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尊友不敵胰腺癌去世,大疫三年,他的名字家喻戶曉。
新冠疫情三年,吳尊友一直在疫情防控一線,作為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他最重要的職責是與疾控中心的其他專家一起,運用專業知識研判疫情走向。
疫情發生後,疾控中心的專業技術人員會每天對收集上來的全國日報告疫情進行分析,並生成一份報告。之後,吳尊友會對比這一段時間內的疫情分析報告,根據病人發病特徵、地理範圍和傳播鏈關係,推理出本次疫情的傳播流行規律,同時研判趨勢,為決策提供依據。
「攻關的時候就像破案,」吳尊友曾接受《中國慈善家》採訪時這樣形容,「調查案子的周期大概需要三到四周時間。你找不到源頭的時候,就會像熱鍋上的螞蟻,壓力巨大。這不是一般的工作壓力。」

網上圖片
疫情期間吳尊友「三年白頭」,曾引發網友對他的健康狀況擔憂。今年兩會期間,他在接受央視《面對面》提問時回應:「很多人付出比我多。他們在一線工作,有些人還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所以我的這些投入真的算不了什麼,很多人頭髮比我白得多。」

網上圖片
事實上,疫情期間,坊間曾傳出他已確診胰腺癌消息。胰腺癌是消化道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在腫瘤領域素有「癌症之王」的稱號。
安徽醫科大學衛生管理學院副院長王德斌是吳尊友在本科和研究生期間的同學。27日下午5時許,王德斌在校友群裡獲悉吳尊友去世的消息。「很突然。」他告訴《第一財經》。
據王德斌介紹,吳尊友生前罹患胰腺癌數年,也曾經歷過手術治療,「但看上去預後效果不錯,加之他本人對患病一事很低調,工作忙,又不太希望耽誤朋友太多時間,所以我們近年來也很少有機會線下去探望。」
作為知名公共衛生專家,吳尊友本人還是艾滋病防控專家,他提出檢測發現感染者作為艾滋病防治首要策略。艾滋病潛伏期長達8至10年,其傳播流行靜悄悄,早檢查、早發現、早管理,就成為控制艾滋病流行的關鍵。他提出的檢測發現感染者策略,已被廣泛接受。
王德斌同樣致力於艾滋病防控領域公衛工作。據他回憶,吳尊友1988年在安徽醫科大學讀完碩士後,曾先後在合肥市疾控中心和安徽省疾控中心工作過數年,隨後取得赴美國進修博士學位的機會。
據媒體此前報道,1989年,美國國立衛生院的培訓項目與中國衛生部合作,計劃在國內疾控系統中考試選拔一名公派留學人員,當時在安徽省防疫站工作的吳尊友參加了選拔,並在兩年後拿到了名額,去往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攻讀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博士學位。
王德斌說,從美國學成回國,吳尊友進入中疾控從事艾滋病防控工作。從牽頭成立中國的艾防中心,引入當時最新國際研究成果,到領導制定中國艾滋病相關監測體系、高危行為預防干預措施以及減少對艾滋病人群歧視的相關政策,「他可謂是中國艾滋病防控關鍵人物」。此外,針對當時缺少經費、專業防控人員等問題,他還溝通引入多項國際基金,並在全國多地開辦相關公衛人員的培訓班。
「如果不採取措施的話,國內外一些專家估計我國艾滋病可能會感染到1500萬人左右,但過去高峰時為100多萬,這說明本世紀以來,我國艾防工作做得非常不錯,吳尊友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王德斌說,之後,吳尊友也借助國際會議,介紹中國艾防經驗做法,為國際接納中國方案、全球艾滋病防控做出貢獻。
在近年來的數次會議上,王德斌也曾與吳尊友打過照面。「每次見他時,他都很忙,不抽煙,不喝酒,可能出差候車的幾十分鐘都拿出電腦工作。」

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