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挑起亞太危機,臨戰訊號愈來愈強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表示,中國歡迎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華。西方媒體即時評論︰「林肯訪華或預示美國與中國關係走緩。」中美此刻可以緩和,有兩種可能︰一是中國回到20年前當美國的廉價工廠,專門供應衫褲鞋襪;二是世界科學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中美共享高端科技產業紅利。

台灣備戰演練。AP圖片
很可惜,以上都是渺茫的假設,美國心中有數,所以布林肯未到之前,美國尼米茲號航空母艦戰鬥群13日進入南海,遙遙的呼應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華盛頓發出「烏克蘭可能是明日的東亞」的「預戰」訊號。美國已經複製好打擊俄羅斯的全盤計劃,準備好各種嚴重挑釁「一個中國」紅線的舉措,等待中國如俄羅斯去年2月進軍烏克蘭,如此這般走入美西方預設的甕。無論這是小打還是大打,美國的如意算盤是台灣人「守土有責」;或日本更復刻1941年偷襲珍珠港,率先為「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消除單方破壞亞太和平穩定」而戰等等,美國坐陣千里之外,無論誰勝誰負誰得益,太亞戰火一燃,美國便成為世界資金、人才的避風港,如是者,實現奧巴馬當總統時所許的願,美國繼續領導世界一百年。
布林肯將於2月5日訪華,外交部表示︰「中國希望美國正確看待中國,堅持對話而不是對抗,雙贏而不是零和思維。」不過,在以上戰雲密佈的背景下,這位國務卿看來不是搞「緩和」,似乎又要學拜登在俄羅斯出兵之前,與普京談好「防護欄」的問題。拜託,不要再以為架設「防護欄」是鳴金收兵,而是為打無封頂常規戰,但避免核武大國之間打出核戰的「擂台規則」,布林育揀正中國人的元宵佳節訪問,你以是來賞花燈?不,美國事前已經組織好歐盟、北約連成一線針對中國;指示韓國、日本要「以鄰為敵」,用成語比喻,美國已經是圖窮匕見,不怕跟你中國較量,就是講好大家不要核戰。
當然,中美緩和派會有另一種解釋,常見的論點是中美依然存在很深厚的經濟合作關係,又愛說美國消費者無「中國製造」不可過日。當你認清楚中美已經不是20年前的「中美共同體」,美國未來10年須遏止中國超越成為全球領導大國的關鍵戰略目標時,中美兩國其實已進入臨戰只差半線的「最激烈競爭」。
美國近20年科技沒有大進展,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有矽晶半導體革命,引領出個人電腦時代,全球產業顛覆性進步,美國一家賺不了用不了,所以先與日本共=享,日本坐大了,就向韓國、台灣轉移,美國面對的經濟前景,是「增量式」的進步,其他國家追不上來。20年前的資訊科技革命,造就了互聯經濟,美國湧現多家超級新企業,如亞馬遜、Google、Facebook、蘋果、Netfix,而中國也有太多成功的科企,此時此地,中美還可勉強共存,到了特朗普時代,再加上美國遭遇新冠大流行而成為「敗疫國」之後,美國對中國已經無計可施。
不過,總的而言,美國如何、何時燃引台海衝突危機、搞亂亞太和平,真的需要看拜登的操盤火候,而我們也要保持戰點定力,選擇最有時機作最有利行動。
問題是日本比美國更加心急,弄不好,中國被迫出手,那麼就不要小打大打,何不一次過完成民族偉大復興?布林肯在來華之前,相信對此有一番仔細思量。
深藍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