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報道)有「無創產前檢查之父」之稱的本港學者盧煜明再獲殊榮,獲美國最高榮譽生物醫學科學獎「拉斯克獎—臨牀醫學研究」,表揚他憑藉血漿DNA診斷技術,開創「無創產前診斷」方法的革命性貢獻。盧煜明昨表示,以謙卑心情獲獎,期望自身經歷啟發年輕人,「證明土生土長的科學家,在香港做事都可影響世界。」 中大醫學院副院長(研究)、化學病理學系系主任及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盧煜明,成為繼李卓皓、李敏求、簡悅威及屠呦呦後,歷來第五位獲「拉斯克獎」的華人科學家,以表揚他發現孕婦血漿內存有胎兒DNA,並研發唐氏綜合症的無創檢測方法,準確度逾九成九,成功將以DNA分析為本的「無創性產前診斷技術」,從科研層面應用至臨牀診斷,現已被六十個國家廣泛採用。開創「無創產前診斷」 「拉斯克獎」兩成半得主獲得諾貝爾獎,對於是否離諾貝爾獎更進一步,身在美國的盧煜明昨接受訪問指,自己以平常心、謙卑面對,強調科學家聚焦於「做最好的研究」,期望獲獎啟發本港年輕人。 對於自己從事研究二十五年的「無創性產前診斷技術」,盧煜明憶述,讀醫時聽到教授指PCR(聚合酶連鎖反應)將改變世界,一直銘記在心,終研發「無創性產前診斷技術」,取代以往羊膜穿刺及絨毛活檢等入侵性檢測。技術現時已可應用於癌症篩查,團隊更成功研發偵測數十種癌症的血液測試,有助及早發現及治療,提高存活率。 提到本港科研發展,盧煜明指近年科研基建進步,但仍面對不少限制,包括樣本無法過河、境外學者在內地無法開辦涉及DNA的初創公司,本港專利技術不可直接在內地註冊等,期望政府逐一解決。

教育
中大學者盧煜明奪美國「拉斯克獎」
2022年09月30日 03:00 最後更新:00:50(星島日報報道)小一統一派位選校階段將於月底展開,教育局昨公布選校名單。本報統計後發現,部分小學在自行收生階段,取錄學生僅得個位數,北角官立小學(雲景道)自行收生階段僅取錄兩人,統一派位階段學額增至達近百個。有小學校長相信,移民潮等因素造成學額過剩。小一統一派位將於本月三十日至下月五日接受電子申請,家長亦可於下月四至五日,前往派位中心遞交紙本申請。教育局估計,本年度共有約四萬三千多人參加小一派位,當中近兩萬二千人已在自行分配學位階段獲取錄,另外約兩萬二千人參與統一派位,較去年少三千多人。今年無校網需要「加派」,而需要借位的校網則減半至三個。無校網需要「加派」 小學自行分配學位及統一派位的學額數目,各佔整體小一學額一半。本報以各校在統一派位階段的學額,推算自行分配學位階段取錄的學生人數,發現部分學校自行收生階段取錄不足十人。屬灣仔十二校網的北角官立小學(雲景道),自行學額共五十個,但在統一派位階段共提供九十八個學位,意味學校自行階段僅取錄兩人;柴灣的救世軍中原慈善基金學校,暫定統一學額達九十四個,較自行學額多四十四個,推算自行階段僅取錄六人。 個別地區的官校,收生亦不容樂觀,粉嶺官立小學與大埔官立小學在統一派位階段,暫定提供一百一十五個學額,較自行收生階段多五十二個,意味兩校自行階段僅取錄十一人。 至於適齡人口下跌的重災區,例如東區、南區等,部分學校收生情況亦不理想,慈幼學校、基督教香港信義會信愛學校,按推算僅取錄十人;十四校網的啟基學校(港島),按推算亦僅取錄七人。南區的華富邨寶血小學,按推算只取錄十一人。 個別學校超收「世襲生」情況仍屬普遍,傳統名校林立的九龍城四十一校網,十所官津小學之中,有八校的統一派位學額被「蠶食」,以喇沙小學最多,達到十一個。沙田的浸信會沙田圍呂明才小學被世襲生蠶食的學額多達三十四個,是全港之冠。 資助小學校長會副主席陳淑儀認為,現象反映學界難以準確估計學位需求,「近年不少家庭選擇移民,而選擇送子女入讀直資、私立或國際學校的家長愈來愈多,令學額出現過剩。」她期望當局能加快推進全面小班教學,學校應減少取錄叩門生,以免出現縮班殺校潮。 教育局回應指,未來會繼續與學界磋商,研究鞏固及整合學校資源,以「軟陸」為目標,穩定教學環境、保持教學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