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經濟流氓,誰敢碰撞?

博客文章

經濟流氓,誰敢碰撞?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經濟流氓,誰敢碰撞?

2023年05月30日 17:06 最後更新:17:16

美國對中國以安全理制裁美光芯片,十分不適應,拜登帶頭在G7峰會提出中國經濟脅迫論,結果一篇文章把整個西方集團都弄得尷尬了。

AP圖片

AP圖片

駐法大使館網頁最新刊登一篇中文題為〈G7廣島峰會,一起看看美式“經濟流氓”做派〉的文章;什麼是「經濟流氓」?使館原文法文版是voyoucratie économique,直譯英文是economic roguecracy,何以用上這個名稱冠於美國身上?

「美國不點名地暗指中國搞『經濟脅迫』,完全是賊喊捉賊、倒打一耙。看看它對中國都做了些什麼吧!違背經濟規律,不惜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也要不斷升級對華貿易戰;出台《芯片和科學法案》,拼湊『芯片四方聯盟』,阻礙荷蘭對華光刻機正常貿易,向三星等企業勒索芯片產業機密資料,威逼誘騙台積電遷廠美國,千方百計卡中國的脖子。」美國制華重中之重的半導體芯片領域,毫無疑問美國擁有這方面的優勢,得勢不饒人,美國優而為之,然而,美國的手段豈會止於此?

「(美國)對英國、塞浦路斯等多個國家百般施壓,限制其使用中國5G設備和服務;無端打壓中國高科技企業,以『清潔網絡』名義將百度、阿里巴巴等中國數字企業排除在外,將中興、華為、大疆等1000多家中企列入制裁清單,對TikTok更是明火執仗地巧取豪奪。」2020年特朗普政府推出名為The Clean Network計劃,準備一次過把中國科企的軟件、應用程式、雲計算、通訊服務清出美國門外。

美國的網絡計劃有「不清潔」之嫌,可是當時有華裔學者稱——即使中國對美國的施壓不滿,但我們不要以為美國衰落了,這個國家還很強大,兼有不可估量的糾錯及再次強大實力。中國要是錯誤形勢與之碰撞,受傷的將會是自己——這是典型的「中美緩和論」,不過,大使館的文章立場鮮明,直指美國行徑卑劣,對全球產供鏈嚴重破壞,「影響當今世界經濟企穩復蘇的最大威脅」,這何止是「經濟脅迫」了,而是「經濟流氓」!

以上新聞既觸目,也很有話題性和爭議性,但無論用中、英、法鍵入搜尋關於「經濟流氓」,都難見有媒體的評論,反而只會彈出一個月前的舊聞——盧沙野上月接受法國媒體訪問的發言,被指「公開質疑前蘇聯國家主權範圍,引發歐洲輿論海嘯」(BBC報導),整個美西方媒體包括台灣也齊聲指責——使館文章其實更出位,事關美國的大國形象,但迄今沒有人仗義執言,西方輿論還故意迴避這個攻擊「外交戰狼」的機會,想問一句,是否大家都承認美國正是「經濟流氓」?

文章直言︰「20世紀80年代,美對日本發動『廣場協議』、《美日半導體協定》、『301調查』三連擊,逼迫日元升值,重挫日半導體產業;2013年以『長臂管轄』為名,逮捕阿爾斯通高管皮耶魯齊,法國『工業之花』落入通用電氣之手;對歐洲鋼鐵、鋁、飛機部件等產品揮舞關稅大棒,以《通脹削減法案》對歐洲經濟釜底抽薪……」

法國媒體與政壇過往看不過盧沙野,曾提出要他離開法國的呼聲,可是眼見中國駐法大使館如此著力為法國(阿斯通事件)討個公道,不知有作何感想?

也許,鞭撻美國的流氓行徑之餘,我們也要顧及如法國、日本、英國等等被欺凌者的心靈,同樣受到美國霸權影響,它們沒有向美國說不,還敢與之碰撞的實力。如此弱者,其實是很過難的。




深藍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拜登

往下看更多文章

岩岩巉巉諾貝爾獎

2023年10月04日 17:27 最後更新:17:35

最新一屆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揭曉,帶來很多啟發性思考,也令大家更進一步理解西方文明價值。

中國被質疑何以遲至2023年3月新冠抗疫最後期才首次批准了基於信使核糖核酸(mRNA)技术的新冠病毒疫苗? 1月2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在一次演講中表示︰「根據團隊的數據分析研究,整體而言:滅活疫苗的保護率為73.11%,腺病毒載體疫苗的保護率為79.56%,亞單位疫苗的保護率為89.33%,mRNA疫苗的保護率為94.29%。」mRNA疫苗在香港也有一批追捧者,暗諷國產的滅活疫苗不及人家,大家可有印象嗎?

今屆諾貝爾醫學獎兩位得主,卡塔琳考里科(右)及德魯韋斯曼。AP圖片

今屆諾貝爾醫學獎兩位得主,卡塔琳考里科(右)及德魯韋斯曼。AP圖片

注意了,匈牙利出生的科學家卡塔琳考里科及其美國德魯韋斯曼因「發現了核苷酸基修飾,從而使有效mRNA疫苗的開發成為可能」而被授予本年度諾貝爾醫學獎。西方媒體報導,mRNA技術為研發出第一批新冠疫苗鋪平了道路,德國Biontech公司以及美國莫德納公司是最先向市場推出mRNA疫苗產品的公司。中國一直採用如張文宏所指的「低保護率」的滅活疫苗,期間,美國歐洲的主流媒體及學術機構發言人,都指中國不使用mRNA疫苗是不恰當的,質疑中國抗疫可能功虧一簣。不過,中國有自己的路線而行,而且證明行之有效。

「國內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在疫苗研發上確定了5條主要技術路線,它們分別是:滅活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減毒流感病毒載體疫苗、重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包括RNA疫苗和DNA疫苗)。不同疫苗有不同的特點。」張文宏指出︰「mRNA疫苗是一種核酸疫苗,繼滅活疫苗、減毒活疫苗、亞單位疫苗和病毒載體疫苗後的第三代疫苗,具有針對病原體變異反應速度快、生產工藝簡單、易規模化擴大等特點」,而國家確定了5條主要技術路線,是考慮到不同技術路線的疫苗有自個的優缺點,在實際臨床運用中,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張文宏教授建議 「混合免疫」,以發揮不同技術路線疫苗的長處,盡最大可能給人們以保護。

出身北京大學的屠呦呦憑研發抗虐藥獲取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成為中國第一人,在此之前,曾有一位留學劍橋大學的馬來西亞華僑獲得是項殊榮提名,他是伍連德,1907年回國服務,時值東北肺鼠疫大流行,他於4個月內徹底消滅鼠疫,成為醫學奇蹟。梁啟超評價他:「科學輸入垂五十年,國中能以學者資格與世界相見者,伍連德博士一人而已。」不過,伍連德沒有戴上諾獎桂冠。

瑞典有沒有欠中國一個諾貝爾醫學獎?——中國抗疫3年新疫死亡人數逾8.3萬人(世衛截至2023年5月數字,全球新冠死亡人數690萬),相比擁有發達先進藥苗技術的美國(逾100萬新冠死亡)和歐洲(逾200萬),中國被《紐約時報》喻為疫勝國——這都不要重要了。觀乎瑞典從來看重學術成果而不是實際效用,否則的話,中國應該早就奪取多個諾獎。(有很多公知有紋有路指正中國學術界水平不足以代表,甚至表達成就都無本事,不是瑞典評審那杯茶,以至諾獎成績單遠低過日本。)努力呀!公知們說;我說︰吓哇!

中國經濟開放有成,只用40年追上歐洲400年文明,成為實際的全球最大經濟體,不過,諾獎不以成敗論英雄(又可能中國無似樣的經濟學家),要拿諾獎都應該是不同理由的美國人,例如奧巴馬獲2009年和平獎,又例如卜戴倫獲2016年文學獎。諾貝爾獎,真的是岩岩巉巉,高不可攀,我們也不必去攀!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