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口食隔夜菜狂痾嘔 20歲男嚴重脫水險腎衰竭
將隔夜菜翻熱後進食,可能會引致食物中毒,甚至可致腎衰竭。
近日,台灣有一家3口將隔夜菜翻熱再食,結果痾嘔不止,須即時送院治理,其中一名20多歲男子更痾嘔至嚴重脫水,險惡化成腎衰竭。醫生指,持續腹瀉會加重腎臟負擔,如果同時長時間無法排尿,就可能患上急性腎衰竭。

非當事人(Getty示意圖)
吃隔夜菜後狂痾嘔嚴重脫水
綜合台媒報道,該名男子早前打算清掉農曆新年時吃剩的隔夜菜,於是將幾日前的海鮮羹翻熱,與家人再次食用,結果令全家人上吐下瀉,其中男子更嚴重脫水、無法排尿,卻拖至翌日診所營業時才求醫。
長時間脫水可致腎衰竭
主診醫生施勝桓表示,該名男子與家人進食已變質的隔夜菜,加上海鮮本身易變壞,最終導致患上急性腸胃炎、痾嘔不止,幸好經過治療後已逐漸康復。施醫生又指,腎臟是排毒的器官,如果持續腹瀉可能會引致脫水,加重腎臟負擔,嚴重更可致急性腎衰竭,他又提醒市民如果超過12小時沒有排尿,就需要特別注意。

非當事人(Getty示意圖)
若隔夜菜保存不當,可產生以下4種有害細菌,有機會引發食物中毒:
壞掉的食物滋生的細菌種類:沙門桿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李斯特菌
4類食物加熱再吃易中毒
腎臟科醫生洪永祥曾在《健康2.0》節目中指出,食物只要放置超過8小時就已成為「隔夜菜」,若繼續進食,恐怕會導致食物中毒。為了健康,應直接倒掉剩菜。

示意圖。設計圖片
他指出,以下4類食物若反覆加熱再吃,可引發食物中毒風險:
4類菜勿加熱再吃
1.菜葉類
施肥時使用的氮磷钾肥,進入植物中會變成硝酸鹽。
如果長時間放置,細菌會將其分解為亞硝酸鹽。
一旦進食後經過胃酸或與含胺食物混在一起,就會形成致癌物亞硝胺。

Getty示意圖
2.海鮮類
當熟食溫度低於50℃就會開始滋生細菌,即使冷藏仍會緩慢滋生。
以隔夜海鮮為例,最多只能加熱一次,吃剩後不能再冷藏及翻熱2否則可能造成急性腸胃炎。
3.半熟蛋
半熟蛋在烹調過程中未完全殺菌,因此含菌量較高,如果隔夜後再翻熱食用,可能會導致腹鴻。
4.佛跳牆
食材最豐富的佛跳牆,內有海鮮、內臟等食材,但只要有任何一款食材變壞,整鍋都會充滿細菌。
為健康著想,煮佛跳牆應加熱到70℃才有殺菌效果,且最多只能加熱1次。

Getty示意圖。
4天內要吃掉隔夜菜?
隔夜菜保存期不長,美國食藥局(FDA)建議,最好在4天內吃掉剩菜,若多過4天就要丟棄。不過,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Guy Crosby則指,4天期限不適用於所有熟食,因為有些餸菜不足4日就會變壞,有些剩菜則可保存1星期以上。
不同食物的保存期
保存期限取決於食物的酸鹼值、水量、保存時間和溫度等條件。不同食物的保存期如下:
食物種類保存期:
1.肉類最多可以冷藏約3-4天,而冷凍時間不超過6個月。
雞、鴨、豬
2.湯品和墩煮品也是最多冷藏3-4天,冷凍期不超過3個月。
3.水溶合製成的食物不容易有細菌或徽菌滋生,這類食物不用放雪櫃,可以用密封罐保存,但不超過一週
餅乾、鬆餅
海鮮比肉類快10倍變壞
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Guy Crosby指出,酸鹼值(pH值)較低的食物,保存期會較長;低酸食物則容易滋生細菌,最好盡快進食。低酸環境即酸鹼值介於4.6至7.0,是易滋生細菌的,不宜存放太久,海鮮變壞的速度更比肉類快10幾倍。
不同食物的酸鹼值:
食物ph酸堿值:
ph酸堿值較低的食物保存期會較久:茄汁、檸檬撻
低酸食物:魚類、肉類、蛋類、蔬菜
同場加映:蔬菜放雪櫃易致癌?
本港食安中心曾進行一項研究,發現熟菜在雪櫃隔夜(24小時)貯存,其亞硝酸鹽含量不會上升。這與貯存溫度有關,低溫會減慢細菌滋生,令細菌把硝酸鹽轉化為亞硝酸鹽的能力降低,延緩亞硝酸鹽的形成。
1.在冷凍溫度(0-4°C)下,硝酸鹽轉化為亞硝酸鹽的速度很低。
2.在冷藏溫度(-18°C)下,硝酸鹽停止轉化為亞硝酸鹽。
亞硝酸鹽會致癌?世衞轄下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指,攝入的硝酸鹽或亞硝酸鹽在可導致內源性硝化的條件下,可能會令人類患癌。但現有證據未能證實,從膳食攝入硝酸鹽及亞硝酸鹽會增加患癌的風險。
亞硝酸鹽可致正鐵血紅蛋白血症
不過食安中心指,硝酸鹽在人體內可轉化成亞硝酸鹽,引致正鐵血紅蛋白血症,患者皮膚會呈青紫色。免疫力較低人士或會患上正鐵血紅蛋白血症。
正鐵血紅蛋白血症狀:呼吸困難、皮膚發紫/變藍、頭痛、疲倦、暈眩

Getty示意圖。
往下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