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兩國從對峙到戰爭的發生,轉移了美國對華圍堵的專注力,大大減低了台海地區的壓力。

不過,不知道美國是因為狂傲地認為自己有能力同時挑動中俄兩國,還是因為俄烏局勢一時三刻都擺平不了,但又不能無所事事(國內問題真不算事),感到閒極無聊,於是又開始要在台海問題上動心思。

先是與東盟各國會面,雖然開始時美國與東盟雙方的會面因為「時間配合不上」而出了點岔子,但最終總算見得成了,東盟領導人集體前往華盛頓與美國領導人進行聯誼活動。

其後,拜登親自飛抵韓國與日本,盤算要如何建立沒有中國的產業鏈,同時推動印太經濟框架,與及召開美日印澳QUAD「四方安全對話」。

之後馬不停蹄,美國於白宮主持美英澳AUCUS會議。

拉東盟、印太經濟框架、QUAD、AUCUS,構成了一個美國所謂「印太戰略」的圖景。而印太戰略的目的,那真是地球人都知道,因為這一系列在印太地區舉行的會面或會議,將一個全印太地區最有影響力、全球經濟成長最大引擎(沒有之一)的中國排除在外,你說這不是為了針對中國,而是為了推動區內建設和合作,那真是鬼才會相信。

在地理上圍堵中國、在經貿上孤立中國,並利用台灣在軍事上牽制中國。如此一氣呵成,美國為了維護霸權真可謂費煞苦心,如果美國能將這樣一份執著,那怕只花上十份之一的精力去應對國內問題,美國都不至於會是這副模樣。

中國對此有甚麼反應?第一,中國拒不承認所謂「印太」一詞,亞太就是亞太,所謂的「印太」,只是美國冷戰思維下企圖拉攏印度一併圍堵中國所創造的詞;第二,中國對週邊國家加入一些關於經濟上的合作協議,或者要與美國發展關係,並無意見,但如果美國是以一些美其名甚麼經濟框架、雙邊合作,實則是為了搞小圈子圍堵中國,中國不會讚同。

各國對此心裏有數,都極力地希望向外界透露出一種訊息:不要過度刺激中國,並且不要選邊站隊。這是一種非常有趣的現象,無論是一些比較中立的國家,還是一些比較靠攏美國的國家,都會有意無意地表露出這種傾向。

例如韓國,任你美國怎樣說,韓國基本上都會認為,在經濟領域上不能排除中國;而印度在同意出席四方安全會談的同時,又不想給人一種要針對中國的印象。

甚至連美國自己,搞個甚麼印太經濟框架,但又不想太過刺激中國,在這份招攬成員的名單之中,不把台灣包含在內。不過其後拜登又總是禁不住媒體的一再追問,你會不會出兵阻止中國武統時,拜登總是頭腦發熱,表示會出兵,然後再回過頭來去澄清,美國對一個中國的政策沒有改變。

身為超級大國,做事如此反覆無常,躡手躡腳,磨磨蹭蹭,全然沒有超級大國的氣派,有些人會表達擔憂,認為美國回來了,開始會在中國週邊不斷攪局,中國會非常艱難等等,然而,縱上一切看似來勢汹汹,但其實中國絕對有理由審慎地樂觀。

第一,為甚麼美國會如此使勁地打擦邊球?因為美國是一個絕對的利己主義者,凡事都要計較收益和成本的對比,他的最大理想,就是能夠唆使中國週邊各國與中國處處作對,自己出出口術,畫畫大餅,適時還可以有限度地拋一下銀彈(如甚麼投資1.5億美元予東盟十國)。基於這種指導原則,你要寄望美國全力協防台灣,或者要東盟為了南海問題全力刁難中國,不太現實。唯一要提防的是,美國的白人至上主義者(如班農)和文明衝突的信眾們,狗急跳牆,會不計代價地,甚至哪怕以玉石俱焚的方式,也要把中國全面壓制下去。

第二,各國都知道拜登的國內民望低下,不久之後的美國中期選舉選情實在不容樂觀,拜登大概率地會成為跛腳鴨政府,這意味著拜登想要推動些甚麼政策,包括這個甚麼框架,都將會變得舉步為艱。更要命的是,如果特朗普成功歸來,大筆一揮,將這個各國與美國辛苦傾談落實的經濟協議一筆勾銷,全面退群,那將大家置於一個怎樣的境地?

第三,大家心知肚明,美國一方面想與亞太各國合作發展,但另一方面又想將戰火引向亞太區,這到底算是哪門子的合作發展?

第四,這個圍堵圈說到底都是處處漏水,不僅印太各國都與中國有大量經貿往來,而且沒有俄羅斯的參與,那就沒有成功包圍中國的可能。

第五,中國人在博弈方面的思維模式與美西方截然不同,美西方是西洋棋思維,計較於一兵一卒的爭奪;中國人卻是圍棋思維,在這場包圍與反包圍的鬥爭之中,不會計較一兵一卒的得失,而是積聚力量,逐步佈局,緩慢漸進地將國際局勢轉變至對自己有利的情況。

一場由中國、俄羅斯、伊朗等國引領的去美元化浪潮,在全球逐漸蔓延展開。而在這場運動的參與者之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中東、印度和日本的身影。甚至在不久的將來,拉丁美洲也可能參與其中。

我們看到,拉丁美洲多國左翼勢力的強力回歸,並正在主導或將要主導國家政壇。在這裏先提出一下,其實關於到底甚麼是「左翼」,甚麼是「右翼」,一直都是非常含糊說不清,對於該政治勢力或政治人物屬左屬右,主要還是看評論人的政治立場而論,這裏無須討論。現在只需要知道,拉美地區的這類政治勢力的普遍特點是,對美國抱持懷疑態度,非常願意加深與中國的關係和合作。

如果盤點一下拉丁美洲左傾的程度,莫不教美國猶如芒刺在背:除了傳統的古巴、委內瑞拉,還有新近的阿根廷、智利、秘魯、洪都拉斯、墨西哥、玻利維亞、尼加拉瓜,而巴西,過往與中國關係密切的前總統盧拉,據推測有較大的機會重掌國家政權。

為何會發生這種狀況?以前說過,在美國過去百多年崛起的過程中,身為「後花園」的拉丁美洲卻沒享受到美國在指頭之間滲漏出來的丁點好處,美國不但沒有悉心栽培他的後花園,定期施肥、澆水、除草,反而肆意踐踏,還將這個後花園視作為雜物區、垃圾堆填區。當墨西哥總統洛佩斯拒絕出席美國帶頭的美洲峰會時,趙立堅表示:「美國將拉美視作後院,不是盡心扶助,而是隨意霸凌,不僅自身的發展繁榮沒有惠及拉美,反而對拉美大肆盤剝、濫施制裁、輸出通脹,搞政治干預、政權顛覆、暗殺政要乃至武裝侵略。」

中國外交部言論的傳播對象,不單是面向美西方世界,更為重要的,是必須要面向廣大的發展中國家。

比較明顯的有巴西和阿根廷,這兩個南美大國的起步點不算低,在新中國建立之初,兩國無論是總體GDP還是人均GDP都是遠遠優於中國,然而多年之後,這兩國經濟民生不但沒有步入發達國家之列,而且還出現倒退,時至今日依然是貧窮的代名詞;墨西哥和哥倫比亞,變成了毒品天堂,古巴被美國實施為期數十年的制裁與封鎖,海地變成了一個失敗國家。

距離美國太近,距離天堂太遠,既然美國在全球治理方面無法給出令人滿意的方案和答卷,那就不能怪罪拉丁美洲試圖尋求中國方案。

中國目前週邊各國的國際形勢並不理想嗎?不盡然,就算真的是不理想,怎樣也比過去幾十年前冷戰時代良好得多。從一個長時間跨度來看,發展中國家與美西方的力量天秤正在急速轉移。中國有理由感到樂觀,無論美國在亞太地區佈置怎樣的棋局,但以中美兩國各自的體量來說,誰也無法擊倒誰,對這個力量的天秤真正產生決定性作用的,是中美兩國國家內部治理的較量,然而非常遺憾,美國在這場較量中,已經徹徹底底地落後於中國。




伊雲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