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是元宵佳節,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是日到訪北京。看來是擇了個好日子,但從近日迹象推斷,恐怕是來者不善。我想介紹一個名詞︰中美緩鬥,2023年,兩國進入全新的博弈型態。
布林肯臨行之前,被參院兩黨纏上了,一致敦促他「向中國問責,勿使訪問成為中共宣傳勝利」,《金融時報》昨日報導︰布林肯預計會與習近平會面。這位國務卿是否會不辱使命,當見到習近平時要向責問「包括長期被關押的美國公民和政治犯、中國對台灣的武力威脅和對新疆維吾爾人的種族滅絕運動等」?《美國之音》稱︰「議員們呼籲不要讓這個訪問成為中國官方宣傳上的勝利。」如果我沒有理解錯誤的話,用直白的言語翻譯,議員即係話︰布林肯,你最緊要到時落習近平的面!(事實上,中美雙方遲遲未就其訪華的具體行程公佈細節,引起不同揣測。)
中美關係根本不如布林肯上周表示,「緊張關係已經緩解」,更非「中美緩和」。回顧二十年來中美關係,只有兩次真正「緩和」,一是2001年9月11日美國境內發生「911恐襲」,時任總統小布殊必須傾全力改變美國的大戰略,主動與中國談緩和。(中美關係不是順利的。2001年4月1日,發生南海撞機事件,解放軍飛行員墜海下落不明,美國海軍偵察機也因損毀而被迫降落海南島機場。小布殊在鏡頭面前氣沖沖要求中方馬上釋放飛行員和交還偵察機,指中國犯不起得罪美國。)然而,美國因為反恐問題尋求中國合作,中美關係於是大逆轉為戰略合作伙伴。
再過了7年時間,華爾街爆發金融海嘯,時任美國財長保爾森於2008年4月1 日訪問北京,尋求中美合作,防止金融危機蔓延。此刻,中美之間的任何矛盾都不成矛盾,包括雙方的意識形態、民主自由與專制權威分歧。錦上添花的是由學者提出的「中美共同體」概念,中國成為與美國共治全球的「另一半」,不過,中國沒有接受這番「美意」。
中美20年兩次「緩和」,但中國始終「和」而不同,拒絕融入美西方陣營。事實上,美國在核心關鍵的問題沒有放鬆,既不承認中國在南海主權,同時堅持台灣是「一個美國」的原則(即台灣問題由美國定義)。
於是者,中美進入較量時期,由奧巴馬提出「重返亞太」,以及2016年南海仲裁風波,中國軍艦全數出動演習,化解美國航母群進迫。特朗普上台,發動對華貿易戰、科技戰,繼而到拜登的加碼行動,還刻意利用俄烏戰事,將「禍水東引」亞太地區,如此種種,布林肯說來「緩解」,可稱得上是「言語藝術」。
今次中美接觸是「緩鬥」不是「緩和」,事關中美再向軍事戰略方向鬥爭下去,便一如基辛格所擔心的核戰危機。中美要鬥而不破,有需要適時減壓。軍事、外交、經濟、文化與科技,是為現代混合戰爭的四大板塊,放低軍事這一塊,中美在其他三個領域可合作也可競爭,但,一碼還一碼,你要打台灣南海牌,要禍水東引過來亞太,那就跟你較量到底。
千祈唔好撈埋一齊,炒埋一碟,緩和這觀念搞清楚,我們跟美國更好交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