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印度「大使」奔月賀中秋

博客文章

印度「大使」奔月賀中秋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印度「大使」奔月賀中秋

2023年09月29日 18:57 最後更新:19:13

是日中秋,國家航天局表示,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正按計劃開展研製工作,計畫於2024年前後實施發射。與此同時,印度「月球3號」再創「神話」,情節出乎意料之外。

AP圖片

AP圖片

中國探月工程順利進行。2023年全面推進探月工程四期,規劃包括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任務。《科技日報》早前訪問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他表示︰「嫦娥六號的任務是從月球背面採集更多樣品,爭取實現2000克的目標。嫦娥七號是準備到月球南極著陸,爭取能找到水。而嫦娥八號準備於2028年前後實施發射,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將會組成月球南極科研站的基本型。」

印度的探月計劃與中國各自各精彩。「8月23日,印度班加羅爾的大螢幕播放月球探測器相關直播畫面,聲稱『月船3號』所攜帶的著陸器當天成功在月球南極著陸。」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隨即發布,「印度目前有很多探測任務處於概念階段,而金星探測任務已在部署中。」印度的航天成非凡,本次月球探測器若然成功著陸,印度便成為第一個在月球南極、完成可控軟著陸的探月國家。俄羅斯在之前三天發射近50年來的首個「月球25」探測器與地面失聯,行動失敗了;與此同時,中國到月球南極的嫦娥七號還未動身呢!

路透社訪問航天專家指出,印度登月南極是里程碑。「月球南極表面形狀複雜,著陸特別困難,更重要的是月球南極表面的冰層有可能為未來人類登月提供燃料、氧氣和飲用水。在南極著陸可以讓印度探測月球上到底是否存在水冰。這對為研究月球的月理結構而累積資料和科學原理非常重要。」「月船3號」探測器將在月球進行一系列科學實驗,包括對月球表面礦物質構成作光譜分析。

然而,印度改寫航天史的可能要被重寫︰按照計畫,印度的月球車和著陸器登陸之後「小睡」醒來之後繼續任務,預計到9月22日左右,太陽能電池板能夠充電,從而啟動月球車,但直到26日還未有動靜。

「印度開創性的月球著陸器和月球車並未能從冬眠中醒來,希望正在消退。」英國《獨立報》不無諷刺的指出︰「(「月船3號」發月南極)這個日子很像經過了精心挑選,正好印度總理莫迪在南非參加金磚峰會,他在峰會期間抽空觀看了全程直播,並第一時間發表電視講話,宣稱『太空已無法限制印度』!」

西方主流媒體包括《紐約時報》、BBC都對印度的希望表示渺茫,美國太空總署(NASA)稱,月球夜間溫度可降至零下200多攝氏度,「月船3號」無法承受如此寒冷的天氣。換言之,印度的任務與之前宣佈的存在差距,甚至有專家認為「月船3號」登陸點不在南極範圍,連附近也不是。

航太計劃是充滿挑戰,屢戰屢敗屢勝是常態,印度今次至少也完成登陸後頭14天探索月球南極任務,取得了一些科學發現。例如,證實了月球南極地區存在硫。印度科學家無奈的表示︰「如果月船不醒來,便當作印度的月球大使留在月球上吧。」

今天中秋賞月,喜見吳剛身邊有一台印度月球車,傳統神話更添科幻。中印探月,一起努力,Cheer!




深藍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中秋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世界燈塔遺址,夢墳場

2023年12月01日 16:42 最後更新:16:59

兩場戰爭負擔,再加一場亞太博弈,美國最近很焦慮。拜登總統日前在電視演說,強調美國必須維持「世界燈塔」的角色。說得那麼慷慨激昂,美國想怎樣了?

AP圖片

AP圖片

美國已經對燈塔地位無能為力,但不斷喊話美國依然「光芒四射」。2022年6月26日,《國會山報》(The Hill)刊登了一篇題為《加劇分裂,美國不再視為世界燈塔》(Amid deepening divisions,US no longer seen as beacon of light around the world)文章,對美國表示失望。作者是曾在希拉莉手下當副國務卿的索南沙恩(Tara Sonenshine),三年前已公開指出美國不得人心,當時新冠疫情翻出美國公共醫療政策的無能,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隨口噏敷衍了事,成為世界笑話。

今天是民主黨拜登執政,索南沙恩沒有改變觀點,她在《國會山莊》文章中,承認美國民主已不再是「其他國家效仿的好榜樣」。主要是因為美國「不斷撕裂的社會、不同政黨支持者之間的激烈衝突,讓其他國家開始擔憂美國民主的健康狀況。」

索南沙恩的白宮歲月在奧巴馬在任時,2016年皮尤研究中心發表報告︰全球16個主要國家中,15個國家一半或以上的受訪者表示對美國領導人有信心。那是美國作為世界燈塔的光輝歲月。翌年,特朗普上任,皮尤中心即時發現「世界看待美國的態度大變」。特朗普以及其關鍵政策普遍在世界不受歡迎,很多國家受訪者對美國評價急劇下滑。

當時,皮尤中心對37個國家進行調查,對特朗普正確處理國際事務抱有信心的人佔比,「中位數只有22%。這一數字與奧巴馬總統任期最後幾年的數字形成鮮明對比,當時同樣問題得到的中位數為64%。」

特朗普下台之後,美國沒有變得更好,最新皮尤調查中,幾乎所有國家中,絕大多數人都認為美國存在激烈的「黨爭」,與此同時,拜登的支持率不斷下降中,「(拜登任內)經歷了失敗的阿富汗撤軍、新冠疫情衝擊、俄烏軍事衝突和通貨膨脹等事件後,13個接受調查的發達國家對拜登的領導能力的信心大幅下降,意大利、希臘、西班牙、新加坡和法國均對拜登的支持率下降了20%以上。」

《紐約時報》2022年8月也刊出題為《為什麼美國不再是許多中國人心中的燈塔》的文章,反映中國人何止是對美國的失望,更加產生恐懼︰「中國學生仍然想在美國大學學習,但非常害怕美國的槍支暴力、反亞裔襲擊或被貼上間諜的標籤。他們帶著別人的建議啟程:不要離開校園,注意言辭,遠離衝突…。」作者王文是人民大學教授,對美國有良好感覺,文末很容氣表示︰「中國還有很多東西要向美國學習,我們有很多共同點。我們開中國製造的福特和特斯拉,用寶潔洗髮水洗頭,在星巴克喝咖啡。解決地球上一些最大的問題需要我們共同努力。」不過,最後一句很妙︰「但這並不意味著跟隨美國一起跳下懸崖。」

近幾年來中國累計移民美國的中國科學家據報逾3萬,估計佔美國科學家比例10%,其中僅是矽谷就有2萬多中國名牌大學包括清華、北大的畢業生。

留在中國發展,有良好機會,優秀者能做到「領先就領先美國」的科技成就,如領先美國的隱形核潛艇、智能駕駛和5G通訊;去美國幹嘛?反正它都不行了。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