲“Give peace a chance”的歌詞:"All we are saying is give peace a chance”,全場球迷一齊合唱,場面十分震撼。惟此舉並未被西方主流傳媒報道,這更反映出西方傳媒已失去公信力和代表性。

這種選擇性報道,有時甚至顯得自欺欺人。像聯合國190多個成員國對俄烏局勢的表態,西方傳媒會大肆報道聯合國以140國贊成的大多數票通過烏克蘭的人道問題決議案,向烏克蘭提供援助。但絕少提及有140多國未參與對俄制裁。

站在世界的對立面
英國《金融時報》華盛頓分社社長愛德華·盧斯 (Edward Luce) 似乎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警告西方國家別以為自己真的是道德領袖,因這是虛偽的。他舉例指成千上萬的伊拉克和阿富汗平民死在美國轟炸之下,許多人認為美國對俄羅斯的譴責是雙重標準。同時世界上很多國家對西方的制裁深感不滿與憂慮,是次美西國家全面制裁俄羅斯,令各國意識到西方會任意懲罰那些與其意見相左的國家甚至個人,這是極大的潛在危機。盧斯認為,西方不能再自欺欺人地以為全世界都站在自己一邊。

這並不是個別人士的看法,美國巴德學院外交與人文學科教授沃爾特·米德也指出,西方許多人以為世界輿論都強烈反對俄羅斯,中國會因為沒有加入反俄行列而付出高昂的政治代價。但事實並非如此,中國反對制裁俄羅斯的態度,獲得了西方以外國家的全面支持。他說:「雖然狂熱的西方自由主義者對制裁俄羅斯歡呼雀躍,但西方大國將全球經濟體系武器化,使許多國家的領導人感到震驚。」他認為西方國家將要為無視世界其他國家而付出代價。

撒謊是為了掩蓋自己的錯
著有《大國政治的悲劇》及《為什麼領導者要說謊:在國際政治中撒謊的真相》的西方現實主義地縁政治學者約翰·米爾斯海默,在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後,曾抨擊北約和美國要承擔主要責任。他當時指如果中國與加拿大和墨西哥結成軍事聯盟,華盛頓一定不能容忍,並預言烏克蘭會被美國和北約推向危險邊縁。

米爾斯海默日前就俄烏衝突接受《紐約客》雜誌訪問時再次表示,過去8年西方國家並未試圖理解俄羅斯的不滿及化解矛盾,反而不斷火上加油,並將俄羅斯的激烈反應說成是「要侵犯東歐」、「要構建俄羅斯帝國或恢復蘇聯」,他指斥西方對俄羅斯幾乎一面倒的譴責,其實是為了掩蓋自己的錯誤。米爾斯海默這番對俄烏局勢的分析,在西方已引起不少討論和爭議。

雖然目前被操控的國際輿論仍是一面倒譴責俄羅斯,不過即使在西方國家,也有不少人開始洞悉西方霸權謊言背後的真相,主流媒體所製造的輿論假像正被撕破。也許,西方傳媒日後在發表文章前,應該加上現時影視製作常用的一句片頭語:「以下內容全部屬實,虛構的部分除外」!




高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