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越冬斑蝶來港避寒下跌15% 深水灣首度得「零」紀錄

社會事

越冬斑蝶來港避寒下跌15%  深水灣首度得「零」紀錄
社會事

社會事

越冬斑蝶來港避寒下跌15% 深水灣首度得「零」紀錄

2023年03月19日 17:10 最後更新:17:18

綠色力量19日 公布最新「越冬斑蝶調查」結果,總結剛過去的冬天(即2022年10月至2023年1月)的本地越冬斑蝶的數目。調查包括屯門小冷水、港島深水灣,以及大嶼山分流和水口。整體而言,該4個地點錄得的越冬斑蝶數量982隻,比對上一個冬天下跌約15%。深水灣更錄得0隻,是該地點自2009年調查以來首次完全沒有記錄任何越冬斑蝶。

每年踏入秋冬季,大群斑蝶會由較寒冷的北方地區飛往南方群集渡冬。資料圖片

每年踏入秋冬季,大群斑蝶會由較寒冷的北方地區飛往南方群集渡冬。資料圖片

深水灣首季錄得0隻

更多相片
每年踏入秋冬季,大群斑蝶會由較寒冷的北方地區飛往南方群集渡冬。資料圖片

綠色力量19日 公布最新「越冬斑蝶調查」結果,總結剛過去的冬天(即2022年10月至2023年1月)的本地越冬斑蝶的數目。調查包括屯門小冷水、港島深水灣,以及大嶼山分流和水口。整體而言,該4個地點錄得的越冬斑蝶數量982隻,比對上一個冬天下跌約15%。深水灣更錄得0隻,是該地點自2009年調查以來首次完全沒有記錄任何越冬斑蝶。

綠色力量今日( 19日 )公布最新「越冬斑蝶調查」結果。資料圖片

深水灣首季錄得0隻

深水灣剛過去的冬天斑蝶數目首度清零。資料圖片

綠色力量助理高級教育及項目經理游靜賢表示,每年踏入秋冬季,大群斑蝶會由較寒冷的北方地區飛往南方群集渡冬。游靜賢表示,越冬斑蝶數量近10年一直波動,以屯門小冷水為例,2012年和2015年曾錄得逾千越冬斑蝶,其餘年份均徘徊於數十至數百隻不等。

4個地點錄得的越冬斑蝶數量為982隻。資料圖片

至於深水灣今年首度錄得「清零」情況。她指深水灣曾於2017年和2020年錄得逾千隻的高峰,其餘年份則錄得十數至數百隻不等,差幅頗大。惟今年的「清零」情況卻是首次出現,她稱深水灣的生境未見任何重大改變,故不排除越冬斑蝶「清零」與人為因素有關。她續稱,近年於深水灣進行調查時已觀察到斑蝶群出沒位置有轉移的迹象,不排除斑蝶選擇了附近難以觀察的位置聚集,而並非完全捨棄了深水灣這個傳統越冬地點。

綠色力量調查4個地點,發現斑蝶來港避寒的數目下跌約15%。資料圖片

南丫島和大嶼山兩個全新斑蝶越冬地點不再發現斑蝶

調查顯示其餘3個地點中,小冷水錄得最多越冬斑蝶,有601隻;其次是大嶼山分流,有331隻。至於大嶼山水口則錄得約50隻越冬斑蝶。

綠色力量今日( 19日 )公布最新「越冬斑蝶調查」結果。資料圖片

綠色力量今日( 19日 )公布最新「越冬斑蝶調查」結果。資料圖片

綠色力量助理高級教育及項目經理游靜賢表示,每年踏入秋冬季,大群斑蝶會由較寒冷的北方地區飛往南方群集渡冬。游靜賢表示,越冬斑蝶數量近10年一直波動,以屯門小冷水為例,2012年和2015年曾錄得逾千越冬斑蝶,其餘年份均徘徊於數十至數百隻不等。

深水灣剛過去的冬天斑蝶數目首度清零。資料圖片

深水灣剛過去的冬天斑蝶數目首度清零。資料圖片

至於深水灣今年首度錄得「清零」情況。她指深水灣曾於2017年和2020年錄得逾千隻的高峰,其餘年份則錄得十數至數百隻不等,差幅頗大。惟今年的「清零」情況卻是首次出現,她稱深水灣的生境未見任何重大改變,故不排除越冬斑蝶「清零」與人為因素有關。她續稱,近年於深水灣進行調查時已觀察到斑蝶群出沒位置有轉移的迹象,不排除斑蝶選擇了附近難以觀察的位置聚集,而並非完全捨棄了深水灣這個傳統越冬地點。

4個地點錄得的越冬斑蝶數量為982隻。資料圖片

4個地點錄得的越冬斑蝶數量為982隻。資料圖片

南丫島和大嶼山兩個全新斑蝶越冬地點不再發現斑蝶

對上一個冬天先後於南丫島和大嶼山發現的兩個全新斑蝶越冬地點,當時有數千越冬斑蝶,但在剛過去的冬天重訪該兩個地點,已不再發現任何越冬斑蝶。

綠色力量分析,斑蝶越冬地點有機會受到氣候或環境所影響,故香港需盡可能保護現存的林地,為越冬斑蝶提供更多適合渡冬的生境。

綠色力量調查4個地點,發現斑蝶來港避寒的數目下跌約15%。資料圖片

綠色力量調查4個地點,發現斑蝶來港避寒的數目下跌約15%。資料圖片

往下看更多文章

料酷熱天氣改變出沒周期 港錄得蝴蝶物種創18年新高

2023年06月15日 14:27 最後更新:15:03

環保團體綠色力量公布最新「節氣觀蝶調查」結果,調查自 2005 年開展,持續比較本地蝴蝶物種和數量與節氣的關係,了解蝴蝶出沒模式的變化。總結最新一年調查結果(2022年2月「立春」至2023年1月「大寒」;共二十四個節氣),於城門郊野公園和大埔滘自然護理區兩個蝴蝶熱點,錄得自調查以來最多蝴蝶物種,共128種。蝴蝶個體數量則合共錄得逾4,800隻。此外,調查發現無論是蝴蝶物種、個體數量,以至出沒模式,近年亦有明顯改變,估計是受全球暖化影響,料對本地整體生態長遠會帶來負面影響。

綠色力量圖片

綠色力量圖片

綠色力量助理高級教育及項目經理游靜賢指,蝴蝶物種數目自2005年以來呈上升趨勢,最新調查再創新高至128種,較過去十七年平均值高出9%。此外,首次錄得4種蝴蝶,包括青園粉蝶(Cepora nadina)、白襯安灰蝶(Ancema blanka)、珍灰蝶(Zeltus amasa)和娜生灰蝶(Sinthusa nasaka),前三者是香港近年新記錄物種,均屬熱帶地區蝴蝶。游靜賢指,隨著全球暖化,本地近年錄得愈來愈多原屬熱帶地區的蝴蝶,令本地蝴蝶物種數目持續增加。

綠色力量圖片

綠色力量圖片

此外,本地蝴蝶的出沒周期亦見明顯不同,游靜賢以本港五種常見的鳳蝶為例,發現蝴蝶的出沒高峰和數量近年亦有變化。五種本地常見鳳蝶包括:巴黎翠鳳蝶(Papilio paris)、玉斑鳳蝶(Papilio helenus)、玉帶鳳蝶(Papilio polytes)、美鳳蝶(Papilio memnon)和藍鳳蝶(Papilio protenor),牠們均是體型較大、數量多、分布廣泛的蝴蝶,因而易於觀察。

綠色力量圖片

綠色力量圖片

以往,該五種常見鳳蝶均呈穩定的出沒規律,一般每年會有三次高峰,分別是「春分」(三月下旬)、「芒種」(六月上旬)和「霜降」(十月下旬),均會錄得大量個體數量。游靜賢解釋,春季氣溫回暖並逐步上升至攝氏20度以上,鳳蝶開始羽化,「春分」(三月下旬)會出現全年首波數量高峰。鳳蝶成蟲壽命一般約一至兩個月,壽命結束前會完成繁殖,新生代蝴蝶於五月陸續羽化,故「芒種」(六月上旬)會出現全年第二波數量高峰,此時的數量亦是全年最多。踏入盛夏,蝴蝶繁殖會受嚴熱天氣影響,包括幼蟲死亡率增加,部分則會延長蛹期以避暑,一直至十月氣溫開始回落至攝氏27度以下再開始羽化,形成全年最後一波數量高峰。

綠色力量圖片

綠色力量圖片

天氣變暖 蝴蝶周期改

然而,近五年調查數據所得,以上鳳蝶出沒周期已經出現變化。游靜賢指根據香港天文台記錄,近五年較2005-2017年的平均溫度高出攝氏1度;二月下旬的平均氣溫則上升了攝氏1.2度,由於提早變暖,鳳蝶早於「雨水」(二月下旬)已開始羽化,近五年於「雨水」錄得的數量較以往平均增加97.5%,顯示蝴蝶提早活躍。亦由於整個春季的氣溫都較往常和暖,鳳蝶數量於整個春季亦維持在較高水平,令以往於春季出現的第一波數量高峰變得不明顯。

綠色力量圖片

綠色力量圖片

再比對歷年酷熱天氣警告發出時間,游靜賢指以往較多首見於五月底或六月初,但過去五年幾乎提前至五月初,去年天文台更首度於四月發出有記錄以來最早的酷熱天氣警告,顯示酷熱天氣愈趨提前襲港,亦將原先鳳蝶於夏季出現的第二波數量高峰,由「芒種」(六月上旬)推前至「小滿」(五月下旬),近五年於「芒種」錄得的數量已較以往平均下跌50%,而整個夏季錄得的鳳蝶數量亦較之前少。此外,過去於「霜降」(十月下旬)出現的全年第三波數量高峰,近年亦因夏秋季錄得的鳳蝶數量趨向平均而變得不再明顯。

綠色力量圖片

綠色力量圖片

物候錯位 影響不容忽視

游靜賢指鳳蝶出沒周期已受酷熱天氣影響,而蝴蝶出沒模式改變不單於香港出現,外地同樣有研究發現蝴蝶於春季提早出現;於夏季蛹期延長。她指鳳蝶個體數量多且以花蜜為食,一直是本地植物的重要傳粉者,其出沒模式改變會對本地植物傳粉和結果有重大影響,但以她觀察所得,一些在盛夏開花的植物(如水翁、山油柑、簕欓花椒等)的花期並沒有明顯變化。即是說,當這些植物正值花期,期間的鳳蝶數量卻大幅減少,植物成功傳粉和結果的機會將會減少,最終更可能影響以果實為食的鳥類和哺乳類動物。

綠色力量圖片

綠色力量圖片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去年亦發表報告《物候學:氣候變化正在改變自然規律》,當中指出包括蝴蝶在內、生命周期較短的物種,在氣候變化下會較快出現改變,相反,樹木等生命周期較長的物種可能需時數十年才會有明顯變化。這種物候上的錯位將會對環境造成衝擊,需要緊密監察,有關當局亦應盡早作出適當措施,以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改變。

綠色力量圖片

綠色力量圖片

綠色力量圖片

綠色力量圖片

綠色力量圖片

綠色力量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