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把「非遺」穿上身!蒙古族「裁縫」裁衣56載傳承民族服飾

美善人生

美善人生

美善人生

把「非遺」穿上身!蒙古族「裁縫」裁衣56載傳承民族服飾

2023年09月29日 10:00 最後更新:16:55

甘肅蒙古族自治縣,越來越多年輕人把蒙古族服飾穿上身,這得益於蒙古族服飾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娜仁其其格。

娜仁其其格出生在甘肅酒泉市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的一個普通牧民家中,她在10個小孩中排行老大,從小就是一個「小大人」,幫著家人放牧、幹活等,分擔家庭負擔。

更多相片
影片截圖

甘肅蒙古族自治縣,越來越多年輕人把蒙古族服飾穿上身,這得益於蒙古族服飾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娜仁其其格。

影片截圖

娜仁其其格開始接觸肅北蒙古族服飾還是因為自己的奶奶,由於奶奶年紀大,有老花眼看不清東西,無法一個人縫製衣服,8歲的她便開始協助奶奶縫製蒙古族服飾。經過5年的學習,娜仁其其格的製衣手藝在當地小有名氣。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由於很小就開始學習服裝製作,瞭解蒙古族服飾文化,娜仁其其格就對蒙古族傳統服飾留下深刻的印象。娜仁其其格表示,「肅北蒙古族長期以來生活在高寒山區,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其服飾多取材於動物皮毛,屬粗獷豪放風格。」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生活節奏加快,當地人只有在節日慶典等特殊場合才會穿上民族服飾,而年輕人因嫌麻煩且價格昂貴,多選擇內蒙古地區的蒙古服飾。

影片截圖

此外,娜仁其其格也在編寫蒙古族服飾的書籍,通過文字和圖片的形式,將蒙古族傳統服飾的歷史及特點保存下來。她認為,傳統服飾顏色僅局限于藍、黑、紅、紫四種顏色,需要更多新元素,「傳承手藝不能僅局限于傳統中,還要創新才能更好被民眾接受。」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在娜仁其其格的裁縫店裡,半面牆上掛著各色、各類型的蒙古族服飾。她將製作傳統服飾手法保留融入在流行款式上,目前已經製作出百種樣式。在傳統繡法中,娜仁其其格認為噶勒繡法最難掌握,外形看上去是幾個「橫杠」,實際上是由12根粗細相同的線按照順序排列,不能疊加製作成長短、寬窄一致的花紋,看久了容易一抬頭就天旋地轉。

影片截圖

2008年,肅北蒙古族服飾被列入民俗類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地政府也將每週三定為「肅北蒙古族服飾日」,規定每逢週三,必須穿著蒙古族服飾。這一切的變化,對於娜仁其其格來說,是蒙古族服飾文化的回歸的一種表現。她說,下一步將建設肅北蒙古族服飾培訓基地,面向社會招收學徒,免費傳授技藝。「傳統手藝不能丟,多一個人學會,便多一種文化傳承的可能。」目前,她已經收了30多個徒弟。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娜仁其其格開始接觸肅北蒙古族服飾還是因為自己的奶奶,由於奶奶年紀大,有老花眼看不清東西,無法一個人縫製衣服,8歲的她便開始協助奶奶縫製蒙古族服飾。經過5年的學習,娜仁其其格的製衣手藝在當地小有名氣。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由於很小就開始學習服裝製作,瞭解蒙古族服飾文化,娜仁其其格就對蒙古族傳統服飾留下深刻的印象。娜仁其其格表示,「肅北蒙古族長期以來生活在高寒山區,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其服飾多取材於動物皮毛,屬粗獷豪放風格。」

肅北蒙古族服飾集裁剪縫紉、貴金屬加工、飾品製作於一體,鑲邊裝飾色彩鮮豔、線條流暢,多用傳統圖案裝飾,體現著圖案與顏色協調、統一,同時融匯著蒙古族民族對自由、和諧、幸福的渴望,形成裝飾與實用結合的藝術形態。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生活節奏加快,當地人只有在節日慶典等特殊場合才會穿上民族服飾,而年輕人因嫌麻煩且價格昂貴,多選擇內蒙古地區的蒙古服飾。

為了更好地傳承傳統蒙古族服飾,1990年,娜仁其其格決定在當地開一家縫製傳統服飾的裁縫店,重新拿起剪刀,在當地搜集和學習蒙古族傳統服飾。由於記憶比較模糊,娜仁其其格經常登門請教老人們,「見了老人我就問她,你結婚的時候穿的甚麼衣服,你們那時候衣服上的花紋是甚麼樣的、甚麼材料的。我就一直詢問這些東西,然後我就把(她們以前的衣服借來),按照(衣服)的針線、針法,她們的裁法,我就一個一個地跟著學習。學這些老人留下的東西,我就學得比較完整一些。」。經年累月的學習讓娜仁其其格的手藝爐火純青,完全掌握了製作14套傳統服飾樣式的技巧。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此外,娜仁其其格也在編寫蒙古族服飾的書籍,通過文字和圖片的形式,將蒙古族傳統服飾的歷史及特點保存下來。她認為,傳統服飾顏色僅局限于藍、黑、紅、紫四種顏色,需要更多新元素,「傳承手藝不能僅局限于傳統中,還要創新才能更好被民眾接受。」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在娜仁其其格的裁縫店裡,半面牆上掛著各色、各類型的蒙古族服飾。她將製作傳統服飾手法保留融入在流行款式上,目前已經製作出百種樣式。在傳統繡法中,娜仁其其格認為噶勒繡法最難掌握,外形看上去是幾個「橫杠」,實際上是由12根粗細相同的線按照順序排列,不能疊加製作成長短、寬窄一致的花紋,看久了容易一抬頭就天旋地轉。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2008年,肅北蒙古族服飾被列入民俗類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地政府也將每週三定為「肅北蒙古族服飾日」,規定每逢週三,必須穿著蒙古族服飾。這一切的變化,對於娜仁其其格來說,是蒙古族服飾文化的回歸的一種表現。她說,下一步將建設肅北蒙古族服飾培訓基地,面向社會招收學徒,免費傳授技藝。「傳統手藝不能丟,多一個人學會,便多一種文化傳承的可能。」目前,她已經收了30多個徒弟。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由於久坐不運動,加上已有一定年紀,娜仁其其格腰背已出現變形、眼睛近視。但對於她來說,肅北蒙古族服飾不僅是用於遮羞和美觀,更重要的是傳承民族文化。「將文化借助服飾這一載體,讓大家『穿在』身上,是自己最快樂的事。」

往下看更多文章

特殊學校特設「黏土教室」鼓勵16歲自閉症女學生藝術創作

2023年12月10日 10:00 最後更新:15:08

特殊教育學校為鼓勵自閉症女孩黏土創作藝術,專門成立工作室鼓勵她利用作品表達對世界的認知和喜愛。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近日,陝西渭南一所特殊教育學校為一名16歲自閉症女孩楊怡娜開設了專門的黏土工作室。據富平縣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馮文艷透露,楊怡娜從小就對畫畫和捏泥人創作充滿熱愛,在進行大活動期間,她們觀察到楊怡娜在手工製作這方面的天賦,因而決定為她開設黏土工作室,讓她透過這門藝術去表達自己獨特的視野和情感。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在老師的鼓勵和指導下,楊怡娜利用黏土創造出一系列富有生命力的作品,這些作品不僅豐富了她的藝術生活,也助她與周圍的世界建立了更深的連結,讓她慢慢與人有了交流。此外,學校希望透過成立這間黏土工作室,為楊怡娜打開一扇藝術之門,以及為更多「星星的孩子」提供一個發展個人才能的舞台,讓他們的生命散發獨特的光彩。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曝光後,網民紛紛留言鼓勵:「很厲害的小姑娘」、「好棒啊」、「會發光的孩子」、「希望這所學校能給更多的自閉症兒童帶來溫暖和愛。」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