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由香港文聯統籌、香港賽馬會獨家贊助的首届「文聯盃」全港舞蹈比賽一連三日在香港柴灣青年廣場Y綜藝館進行,隨着壓軸的「專業邀請賽」於周日 (10月30日)落幕而順利結束,並於同日舉行該邀請賽頒獎禮,參賽者皆為香港演藝學院畢業生和個別在校生。

這次比賽由中國舞蹈家協會香港分會承辦、香港青年舞蹈家協會協辦,分公開賽和專業邀請賽兩部分,合共有逾200支參賽隊伍,其中154支公開賽隊伍分五場和一場專業邀請賽於10月28至30日期間進行,另有44支以錄影形式參賽。各隊參賽時間上限為6分鐘。

更多相片
專業邀請賽全體參賽者和頒獎嘉賓、評委合影。

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由香港文聯統籌、香港賽馬會獨家贊助的首届「文聯盃」全港舞蹈比賽一連三日在香港柴灣青年廣場Y綜藝館進行,隨着壓軸的「專業邀請賽」於周日 (10月30日)落幕而順利結束,並於同日舉行該邀請賽頒獎禮,參賽者皆為香港演藝學院畢業生和個別在校生。

冠軍得主蘇子姍、李國樑的雙人舞《盼》。

經過連日來熱烈而充滿活力的表演後,公開賽各組別金、銀、銅獎已誕生,最受注目的是具原創性的「專業邀請賽」,10隊參賽者各以自己原創作品施展才藝,除了一隊為三人舞外,其餘皆為獨舞和雙人舞,從參賽舞蹈名稱──《How to Disappear into》、《送嫁》、《寂》、《盼》、《變》、《情傷》、《青衫濕》、《離合》、《殤》、《追憶》來看,創作者們藉舞蹈語言來表達了現代人對城市空間、環境變遷的反思,對昔日情感的緬懷,對美好生活的渴望等,並以其純熟的舞技、細膩的表情,將內心所感所思所悟表現出來。

經過四位舞蹈家評委即場不記名投票,並排除最高分,冠、亞、季軍得主隨後產生,他們分別是冠軍蘇子姍、李國樑,作品為雙人舞《盼》(中國舞);亞軍李拓坤,作品為獨舞《寂》(現代舞);季軍毛維 (編舞)、李嘉雯、許嘉俊,作品為雙人舞《離合》(現代舞)。

馬逢國(右)為冠軍得主頒獎。

香港文聯會長馬逢國、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院長陳頌瑛擔任閉幕主禮嘉賓並頒獎。馬逢國在致辭中表示,為了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和培養年輕一代藝術家,以及為社會營造跳舞氛圍,香港文聯統籌了這次舞蹈比賽,一方面希望讓年輕參賽者互相觀摩、交流,推動更多朋友參與舞蹈活動;另方面為本地年輕舞者搭建一個展示舞蹈技藝平台,鼓勵他們創作高水平的作品,藉此提高香港舞蹈藝術的整體專業水平,發掘有潛質的本地舞蹈家。

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院長陳頌瑛致辭。

此外,透過香港文聯與內地的緊密連繫,大會將安排比賽獲獎者到大灣區不同城市,乃至內地其他地區交流演出,助本地青年舞者和內地舞蹈家同台獻藝,以舞會友,發揮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流中心的作用。「我們希望有更多的舞蹈新星在香港、內地,以及世界各地的舞台上表演、切磋,更希望大家一起努力,為所有藝術表演界別的朋友搭建更大的舞台。」

陳頌瑛則表示,推動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文化藝術發展,除了政策的制定和經費的支援,也需要民間團體推出多元的計劃、平台和機會,舞蹈比賽是其中一個能够凝聚創意舞蹈家和舞者編創優秀舞蹈作品的平台,給參與者和舞蹈界通過比賽,互相交流、觀摩、學習,提高藝術水平。

陳頌瑛頒獎給亞軍李拓坤。

她說,香港演藝學院過去38年為香港、內地和海外培養了很多舞蹈專才,無數畢業生已成為國際上出色的藝術家。但是,一個藝術家的成長,除了在學院接受高水平的技術培訓和藝術知識薰陶之外,他們進入職場之後,也需要有不同的演出、觀摩機會。「我相信,這次『文聯盃』專業邀請賽會刺激這些畢業生不斷進步和磨練。」

季軍得主李嘉雯、許嘉俊的雙人舞《離合》。

陳頌瑛並期望香港舞蹈界、香港文聯和演藝學院能够攜手,配合香港和國家的發展藍圖,為未來的青年表演藝術專才創造更多的表演機會、交流和創作空間。」

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楊雲濤(左)頒獎給季軍得主。

整個活動分公開賽和專業邀請賽兩大類,公開比賽按年齡分為4個組別,包括6至8歲的少兒組、9至12歲的兒童組、13至17歲的少年組,以及18歲以上的成年組;每組再設獨舞、雙人舞、三人舞及群舞四個類別作賽。大會按每組成績各頒發金、銀、銅獎盃。

香港青年舞蹈家協會主席黎少玲致謝辭。

專業邀請賽則規定參賽者年齡在35歲以下的本地青年舞者,而且參賽作品必須是原創的。冠、亞和季軍獲得者除了獲頒發金、銀、銅獎盃外,另獲獎金一萬二千、八千和五千港元獎勵(以禮券形式支付)。

龍維尚、張晧瑤的雙人舞《送嫁》。

黎少玲在致謝辭時說:「疫情3年,學校停課,活動停辦,但有一班熱愛舞蹈的兒童和青少年,透過網課,繼續跳舞,甚至以錄影方式參加舞蹈考試,堅持排練,珍惜舞台上的演出機會,這份熱愛和投入,實在值得大家鼓掌。」

Bboy Think的獨舞《How To Disappear Into》。

作為活動執行者,黎少玲對比賽反應良好和順利結束感到欣慰,她尤其感謝以舞蹈家為主的評委們的支持。比賽評委包括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楊雲濤、香港演藝學院中國舞系主任盛培琪、香港文化舞蹈團藝術總監梁國城、香港舞蹈聯會副會長何浩川、香港舞蹈團前首席演員唐婭、香港青少年舞蹈總會營運總監丁平、香港舞蹈總會副會長吳雪梅、研舞集藝術總監陳磊,以及黎少玲本人。

鄧思寧的獨舞《追憶》。

黎少玲接受訪問說,這次的專業邀請賽是特別增設的,也是全港首創。主要是她有感於不少舞蹈專業畢業生一旦沒機會進入專業舞團,往往就不再練功,也不再創作,慢慢就放棄專業了。她希望設立這樣一個比賽,讓一些專業舞蹈員透過參賽而進行創作,並刺激舞蹈界的創編風氣。

簡家麒的獨舞《青衫濕》。

盛培琪透露,冠軍的編舞者和演繹者蘇子姍就是去年畢業於演藝學院中國舞系的學生,其男拍檔李國樑則是演藝學院最後一年在讀生。但她坦承,自己給的最高分不是冠軍。後來得知學生奪冠,而亞軍的得獎者也出自中國舞系,她感到欣慰。

黃靖平、吳靜文和呂樂然的三人舞《變》。

對於公開賽參加者,她說,水平有參差,有的注重技巧,有的重娛樂性,有的重舞步規範,稍有拘謹。不過,「小朋友們的表演很可愛,我覺得特別開心。」

邢穎瑜的獨舞《殤》。

「專業邀請賽」前三名包括兩支男女雙人舞和一支男獨舞,領獎台上予人感覺「陽盛陰衰」,跟一般人印象中,女士在跳舞方面具優勢,有點落差。評委楊雲濤開玩笑說:「物以稀為貴嘛,所以,男士這次就佔了優勢。」但他對賽果滿意。

劉詠彤的獨舞《情傷》。

楊雲濤分析說,首先是舞種,以亞軍得主為例,他跳的是現代舞,肢體比較自由,沒有學院派的痕跡,而所謂學院派還是以中國舞為主,或受芭蕾舞訓練,但他的表演結合了很多元素,包括街舞,個性較突出,觀賞性也蠻強。至於公開賽,他認為整體水平比想像中高,尤其是服裝,很有心思。

各比賽獲獎者、主禮嘉賓、評委大合照。

所有隊伍都是自由選擇參賽舞蹈種類,包括中國舞、芭蕾舞、現代舞、社交舞、爵士舞、街舞Hip Hop和國際標準舞等,所以,整個周末假期的柴灣青年廣場Y綜藝館舞台上,參賽者們透過服裝符號和身體語言,不但展示不同風格的優美舞姿,也呈現各種文化的碰撞,洋溢異域風情。

專業邀請賽全體參賽者和頒獎嘉賓、評委合影。

專業邀請賽全體參賽者和頒獎嘉賓、評委合影。

經過連日來熱烈而充滿活力的表演後,公開賽各組別金、銀、銅獎已誕生,最受注目的是具原創性的「專業邀請賽」,10隊參賽者各以自己原創作品施展才藝,除了一隊為三人舞外,其餘皆為獨舞和雙人舞,從參賽舞蹈名稱──《How to Disappear into》、《送嫁》、《寂》、《盼》、《變》、《情傷》、《青衫濕》、《離合》、《殤》、《追憶》來看,創作者們藉舞蹈語言來表達了現代人對城市空間、環境變遷的反思,對昔日情感的緬懷,對美好生活的渴望等,並以其純熟的舞技、細膩的表情,將內心所感所思所悟表現出來。

冠軍得主蘇子姍、李國樑的雙人舞《盼》。

冠軍得主蘇子姍、李國樑的雙人舞《盼》。

經過四位舞蹈家評委即場不記名投票,並排除最高分,冠、亞、季軍得主隨後產生,他們分別是冠軍蘇子姍、李國樑,作品為雙人舞《盼》(中國舞);亞軍李拓坤,作品為獨舞《寂》(現代舞);季軍毛維 (編舞)、李嘉雯、許嘉俊,作品為雙人舞《離合》(現代舞)。

香港文聯會長馬逢國、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院長陳頌瑛擔任閉幕主禮嘉賓並頒獎。馬逢國在致辭中表示,為了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和培養年輕一代藝術家,以及為社會營造跳舞氛圍,香港文聯統籌了這次舞蹈比賽,一方面希望讓年輕參賽者互相觀摩、交流,推動更多朋友參與舞蹈活動;另方面為本地年輕舞者搭建一個展示舞蹈技藝平台,鼓勵他們創作高水平的作品,藉此提高香港舞蹈藝術的整體專業水平,發掘有潛質的本地舞蹈家。

馬逢國(右)為冠軍得主頒獎。

馬逢國(右)為冠軍得主頒獎。

此外,透過香港文聯與內地的緊密連繫,大會將安排比賽獲獎者到大灣區不同城市,乃至內地其他地區交流演出,助本地青年舞者和內地舞蹈家同台獻藝,以舞會友,發揮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流中心的作用。「我們希望有更多的舞蹈新星在香港、內地,以及世界各地的舞台上表演、切磋,更希望大家一起努力,為所有藝術表演界別的朋友搭建更大的舞台。」

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院長陳頌瑛致辭。

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院長陳頌瑛致辭。

陳頌瑛則表示,推動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文化藝術發展,除了政策的制定和經費的支援,也需要民間團體推出多元的計劃、平台和機會,舞蹈比賽是其中一個能够凝聚創意舞蹈家和舞者編創優秀舞蹈作品的平台,給參與者和舞蹈界通過比賽,互相交流、觀摩、學習,提高藝術水平。

她說,香港演藝學院過去38年為香港、內地和海外培養了很多舞蹈專才,無數畢業生已成為國際上出色的藝術家。但是,一個藝術家的成長,除了在學院接受高水平的技術培訓和藝術知識薰陶之外,他們進入職場之後,也需要有不同的演出、觀摩機會。「我相信,這次『文聯盃』專業邀請賽會刺激這些畢業生不斷進步和磨練。」

陳頌瑛頒獎給亞軍李拓坤。

陳頌瑛頒獎給亞軍李拓坤。

陳頌瑛並期望香港舞蹈界、香港文聯和演藝學院能够攜手,配合香港和國家的發展藍圖,為未來的青年表演藝術專才創造更多的表演機會、交流和創作空間。」

季軍得主李嘉雯、許嘉俊的雙人舞《離合》。

季軍得主李嘉雯、許嘉俊的雙人舞《離合》。

整個活動分公開賽和專業邀請賽兩大類,公開比賽按年齡分為4個組別,包括6至8歲的少兒組、9至12歲的兒童組、13至17歲的少年組,以及18歲以上的成年組;每組再設獨舞、雙人舞、三人舞及群舞四個類別作賽。大會按每組成績各頒發金、銀、銅獎盃。

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楊雲濤(左)頒獎給季軍得主。

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楊雲濤(左)頒獎給季軍得主。

專業邀請賽則規定參賽者年齡在35歲以下的本地青年舞者,而且參賽作品必須是原創的。冠、亞和季軍獲得者除了獲頒發金、銀、銅獎盃外,另獲獎金一萬二千、八千和五千港元獎勵(以禮券形式支付)。

由於整個賽事從籌備到落實都在疫情威脅下,本次活動執行總監、香港青年舞蹈家協會主席黎少玲坦承,分別於每年2至3月舉行的「校際舞蹈比賽」和5月舉行的「全港公開比賽」,這兩年的賽事皆以「錄影模式」進行,他們曾擔心參賽人數,卻想不到反應踴躍,報名隊伍比原先預計的150隊多出62隊,達212隊,包括158支現場比賽、44支錄影比賽,加上10支專業邀請賽隊伍,共212支。即使期間有人因確診、工作調動等原因臨時退出,最後也有逾200支參賽隊伍。

香港青年舞蹈家協會主席黎少玲致謝辭。

香港青年舞蹈家協會主席黎少玲致謝辭。

黎少玲在致謝辭時說:「疫情3年,學校停課,活動停辦,但有一班熱愛舞蹈的兒童和青少年,透過網課,繼續跳舞,甚至以錄影方式參加舞蹈考試,堅持排練,珍惜舞台上的演出機會,這份熱愛和投入,實在值得大家鼓掌。」

龍維尚、張晧瑤的雙人舞《送嫁》。

龍維尚、張晧瑤的雙人舞《送嫁》。

作為活動執行者,黎少玲對比賽反應良好和順利結束感到欣慰,她尤其感謝以舞蹈家為主的評委們的支持。比賽評委包括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楊雲濤、香港演藝學院中國舞系主任盛培琪、香港文化舞蹈團藝術總監梁國城、香港舞蹈聯會副會長何浩川、香港舞蹈團前首席演員唐婭、香港青少年舞蹈總會營運總監丁平、香港舞蹈總會副會長吳雪梅、研舞集藝術總監陳磊,以及黎少玲本人。

Bboy Think的獨舞《How To Disappear Into》。

Bboy Think的獨舞《How To Disappear Into》。

黎少玲接受訪問說,這次的專業邀請賽是特別增設的,也是全港首創。主要是她有感於不少舞蹈專業畢業生一旦沒機會進入專業舞團,往往就不再練功,也不再創作,慢慢就放棄專業了。她希望設立這樣一個比賽,讓一些專業舞蹈員透過參賽而進行創作,並刺激舞蹈界的創編風氣。

擔任評委的中國舞教授盛培琪也欣賞「專業邀請賽」用心良苦。她說,「我們演藝學生畢業後,可選的專業團體鳳毛麟角,有了這樣的比賽,就可以鼓勵畢業生以後當獨立藝術家,以獨立舞者展示才藝。我作為老師,真的很高興。」

鄧思寧的獨舞《追憶》。

鄧思寧的獨舞《追憶》。

盛培琪透露,冠軍的編舞者和演繹者蘇子姍就是去年畢業於演藝學院中國舞系的學生,其男拍檔李國樑則是演藝學院最後一年在讀生。但她坦承,自己給的最高分不是冠軍。後來得知學生奪冠,而亞軍的得獎者也出自中國舞系,她感到欣慰。

簡家麒的獨舞《青衫濕》。

簡家麒的獨舞《青衫濕》。

對於公開賽參加者,她說,水平有參差,有的注重技巧,有的重娛樂性,有的重舞步規範,稍有拘謹。不過,「小朋友們的表演很可愛,我覺得特別開心。」

黃靖平、吳靜文和呂樂然的三人舞《變》。

黃靖平、吳靜文和呂樂然的三人舞《變》。

「專業邀請賽」前三名包括兩支男女雙人舞和一支男獨舞,領獎台上予人感覺「陽盛陰衰」,跟一般人印象中,女士在跳舞方面具優勢,有點落差。評委楊雲濤開玩笑說:「物以稀為貴嘛,所以,男士這次就佔了優勢。」但他對賽果滿意。

邢穎瑜的獨舞《殤》。

邢穎瑜的獨舞《殤》。

楊雲濤分析說,首先是舞種,以亞軍得主為例,他跳的是現代舞,肢體比較自由,沒有學院派的痕跡,而所謂學院派還是以中國舞為主,或受芭蕾舞訓練,但他的表演結合了很多元素,包括街舞,個性較突出,觀賞性也蠻強。至於公開賽,他認為整體水平比想像中高,尤其是服裝,很有心思。

劉詠彤的獨舞《情傷》。

劉詠彤的獨舞《情傷》。

所有隊伍都是自由選擇參賽舞蹈種類,包括中國舞、芭蕾舞、現代舞、社交舞、爵士舞、街舞Hip Hop和國際標準舞等,所以,整個周末假期的柴灣青年廣場Y綜藝館舞台上,參賽者們透過服裝符號和身體語言,不但展示不同風格的優美舞姿,也呈現各種文化的碰撞,洋溢異域風情。

各比賽獲獎者、主禮嘉賓、評委大合照。

各比賽獲獎者、主禮嘉賓、評委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