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通貨膨脹導致消費者支出下降,德國經濟陷入衰退,國內生產總值在2022年底和2023年初連續兩個季度出現下降。經濟疲軟、地緣政治緊張和通脹高企對德國公司的海外業務產生負面影響。
德國4月出口出人意料增長。圖為漢堡港。
不過,德國聯邦統計局6月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德國4月出口出人意料地增長,尤其是向中國出售了更多商品。
數據顯示,4月,德國出口達到1304億歐元,環比增長1.2%,同比增長1.5%;進口1120億歐元,環比下降1.7%,同比下降10.3%;貿易順差達到184億歐元,而3月是149億歐元。
出口的增長普遍令經濟學家和媒體感到意外,因為3月德國商品出口額和進口額環比分別下降5.2%和6.4%,經濟學家此前預計4月進口將下降2.5%。
土耳其安納多盧通訊社稱,這與中國進一步放開,增加進口德國商品有關。統計顯示,4月,德國對中國出口環比增長10.1%至85億歐元。另外,作為德國商品的第一大買家,美國4月購買了價值131億歐元的德國商品,環比增長4.7%。德國對歐盟國家的出口較上月增長4.5%,至714億歐元。
德國經濟陷入衰退。AP圖片
不過,德國《經濟周刊》認為,4月出口的增長「絕不是德國外貿趨勢的逆轉」。世界經濟勢頭不佳:高通脹、許多市場利率急劇上升以及需求低迷正在給對外業務造成負面影響。德新社稱,由於受通脹困擾,消費者支出下降,德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已連續兩個季度下降,經濟陷入「技術性衰退」。而德國私人銀行Hauck Aufhaeuser Lampe首席經濟學家克魯格表示,德國4月出口額增長程度遠不足以彌補3月出口額的大幅下滑,德國經濟前景喜憂參半。「由於進口下降,貿易順差仍然為正,這減輕了人們對經濟增長崩潰的擔憂。」
荷蘭國際集團(ING)首席經濟學家卡斯滕·布熱斯基表示,貿易不再是德國經濟強勁、有彈性的增長引擎。他列舉了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供應鏈中的摩擦、全球經濟更加分散以及中國生產以前從德國獲得的商品的能力不斷增強。
今年第一季度,德國對華出口佔總出口的比例從疫情前的近8%降至6%。「然而,與此同時,德國對中國的進口依賴度仍然很高,因為如果沒有中國的原材料或太陽能組件,目前的能源轉型是不可能的。」德國批發和外貿協會(BGA)主席迪爾克·揚杜拉說,在6月的德中政府間磋商中,聯邦政府必須確保不要出現限制進口中國商品的錯誤行為。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法國將從尼日爾撤軍及召回大使,這一「歷史性時刻」反映法國在西非前殖民國間的影響力日漸衰落。
馬克龍宣布法國將從尼日爾撤軍及召回大使。AP圖片
經過近兩個月的僵持,法國總統馬克龍當地時間9月24日宣布,將從發生政變的西非國家尼日爾撤走法國駐軍和召回大使,結束法國與尼日爾的軍事合作。尼日爾軍政權隨即發表聲明,慶祝這一「歷史性時刻」,表示「帝國主義和新殖民主義勢力在我國領土上不再受歡迎,基於相互尊重和主權的合作新時代已經開始」。
尼日爾曾是法國殖民地。AP圖片
尼日爾曾是法國殖民地,法國約有1500名士兵派駐當地。今年7月26日,尼日爾發生軍事政變,總統巴祖姆被扣押。軍政權8月3日宣佈廢除尼法兩國所有軍事合作協定,要求法國駐軍9月3日前全部撤離。軍政權8月還下令驅逐法國駐尼日爾大使,並在法國大使拒絕離開後剝奪其外交豁免權。
巴祖姆。AP圖片
在此期間,尼日爾首都多次爆發大規模遊行,要求法國撤軍。但馬克龍一直拒絕,堅持巴祖姆政權是尼日爾「唯一合法政權」,並希望依靠西非經濟共同體的干預恢復該國憲法秩序,但後者的「軍事干預」威脅一直未付諸行動。
不過,「法國24小時」新聞網25日稱,經過與尼日爾軍政府近兩個月的對峙後,馬克龍終於還是屈服了。
報導稱,這種對峙局面註定難以維持,因為實際上法國駐尼日爾外交官已經不再享有外交豁免權,他們面臨著被驅逐出境和斷水、斷食物的困境。法國和尼日爾的防務合作也已結束,在現軍政府看來,法國軍隊目前在尼日爾是「非法存在」。
法國和尼日爾的防務合作已經結束。AP圖片
法國《西部報》一直在關注駐尼日爾法國軍人的困境。「兩個月來,這1500名法國士兵被困在3個基地裡,生活在日益不穩定的環境中,他們作為這場外交危機的直接承受者,感覺自己被拋棄了。」報導稱,除了無法換防、後勤儲備即將耗盡,法國駐軍還要面對來自尼日爾民眾的巨大抗議聲。抗議者封鎖了法軍營地的所有通道,禁止食物、補給和後勤服務人員前往。一名法軍士兵向家人抱怨,他們被困在生活區裡,甚至連麵包和衛生紙都不夠用。
「歐洲第一電台」25日評論說,之前馬克龍不惜一切代價想讓大使留在尼日爾,如今他不得不面對現實,堅持沒有任何回報。「法國總統決定翻開新的一頁,這一決定似乎是法國的外交失敗。」目前法國需要重新調整在薩赫勒地區的軍事戰略。「一句話,『法國非洲』結束了。」
馬克龍尚未說明法國使館人員如何撤離。尼日爾軍政府23日宣布,向所有國內和國際商業航班開放領空,但「法國或法國包租的飛機除外」。在這一命令下,法國外交人員如何撤離引發關注。
值得留意的是,美國和法國在尼日爾均有駐軍,參與在薩赫勒地區打擊極端武裝和恐怖組織的行動,法國的撤軍也預示著美國在西非存在的轉變。
《紐約時報》24日稱,美軍在尼日爾的駐軍規模超過1000人,美國國防部本月早些時候證實,美方調整了在尼日爾的美軍部署,將部隊從法國士兵駐紮的尼阿美基地轉移到北部阿加德茲的一個前哨基地。「這標誌著法國和美國在薩赫勒地區一個時代的結束,」曾在尼日爾工作過的美國國務院前顧問阿妮莉絲•伯納德說,「美國未能真正實施自己的戰略,他們總是照抄法國的做法。」
事實上,這已是法國兩年內第四次從非洲國家撤軍。法新社指出,近年來,在馬里、中非共和國、伯基納法索爆發反法示威後,法國分別撤離了駐紮在這些國家的士兵。評論稱,巴黎正在失去在整個非洲大陸的影響力,尤其是相對於中國、土耳其和俄羅斯日益增長的影響力。
法國國民議會議員塔謝公開發文指出,「法國在非洲的後殖民外交必須改變」,有法國軍隊駐紮的伯基納法索、加蓬、馬里和尼日爾都發生了政變,這種情況只能用法國外交的衰落來解釋,這應該為法國政府敲響警鐘,認真改革與非洲國家的關係。「我們需要撤出在非洲的軍事存在,阻止我們的公司污染他們的土地。如果我們不能將非洲國家視為真正的夥伴,我們將繼續助長新的帝國主義;對法國的不滿只會進一步有利於俄羅斯和中國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