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電及港燈共同開發的香港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剛正式投入運作,使香港天然氣來源增加,這對香港的電力供應有何影響? 研究能源市場多年的香港浸會大學會計、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麥萃才認為,多元化的燃料供應來源,長遠有助香港穩定電價,減少受到國際能源價格波動的衝擊。
麥萃才認為,香港電價較其他國際城市平穩,因燃料供應來源多元化。
自俄烏戰爭爆發,國際燃料價格顯著攀升,能源成本上漲,布蘭特原油價格由2020約40至50美元一桶,飆升至2022年最高的139.13美元。不少依賴化石燃料發電的國家,如德國及英國,電價飆升,亞洲國家如新加坡及日本亦然,相比之下,香港的住宅電費升幅較低。
點擊看圖輯
中電及港燈共同開發的香港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剛正式投入運作,使香港天然氣來源增加,這對香港的電力供應有何影響? 研究能源市場多年的香港浸會大學會計、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麥萃才認為,多元化的燃料供應來源,長遠有助香港穩定電價,減少受到國際能源價格波動的衝擊。
自俄烏戰爭爆發,國際燃料價格顯著攀升,能源成本上漲,布蘭特原油價格由2020約40至50美元一桶,飆升至2022年最高的139.13美元。不少依賴化石燃料發電的國家,如德國及英國,電價飆升,亞洲國家如新加坡及日本亦然,相比之下,香港的住宅電費升幅較低。
能源諮詢委員會前委員、香港浸會大學會計、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麥萃才接受《巴士的報》訪問時表示,香港電費能夠保持平穩,原因是燃料來源多元化。他以中電為例,燃料來源有幾方面,主要為天然氣,天然氣被譽為較綠色的能源,污染物少,而煤的比例降至20%以下,此外有30%是核電。
面對全球能源價格大幅波動,燃料調整費無可避免有所上升,油價上升帶動天然氣及煤的價格亦上升。但香港的電費調整幅度未有如其他國際城市大幅上升,麥萃才解釋,因香港使用了不同的燃料,他以中電為例,指其多元化的燃料組合包含核電,而核電不受油價影響,因此俄烏戰爭爆發以來,香港的電費未如歐美國家般狂飆。
至於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及水力發電,會否成為香港另一電力來源? 麥萃才指香港難如外國大規模使用可再生能源,因香港缺乏土地、充沛的陽光和風力作太陽能發電場及風電場。雖然香港夏季陽光充足,但陰天及下雨日子也不少,亦沒有江河可作水力發電。
近幾年,國際能源市場波動,令電費上升,市民生活負擔加重,但麥萃才說,即使電費增加,香港家庭電費支出佔整體生活總支出不過2%至3%,仍較歐美及亞洲主要國際都會低。只要市民注意節省能源,例如將冷氣溫度保持在攝氏25度,多使用風扇、關掉閒置的電器,有助減低電費支出,及保護環境。
資料顯示,截至今年3月,新加坡和東京的住宅電費每度電約2元,而中電則為1.5元左右。在住宅電費增長方面,由2021年1 月至2023年1月的,倫敦電費升103%,東京升76%,新加坡升41%,香港的平均升幅約為20%。
資料來源: 中電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
能源諮詢委員會前委員、香港浸會大學會計、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麥萃才接受《巴士的報》訪問時表示,香港電費能夠保持平穩,原因是燃料來源多元化。他以中電為例,燃料來源有幾方面,主要為天然氣,天然氣被譽為較綠色的能源,污染物少,而煤的比例降至20%以下,此外有30%是核電。
他解釋,香港的電費均由基本電價及燃料調整費兩個部份組成。按《管制計劃協議》,基本電價是設備及營運所需成本,再加現有資產回報率,現時為8% ; 而燃料調整費,則按耗用燃料的實際價格,去計算電費。
國際燃料價格飆升,令各地電費大幅上揚。
面對全球能源價格大幅波動,燃料調整費無可避免有所上升,油價上升帶動天然氣及煤的價格亦上升。但香港的電費調整幅度未有如其他國際城市大幅上升,麥萃才解釋,因香港使用了不同的燃料,他以中電為例,指其多元化的燃料組合包含核電,而核電不受油價影響,因此俄烏戰爭爆發以來,香港的電費未如歐美國家般狂飆。
麥萃才說,香港發電燃料組合多元化,相等於分散風險,有助發電成本平穩,這跟一些國家和地區如歐洲和新加坡等主要依賴天然氣很不同。
而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啟用後,電力公司可從國際市場引入價格具競爭力的液化天然氣,增闢燃料供應來源,長遠有助提升採購天然氣供氣的議價能力,對穩定電價有很大幫助。天然氣一般透過管道運輸,如西氣東輸,亦可透過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用於接收、儲存液化天然氣及將液化天然氣再氣化,管道與海上液化天然氣配合,可發揮最大效益,降低成本。
一般認為煤發電較天然氣便宜,但麥萃才表示,燃煤發電成本不一定較用天然氣低,優質低排放煤價格昂貴,減排設施成本亦高,運送途中若要減少污染,成本也不輕。
麥萃才指香港難以發展可再生能源作為替代能源
至於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及水力發電,會否成為香港另一電力來源? 麥萃才指香港難如外國大規模使用可再生能源,因香港缺乏土地、充沛的陽光和風力作太陽能發電場及風電場。雖然香港夏季陽光充足,但陰天及下雨日子也不少,亦沒有江河可作水力發電。
麥萃才說,在考慮供電穩定性、維持合理電費及環保表現,天然氣加上核電的燃料組合是較適合香港。
天然氣加上核電的燃料組合,較適合香港環境。
近幾年,國際能源市場波動,令電費上升,市民生活負擔加重,但麥萃才說,即使電費增加,香港家庭電費支出佔整體生活總支出不過2%至3%,仍較歐美及亞洲主要國際都會低。只要市民注意節省能源,例如將冷氣溫度保持在攝氏25度,多使用風扇、關掉閒置的電器,有助減低電費支出,及保護環境。
中電和港燈共同發展及興建的香港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正式投入運作,圖為運載液化天然氣的貨船(圖左)抵達接收站,將液化天然氣卸載至浮式儲存再氣化裝置船「紫荊精神號」 (Bauhinia Spirit)(圖右)進行再氣化。天然氣會經由接收站兩條海底輸氣管道,分別輸送到中電龍鼓灘發電廠和港燈南丫發電廠作發電用途。
今時今日,智能手機可說是生活的必需品,不少長者覺得不懂用手機,就似跟社會脫節。中電最近與社福機構合作,舉辦長者數碼科技工作坊,不單教長者使用手機應用程式,利用中電APP獲取節能慳電資訊,並與中電義工試玩網上節能遊戲,加深他們的環保節能意識,課堂也教授防騙錦囊,讓一班老友記放心用手機。壓軸戲是300多人一邊參觀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一邊學用好玩、實用的手機App。
一個個App學 生手變達人
「老人家需要認識數碼科技,以免社會愈進步,他們愈落後。」74歲的莫耀聰在2019年開始學習使用智能手機,現在已是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樂暉長者地區中心的長者義工,教其他長者用手機。他說,最初學用手機確實有點困難,但經過反覆練習,現在已得心應手,「最重要不要太快,一個一個App學。」他覺得,學會使用手機後,樂趣多了,與家人和子孫的關係拉近了,也增加了與社會的聯繫。
他和一班長者在10月及11月期間,參加由中電與中心合辦的數碼科技工作坊,學習不少實用App,包括拍攝、視像通話、健康及運動,以及學習使用中電App查閱賬單和獲取節能慳電資訊。其中有一課是中電義工教授如何以手機用QR Code到餐廳點菜,莫耀聰說,現在不少餐廳都是掃QR code下單,即使有親友陪同,長者為免麻煩別人,通常都不敢選擇吃甚麼,將將就就便算,「學會QR code點菜,自己喜歡吃甚麼就點甚麼,又知道埋單幾多錢。中電義工更陪我們一齊往餐廳實戰,嘗試自己以QR code點早餐,我更幫中電義工落餐。」當然少不了的是時尚潮流:用手機拍照並P圖,在相片上加上喜歡的圖案。學了一身手機好本領,在工作坊壓軸活動便大派用場。
莫耀聰(右二)由中電義工陪同下到餐廳實踐點餐,活學活用。
中華電力與九龍樂善堂及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合作,不但為超過300位長者安排25場數碼工作坊,亦由超過70位中電義工帶領參觀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是次參觀不僅為他們提前慶祝長者日,也是作為中電「和您一起過節 – 樂遊無限」的大型實踐活動。一班長者在中電義工陪同下,先在酒樓用QR code點甜品,試玩網上節能遊戲,其後參觀大受歡迎的「凝視三星堆四川考古新發現」展覽時,以手機進行簡單數碼任務,包括與展品拍照、以QR code細聽展品解說等。
長者一邊參觀博物館,一邊執手機任務。
長者對館內展品很感興趣。
為社會提供適時到位服務
中華電力總裁羅嘉進表示,「我們一直與社福機構緊密合作,希望能為社會提供適時到位的服務,近期教導長者使用數碼科技,希望他們無障礙溝通,不少留港的長者因為子女移居海外,面對生活不少轉變;連照顧者亦面對不少壓力,今次活動讓留港長者可透過所學連繫海外親友;而照顧者亦可視為減壓活動,抖抖氣,更重要是在過程中大家互相支援,不再孤單。同時中電義工花心思,在數碼任務加入節能慳電元素,讓長者們輕鬆實踐節能生活。」
中華電力總羅嘉進表示:「中華電力一直與社福機構緊密合作,希望能為社會提供適時到位的服務。」
應邀出席活動的主禮嘉賓,香港各界婦女聯合協進會創會主席林貝聿嘉已屆95歲高齡,她指長者要活得開心,最重要是保持心境年青,多接觸新事物,拉近與青年人距離。她說:「科技日新月異,只要肯多學習,多嘗試,便會發現科技亦會為長者帶來生活上的便利。中電的和您一起過節 – 樂遊無限,為長者舉辦數碼課堂及實踐任務,加強長者在日常生活使用數碼科技信心。」
中華電力總裁羅嘉進先生(中)、香港界婦女聯合協進會創會主席林貝聿嘉博士(左二)、九龍樂善堂總幹事劉愛詩女士(右二)、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總幹事翟冬青女士(左一)及中華電力企業發展總裁莊偉茵女士(右一)啟動和您一起過節-樂遊無限活動,象徵長者活學活用,善用數碼科技於日常生活當中。
莫耀聰(後排中)進入三星堆展館前,與組員戴上面具拍照留念。
參觀珍貴的三星文物堆,並拍照留念
中電今次與九龍樂善堂和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合作。九龍樂善堂總幹事劉愛詩稱,機構與中電一直緊密合作,透過不同項目協助社區長者及有需要人士。今次的活動報名十分踴躍,參加者表示教授的內容很實用及生活化,例如QR code程式方便獲取資訊、登記服務及在餐廳點餐等。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總幹事翟冬青指活動更是寓學習於外出,將智能手機運用在生活點滴上。在其中一節的工作坊中,中電義工教授年長照顧者使用智能手機,活在當下,享受ME Time時光。機構十分欣賞中電推動員工關愛長者社群,並用心設計令長者享受活動。
中華電力透過多個關愛社區項目,包括中電有「營」飯堂、和您一起過節、全心傳電計劃等,中電義工隊亦透過不同義工服務,關懷長者、基層及有需要人士。和您一起過節項目自 2014 年起夥拍不同社福機構,按社會需要注入新元素,並安排中電義工陪伴有需要長者及基層巿民過節,至今受惠人士超過20,000位,並從中分享節能貼士。
遊完博物館,來個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