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下星期一起推出,社協期望能加設共付額上限,讓病人更有保障。
目前已有300多名醫生登記參與,但較政府預期的1000名醫生低,西醫工會會長梁漢輝在港台節目《千禧年代》表示,參與醫生須處理行政問題,包括與局方的軟件對接,而計劃的政府資助及建議共付額亦不算吸引,相信業界要觀望計劃開展初期是否順利,再決定是否加入。
對於參與計劃的醫生分佈不均,個別地區據報參與醫生不足10人,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在同一節目說,擔心偏遠地區醫生參與率低,影響市民選擇。他表示,類似資助計劃例如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病人的共付額只需50元,資助白內障病人到私家眼科醫院進行手術的耀眼行動,亦設有8000元的共付額上限,建議慢病共治計劃亦要加設共付額上限,對病人有更佳保障。
當局下星期一起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醫務衞生局)
彭鴻昌又提到,慢病共治計劃由地區康健中心負責招募參與者,希望康健中心加強宣傳工作。
「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正式推出,合資格市民可以到地區康健中心登記參加。項目策略採購統籌處總監張偉麟表示,明年首季家庭醫生可以讓診所患者參加計劃,
「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正式推出。政府新聞處圖片
策略採購統籌處總監張偉麟表示,明年首季家庭醫生可以讓診所患者參加計劃,認為明年第二季是好時機,在吸取經驗後進行運作檢討,當中會涵蓋流程、藥物和電腦系統等方面,希望做得更加暢順。他指出,現時有40多項基本藥物在計劃內適用,專家組將會研究,盡量豐富藥物涵蓋範圍至偶發性疾病,希望對於患者而言,藥物供應不會造成很大負擔,達致家庭醫生全人照顧的理念。
張偉麟表示,大學需要更多數據檢討整體計劃,相信如果明年開始,至2025年才會完成相關工作。
張偉麟。資料圖片(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基層醫療健康專員彭飛舟被問到會否就計劃制定目標人數,他說,地區康健中心已積極邀請會員參與,相信最初幾個月是重要觀察期,需要收集醫生和市民的意見,了解流程上會否有改善地方,強調指標不會停留在參與市民和醫生的數目,需要了解醫生、地區康健中心和市民的反應,讓計劃以滾動式逐步提升和加速進行。
政府新聞處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