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兩電攜手建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 助力實現減碳目標

社會事

兩電攜手建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 助力實現減碳目標
社會事

社會事

兩電攜手建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 助力實現減碳目標

2023年10月30日 17:18 最後更新:12:42

兩電攜手建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助力實現減碳目標。

中華電力和香港電燈合作發展「香港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已於2023年7月正式投入運作。該站位於香港西南水域,是香港首項同類設施。

中華電力資深工程師譚國鴻(左一)、中華電力資深工程師譚霍逸麗(左二)、香港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項目總監李德明(中)、港燈發電科維修部工程師陳泓懿(右二)及港燈工程建設科項目工程師郭浩駿(右一)。(本報記者攝)

中華電力資深工程師譚國鴻(左一)、中華電力資深工程師譚霍逸麗(左二)、香港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項目總監李德明(中)、港燈發電科維修部工程師陳泓懿(右二)及港燈工程建設科項目工程師郭浩駿(右一)。(本報記者攝)

項目採用浮式儲存再氣化裝置技術,液化天然氣經再氣化後,天然氣會經由接收站兩條海底輸氣管道,分別輸送到中華電力龍鼓灘發電廠和港燈南丫發電廠作發電用途。自接收站投入運作後,已接收了首批按長期供應協議供港的液化天然氣。

全球最大的浮式儲存再氣化裝置船「紫荊精神號」(本報記者攝)

全球最大的浮式儲存再氣化裝置船「紫荊精神號」(本報記者攝)

有關設施包括全球最大的浮式儲存再氣化裝置船——紫荊精神號(Bauhinia Spirit),船長345米、寬55米,儲存液化天然氣容量可達263000立方米,長期停泊在接收站,用於接收、儲存及將液化天然氣再氣化。

本報記者攝

本報記者攝

香港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項目總監李德明表示,中華電力和港燈通過這一合作項目,旨在確保香港的天然氣供應,並增加低碳發電能力,支持香港實現能源轉型目標,進一步減少碳排放並提高環境可持續性。

本報記者攝

本報記者攝

針對工程建造苦難,項目總監李德明表示,由於不穩定天氣,加上接收站是香港首個同類設施,為工程期間帶來不少困難。同時由於項目建設期間正處疫情,工程人員必須完成疫苗接種及在酒店隔離後,才可以上船。

作為香港唯一的海上工程項目,是次項目成本超過80億,由於沒有先例可循,幸好項目配合政府實踐減碳排放目標,最後順利進行。

往下看更多文章

謝展寰:兩電不同意調低准許利潤 但承諾有分擔機制

2023年12月09日 11:05 最後更新:11:51

謝展寰表示兩電不同意調低8%准許利潤,但同意若受能源危機影響而令電費出現明顯加幅時,會有分擔機制。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政府完成與兩電管制計劃協議中期檢討,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表示,有向兩電提出,因應本港現時經濟情況,市民面對困境,希望可降低8%准許利潤,但兩電不同意調低。不過他說,兩電同意若受能源危機影響而令電費出現明顯加幅時,會有分擔機制。

星島資料圖片(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星島資料圖片(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被問到是否無論經濟環境如何,政府對兩電亦無辦法,需根據協議保證准許利潤水平。謝展寰認為,有關說法負面,重申香港屬開放型經濟,按法例、合約及機制辦事。

對於兩電明年淨電價下調,但基本電價增加,謝展寰認為,屬無可厚非,又指經濟不太好,去年能源價格出現波動,政府過去數年有刻意控制兩電的基本電費加幅,並盡量壓縮。他強調,已強力控制兩電未來資本投資,相信未來基本電價水平一定比通脹水平低。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