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內地香港讀研究生風氣大不同 補習天后梁賀琪拆解3大原因

博客文章

內地香港讀研究生風氣大不同 補習天后梁賀琪拆解3大原因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內地香港讀研究生風氣大不同 補習天后梁賀琪拆解3大原因

2023年09月05日 14:44 最後更新:14:53

為何香港學生不考研究生讀研究生?碩士、博士反而是負資產?

香港3間主要大學修讀研究生中,香港學生佔比不足30%,很多香港學生都止步於學士學位,與內地生拼命考研、讀研的風氣完全不同。

遵理學校創辦人梁賀琪。

遵理學校創辦人梁賀琪。

遵理學校創辦人梁賀琪(June Leung)拆解出3大可能原因:

一、「Money Talk」。香港政府會資助香港學生讀學士,但一般不會資助香港學生讀研究生。而研究生學費動輒都將近20萬一年。部分港三大MBA課程的學費更是近百萬,沒有資助自然就不會選擇讀。反觀香港很多大企業都有人才計劃,會津貼員工在職進修。甚至有些企業與大學合作,為企業員工度身定制課程,所以香港學生不是不進修,只是選好了專業發展才在職進修。

二、前途問題。讀完研究生,碩士、博士薪金其實與學士差不多。香港是知識型社會,職場除了重視學歷外,更重視經歷及實際工作能力。所以一般崗位職位升遷,執行力才是硬指標。學歷高低在畢業後3、4年影響已經不大,學士、碩士、博士待遇也差不多。

梁賀琪舉出實際例子,基本上在求職網站上,隨便找一份中層或高層的工作,工作要求也只是需要學士學位畢業,更看重的是在這行業的實踐管理經驗。所以對於香港學生來說,大學畢業後直接出來工作,累積工作經驗,比花時間讀研究生更實際。

三、就業市場結構。香港畢業的碩士和博士學位,在香港勞動力市場時常成為負資產。花幾年時間修讀碩士或博士,再投身職場發展,假如在該行業的工作經驗為零,就算你是博士,對方都並不一定看重,也會要求你從低做起,甚至有的會因為你overqualified(學歷太高)而不敢請你,驚你心高氣傲做唔長。情況就好像一些美女博士找不到對象一樣。香港勞工及福利局亦發表過一份有關香港市場到2027年的人力需求預測報告,報告表示,讀研的人在港的人力資源過剩1.6萬,對於香港本地生而言,讀研並不完全是一道向上的階梯。

唔知大家又點睇呢?




Sebastian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政府

往下看更多文章

許正宇撰文駁「國際金融中心遺址」之說 香港機遇肯定大於挑戰

2023年12月02日 17:20 最後更新:17:31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12月1日發表文章,以「久經歷練的國際金融中心」為題,發表網誌,回應網上指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遺址」之說。全文如下:

環球經濟前境不明朗,地緣政治情況不穩,以及「更長時間維持高息」 (「Higher for Longer」) 的利率環境等宏觀因素,無可避免地制約了香港金融市場,特別是現貨股票交易及IPO首發融資金額的短期表現。然而,香港金融市場根基穩固,韌性十足,面對環球風高浪急,不少業務仍繼續錄得增長。過去歷經不同經濟週期如是,現在也如是。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

從現實數據客觀地看,香港金融市場具備「國際性」、「綜合性」及「增長性」的特點,變成「國際金融中心遺址」的說法完全站不住腳。我們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不是一座高樓或一塊石碑,施加壓力即可使之倒下。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成就倚靠的是「一國兩制」的獨特地位,政府、監管機構和業界的長期耕耘,以及國際投融資者的口碑。我們有信心、底氣和能力持續建設一個更有深度和廣度的國際金融中心。以下我向大家介紹香港金融市場各關鍵領域的近期表現,讓數據說話。

證券及期貨市場

證券市場總市值於今年10月底為30.8萬億港元,較去年同期的26.4萬億港元回升17%。產品發展方面,受惠於ETF南向通交易量持續增長,以及近年來一系列的市場微觀結構改革,交易所買賣基金今年首十個月日均成交金額達116億港元,同比增長25%。衍生產品市場方面,同期日均成交合約張數總額超過135萬張,同比增長7%,進一步體現了香港作為環球風險管理中心的策略功能。互聯互通方面,今年首三季度債券通「北向通」日均成交金額達人民幣405億,同比上升26%,創歷年新高。北向股票通的標的範圍於今年三月擴容,帶動今年第二至第三季的日均成交增長至超過1,130億人民幣,比今年首季增長17%。

資產及財富管理業務

雖然去年香港的管理資產規模錄得14%跌幅至30.5萬億港元,但仍略勝於主要市場指數的表現,並錄得880億港元的淨資金流入。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數據呈現見底復蘇的跡象,在香港註冊成立的基金管理資產規模由去年第三季的水平反彈15%,達至今年6月底的1.3萬億港元。本港在去年第四季至今年上半年的三個季度錄得合共690億港元的淨資金流入,較去年首三個季度的170億港元淨資金流入增長逾300%。在香港獲發牌進行資產管理的持牌法團數目按年上升5%,資產及財富管理業務的從業員總數保持穩定,有54,322人。

長期而言,香港資產及財富管理業務的管理資產規模一直穩健增長,並在過去十年錄得143%的升幅。近日亦有具公信力的市場策略研究公司指出,香港於2017-22年間管理資產規模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3%,幅度為環球所有業務中心 (「booking centre」) 之首。香港亦有望在2025年前成為全球最大的業務中心。

銀行業表現

受惠於淨利息收入及持有作交易的投資收入的上升,零售銀行的盈利在今年上半年錄得顯著增長。具體而言,零售銀行整體稅前經營溢利在今年上半年較去年同期上升120.5%,而資產回報率亦在今年上半年顯著上升至1.15%。今年首九個月,認可機構存款總額增長2.3%,其中港元存款增加1.6%,沒有顯著跡象顯示資金流出本港銀行體系。香港的離岸人民幣流動資金池也進一步擴大,今年八月底人民幣客戶存款及存款證餘額比去年同期增長12.6%,達11,127億元人民幣。

保險業務

今年首三季在長期業務(不包括退休計劃業務)方面,新造保單保費為1,465億港元,同比上升30.6%。受惠於對終身壽險和危疾保障的需求,內地訪客的新造業務保費上漲至468億港元,相等於個人業務總額32%,超越2019年同期分別錄得360億港元及25.8%的相應數字。一般保險業務的毛保費及淨保費則為538億港元和347億港元,分別上升4.7%及3%。

中長期而言,香港金融市場面對的機遇肯定大於挑戰。政府會聯同各監管機構,不斷推動落實新的政策措施及項目,堅持國際化特色,繼續融通中外資本,為市場可持續發展增添新動力。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