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美國跟歐洲,誰更文明?

博客文章

美國跟歐洲,誰更文明?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美國跟歐洲,誰更文明?

2023年09月26日 20:14 最後更新:12:24

美國擔心的不只中國智能手機和智能駕駛,還對幾十萬公里之外的太空,也擔心被中國突入。美國太空總署(NASA)表示,美國正在「與中國處在重返月球的太空競賽中」,警惕「中國想要率先到達月球」。

AP圖片

AP圖片

美國人的思維有點奇怪,這是400年前的「海洋時代」嗎?中國可沒有殖民自己以外土地的思想,我們奉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精神,你可以進一步引申到太空命運共同體嘛,中國是講求開放合作拓展機遇各方共享。可是NASA署長納爾遜最近向BBC表示︰「我擔心的是,我們在月球南極發現了水,而中國到達那裡,然後說這是我們的領地。你不能來這裡,這是我們的。」令人不解的是這位署長把月球「政治化」,指出︰「中國通過建造人工島來對南中國海部分區域宣示主權的舉動,印證了這個擔憂。」

我可以負責任的說,中國令美國擔心的是技術超越美國的勢頭而不是其他。BBC稱︰「中國是唯一擁有自己太空站的國家,它已經將月球樣本帶回地球,並有計劃抵達月球表面的兩極地區。」可是納爾遜指責中國沒有簽署美國牽頭的《阿爾忒彌斯協定》(Artemis Accords),他聲稱該協定旨在成為太空和月球行動最佳的實踐框架。怎麼說,美國出品必屬佳品,中國不參予就屬不當?

美國曾經被歐洲國家嫌棄,原因美國沒有貴族氣質更加缺乏深厚文化,半個世紀之前美國被視為西方文明之外的國家,原因美國人太過「西部牛仔」作風,想做就去做,雖然也是美國成功的一部分基因,可是沒有歐洲人的「典雅」。說起來,歐洲高大上的文化是來自400年前高舉理性與知識的啟蒙運動,美國可沒有這種優良基因。

美國很介意被歐洲人看扁,比起今天中國科技超前,更加是咬牙切齒,《紐約時報》文章以題為〈大英博物館失竊醜聞揭穿「普世」的掠奪謊言〉把歐洲的傲慢拖到地板上,狠狠的刷了幾下。不過,也莫笑你的歐洲叔伯「掠奪」他國文物,美國何嘗不是一個用「普世」謊言,把全球科技成就「私有化」?例如光刻機不是美國技術,而是集合多個國家的工藝而成;半導體、人工智能、量子計算也如是,可是美國以「技術是美國」為由,下令其他國家對中國進行全面制裁,這與《紐約時報》文中諷刺大英博物館是「展示」文明、「收藏」文明、「發揚」文明等等其實是「掠奪」行為之荒誕,有多少本質上的區別?那位納爾遜署長還想把月球兼拼入美國第五十幾個州呢!

美國打敗歐洲列強爭取立國,傑佛遜起草的《獨立宣言》被喻為天啟之書,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里德曼指出,美國不怕任何競爭對手,美國可以很快有更先進的技術,「只有當他國竊取美國《獨立宣言》時,他們才會成為一個真正的對手。」

美國的天書以「天賦人權」立論,相信「人類生而平等」,短短幾百字,概括了「生命的權利」、「自由的權利」與「追求幸福的權利」的重要宣言,這是人類偉大的進步,從此不是歐洲殖民地主對世界控制。

然而,今天美國表現大不同,對中國及其他競爭對手國家施行「不平等」、「不公平」、「不重權利」,只顧美國「自由」的意志而進行的制裁措施,甚至軍事行動,成為一種「叢林法則」表現。

如果我是歐洲人(遺憾我不是),我會反擊《紐約時報》暗示歐洲用博物館收藏「賊贓」之說,我說費里德曼所言,今天已經貶值為「一本漫畫走天涯」。湊巧地,現在美國的真正對手另有本子,都是不看「漫畫」的。是不是?




深藍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科學無國界,科學不能不要臉

2023年12月05日 20:04 最後更新:20:15

你不承認中國進步不重要,美國太空總署NASA可不跟你一般見識,從批評中國技術「偷竊」別人技術上太空去領佔月球,到認清中國優勢,NASA「破例」向中國尋求航天合作。

NASA的航天項目在進行中。AP圖片

NASA的航天項目在進行中。AP圖片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代表團展開一連四天旋風式訪港行程之後,有人問我,中國有幾威?言下之意,有國家比我們還強。再傾落去,恐怕又搬來「中國不要自滿,還有很多地方要向人家學習」的泛泛之詞。其實,我要說的是中國有很多方地值得人家學習。

據悉,NASA於11月29日發出電郵,要求美國國會允許向中國國家航天局申請獲取「嫦娥五號」的月球樣品。郵件指出,相關申請是必要的,因為有「獨特價值」,樣品亦已開放給國際科學界研究之用。

NASA言明中國樣品是在「NASA尚未到過的月球地區」進行採集的,可為月球地質歷史以及地月系統研究提供珍貴的參考,從而幫助NASA制定未來的月球探索計畫, NASA強調,是項申請「確保美國研究人員與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擁有同樣的研究機會」。

中國過去沒有機會向人家學習,這段經歷有需要說清楚講明白。50年代蘇聯不同意中國搞航天,到60年代中蘇鬧翻之後,所有來援的技術專家一夜撤走;1949年美西方等17個國家成立巴黎統籌會,防止高科技流入社會主義陣營國家,主要包括中國;2000年歐洲航天局ESA主導的伽利略導航衛星,把參予計劃的中國排擠出局。

至於美國,2011年由國會推出《沃爾夫法案》,內容是「除非獲得國會授權,否則NASA不得與中國合作。」今次NASA要向國會尋求開綠燈,只是為中國月球採樣這一項放行,而不是為中美太空合作舖路。有關NASA資助與中國的專案以及中美航天雙邊活動,禁令仍然有效。

值得注意是NASA提出的理由,除了是顧及美方的研究人員「利益」之外,也搬出「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擁有同樣的研究機會」的道理出來,一方面說服美國國會,另一方面向中國喊話︰「你的成就屬於全人類」。NASA說的沒有錯,不過,美國人說的是「一半的事實」,等同偷天換日。

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1876提出「科學無國界」的概念,因為科學知識屬於人類,是照亮世界的火炬;不過,科學家有祖國,因為科學是國家的最高成就,也是國家的「名片」,榮譽歸國人,國家以此為榮,同時希望藉由本身科學成就擴大影響力,把國家的思想和智慧傳播得更遠。巴斯德表示,「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兩者沒有矛盾。

這樣說吧,我們願意「照亮世界」,知識與所有人共享,但大前提是當我們向外傳播時,其他擁有科學技術的國家需要基於同樣的共享理念,開放合作,科學便會變得更有光芒。問題是美國把科學的大門向中國關閉,只打開半扇門,要求把中國的成果向美國遞進來,這講得過嗎?科學無國界,可是科學不能不要臉的啊!

資料補充︰2020年嫦娥五號帶回1731克月球樣品,為世界單次採樣量最大的無人月球採樣任務。2021年以來,中方安排六輪嫦娥五號樣品申請,分發了250多份樣品,總重量達77.68克,目前共有70多篇基於樣品分析論文發表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上。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