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青年聯會及青研香港於9月12日上午聯合舉辦「新青年·新香港」青年藍圖齊規劃系列活動之「青年置業」研討會,邀請到立法會議員張欣宇、香港政協青年聯會主席鄧灝康、香港房屋委員會委員柯創盛、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團结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葉文祺擔任主講嘉賓。該活動是「新青年·新香港」青年藍圖齊規劃系列活動的第三場研討活動,由新界青年聯會主席譚鎮國及青研香港召集人陳志豪擔任主持, 逾70位不同界別的青年出席參與。

張欣宇稱,未置業市民通常會把一定的收入用於租房,但青年踏入職場不久,薪酬水平不高,住房開支佔比過大,「就算工作幾年後薪資水平升高,每月亦都會受房租侵蝕,再要置業都十分困難」。他指出,60、70年代香港公營房屋政策在世界範圍內屬典範,當時被許多國家「取經」,新加坡房屋政策多被讚賞,其實以前也是參考香港房屋政策。但到90年代後,本港房屋政策逐漸迷失,特區政府未能直面房屋問題,或多「議而不決」。他強調,香港土地面積小,人口密度大,政府急需規劃好「北部都會區」,縮短公屋輪候時間,提升人均居住面積,保證市民居住質量。

鄧灝康指出,香港已連續十年被評為全球置業最困難的地區,據調查顯示,現時青年最關注的五個青年政策範疇,房屋政策居首位。青年的置業需求十分之迫切,審視本港現有政策下的房屋階梯,雖有公屋向居屋再向私樓流動的大方向,但公屋輪候時間漫長且青年難以上樓。鄧灝康認為,應建立青年住屋階梯,平衡社會上不同持份者的利益,從短期住屋需要、儲蓄、置業首期、按揭前期供款等多方面配合,例如撤銷青年首次置業所需繳付的印花稅等,提升青年住屋素質及置業機率。

柯創盛稱,香港青年置業尷尬的地方在於,他們薪酬水平通常超過公屋申請標準,但距離置業又十分遙遠。房屋階梯空心化,達不到「旋轉門」的作用,如果青年無父母幫扶,自行置業的可能性極低。他指出,現時政府土地程序不合理地冗長,要增加供應,需精簡程序、加快興建速度。他表示,特區政府需理清「麵包和麵粉」的關係,青年置業問題關鍵之處是必須要起步,勿一拖再拖。他建議為青年設立只需要1成首期的「新居屋計劃」,用更加優惠的形式讓青年「上車」;二是破局開發更多的土地資源,如郊野公園、綠地、棕地等;三是將資助房屋和私人市場分割,並提供過渡性房屋,如青年宿舍,讓青年解決短中期需求。

招國偉談道,單身青年的公屋輪候時間可長達40年,可謂「黑頭髮變白頭髮」,為何如此漫長?原因是等候公屋標準要達到450分,如果青年從18歲,0分開始排,每月增加1分,單身青年往往要輪候數十年才能入住公屋。他強調,公屋政策具備很多改良的空間,現在並未充分疏理,特區政府亟需重新審視現時公屋政策,讓公屋順利流轉,提升單身人士的公屋配額,並增加更多「乙類屋邨」。

葉文祺表示,回首過去30年香港置業情況,1997年置業率為47%,07年達到54%,到2020年下降到49%。35歲以下人士,1997年置業率為22%,但到2021年只有僅僅7%,第一次做業主的平均年為44歲,這充分反映出青年置業的困難。他指出,租房具備許多不穩定因素,而擁有自己的物業,穩定性更高,能夠鎖定成本,減少風險。他建議政府提高綠置居的佔比,另設公屋「先租後買」計劃,居屋等資助房屋亦應調升單身人士配額。

陳志豪建議指出,置業難、上樓難的根本原因是土地供應不足,建議特區政府大手筆增加土地供應,例如開發更多郊野公園邊陲等綠化地。他又建議政府重推首次置業貸款計劃及公屋租置計劃,並優化現時的公屋申請制度,放寬公屋申請的入息限額,讓一些無能力購置私樓和居屋的青年也能夠申請公屋。

譚鎮國總結時指出,本港房屋問題複雜,要解決這個沉疴,政府要有決心,與時並進,不斷優化現有房屋政策,除了增加土地供應外,還要解決公營房屋流轉、置業階梯問題。他指出,此次研討會除了嘉賓分享和提問環節,還設有焦點小組分組對房屋議題進行討論,主辦方會整合大家的關注要點,形成政策建議,遞交給特區政府和相關部門,幫助政府推出更具可行性、更解決到社會痛點的施政措施。

現場亦有就市區重建、資助房屋轉售限制、公私營合作起樓、稅務等議題作討論。有青年在現場提問,對北部都會區現存的大量荒廢農地有何建議?招國偉對此表示,根據公開資料,新界荒廢的農地面積至少有1600公頃,但其中困難點在於,農地業主情況複雜,不好統一安排,另相關地區的基建亦未跟上。政府須具備主導權,充分與業主溝通,盡快釋放新界荒廢土地進行開發。鄧灝康認為,港府應「基建先行」,激發荒廢農地價值。

另有青年亦問道,房屋問題是否可以通過「大灣區規劃」來解決?柯創盛指出,香港和大灣區內地城市的進一步融合是必要的。以往特區政府始終擔心推動快,會引發西方世界的不滿,但香港乃國家一部分,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乃天經地義。張欣宇則提到,港人到大灣區置業是選項,但不是解決香港房屋問題的核心,我們須承擔主體責任。

活動的合辦機構包括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青年委員會、香港政協青年聯會、香港新來港人士服務基金、香港深圳社團總會青年委員會。




青研香港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