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高/時事評論員,對香港政經、房地產議題有深入的了解

近日關於匯豐分拆亞洲業務上市的討論又再次熾熱起來。事緣有英國報章報道,指一位自稱是滙豐「積極股東」的基金股東建議滙豐分拆為二,然後在香港成立另一總部,以便專注亞洲業務,並規避地緣政治風險云云。

事實上,這已不是新鮮事。早在2020年4月匯豐取消派息事件中,已有人提出分拆匯豐的亞洲業務。只不過今次來勢更為洶洶,因為據說滙控﹙0005﹚最大單一股東中國平安(2318)也向匯控董事會提出這個想法。當然,這個說法沒人能證實。

到底匯豐應不應該分拆亞洲業務?若要分拆,有什麼著數?

最流行的一個說法,是匯豐分拆亞洲業務有助規避地緣政治風險。所謂「地緣政治風險」,準確點說,就是美國和中國的政治角力。美國作為世界最大的交易貨幣,沒有一家銀行會放棄與她相關的生意,所以是最不能得罪的。但是,中國是繼美國以後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要放棄與中國的生意,也是絕不可能。如今中美兩國交惡,既然魚與熊掌二者不可得兼,於是就有人提出分開亞洲業務和非亞洲業務,䀆可能避免直接觸動這場政治博弈的風險。

說到這裡,或者有讀者會馬上反駁,美國難道會不知道嗎?筆者認為美國一定知道,但知道不等於要處理,要處理也不一定要「從嚴不從寬」。只要匯豐給足面子,還是有較有機會獲「從輕發落」。簡單而言,無論結果如何,分拆了、規避了,總比什麼都不做好。

除了地緣政治考慮外,支持匯豐分拆的第二個理據是可以最大程度上釋放其亞洲地區業務的估值。正如有意見指出,匯豐管理層無法實現兩年前提出的戰略升級核心目標,並且下調有形股東權益報酬率(RoTE)的目標之餘,又增加了2022年的營運支出目標。簡單來說,就是按照目前匯豐的架構,其業值直接給非亞洲地區業務拖累,繼而影響了投資者收益。

資料顯示,亞洲業務從來都是匯豐的主要利潤來源。去年,匯豐獲得190億美元利潤,其中的亞洲業務就貢獻超過三分之二的利潤。而到了今年,匯豐銀行首季48%的營收及61%的調整後稅前利潤都貢獻自亞洲。因此,亞洲業務才是直正「大當家」。

對於升斗小民、一眾小投資者而言,第一個說法即地緣政治風險有點遙遠,真正的關注點還是第二點,即股息與市值!回想兩年前,匯豐在錄得盈利的情況下,突然宣佈因應英國監管要求,取消2019年四季度和2020年前三季度的派息並暫停回購股份。其時,已引起許多亞洲投資者尤其是港人不滿。

筆者自從懂得投資以來,已經知道買匯豐等同於購置「養老金」,大家都靠每年獲取高額利潤分紅獲取穩定的可觀回報。因此,憑什麼要亞洲投資者為歐洲「埋單」?這是很多匯豐小股東相當不理解和不滿的。

再進一步想,匯豐一旦成功分拆成兩家銀行,那匯豐(亞洲)就可以減少存款準備金額,也即是說可以釋放更多資金用於投資。基於對疫後亞洲經濟增長的信心,這個操作可以進一步提升其盈利能力。從這個角度來看,匯豐分拆亞洲業務是利大於弊,更加符合香港投資者的利益。

(備註:筆者並沒有持有以上股票,純粹個人分享,以上股票並不構成要約和買賣建議。)




沈子高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