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醫療服務進一步融合,已是大勢所趨。《施政報告》提出長者醫療券擴至大灣區合適醫療機構,並策略性採購內地醫療服務,着眼於低風險及輪候長的項目。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接受《巴士的報》訪問表示,據河套應急醫院今年4月推出日間放射診斷服務的經驗,半年間已有4500人使用,輪候時間大縮逾9成;但他強調,並非要把香港公營醫療的負荷轉移內地。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接受《巴士的報》專訪
盧寵茂表示,愈來愈多港人在大灣區生活和工作,而隨着人口老化,本港公營醫療需求高,對採購內地醫療服務有迫切需要,可紓緩輪候時間較長的服務。他說,過去市民因兩地醫療服務及規管不同而有所擔心,惟透過港大深圳醫院在過去11年所建立的平台,長者醫療券亦以此作試點,加上疫情時推出的醫管局長期覆診港人特別支援計劃,將令市民漸漸增加對內地醫療的信心。
點擊看圖輯
跨境醫療服務進一步融合,已是大勢所趨。《施政報告》提出長者醫療券擴至大灣區合適醫療機構,並策略性採購內地醫療服務,着眼於低風險及輪候長的項目。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接受《巴士的報》訪問表示,據河套應急醫院今年4月推出日間放射診斷服務的經驗,半年間已有4500人使用,輪候時間大縮逾9成;但他強調,並非要把香港公營醫療的負荷轉移內地。
盧寵茂表示,愈來愈多港人在大灣區生活和工作,而隨着人口老化,本港公營醫療需求高,對採購內地醫療服務有迫切需要,可紓緩輪候時間較長的服務。他說,過去市民因兩地醫療服務及規管不同而有所擔心,惟透過港大深圳醫院在過去11年所建立的平台,長者醫療券亦以此作試點,加上疫情時推出的醫管局長期覆診港人特別支援計劃,將令市民漸漸增加對內地醫療的信心。
擴大醫療券到大灣區合適醫療機構,目標先增加5間作試點。他說,揀選考慮是管理模式與香港接近,「如有本港醫療人員參與、本港專業人士做法人或負責人,亦不排除內地高質素的三甲醫院,結合香港經驗及內地監管,會盡快評定在哪些地方作試點。」
他說,若內地的病歷標準能跟香港接軌,就能做到病歷互通。疫情期間,醫管局病人到港大深圳醫院覆診,透過「點對點」形式,在病人同意下,將病歷送往使用,他說,短期亦希望將有關做法應用在長者醫療券上。
長者醫療券自2019年起以港大深圳醫院作為試點使用。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網站)
擴大醫療券到大灣區合適醫療機構,目標先增加5間作試點。他說,揀選考慮是管理模式與香港接近,「如有本港醫療人員參與、本港專業人士做法人或負責人,亦不排除內地高質素的三甲醫院,結合香港經驗及內地監管,會盡快評定在哪些地方作試點。」
另方面,是策略性採購內地醫療服務,盧寵茂說,特別是低風險、輪候時間長的服務,包括電腦掃描、磁力共振等診斷服務,本身屬低風險,不涉及入侵性程序;另外,牙科需求大,亦可考慮。
他坦言,採購要考慮對內地城市醫療福利的影響,執行上要兩地均能接受,亦不能把香港的負荷轉移內地,「香港七百幾萬人口,大灣區八千幾萬,本港病人需求仍屬少數,但無論診症或治療都以低風險為主,複雜手術若出現問題,會較難處理。」
盧寵茂指,透過港大深圳醫院在過去11年所建立的平台,加上疫情時醫管局長期覆診港人特別支援計劃等,加強港人對內地醫療的信心。(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網站)
他說,若內地的病歷標準能跟香港接軌,就能做到病歷互通。疫情期間,醫管局病人到港大深圳醫院覆診,透過「點對點」形式,在病人同意下,將病歷送往使用,他說,短期亦希望將有關做法應用在長者醫療券上。
盧寵茂強調,現時內地政府對醫院和醫療人員的監管相當嚴謹,港府亦會把關。內地公營醫療的收費也透明合理,如一次門診四、五百元,相信能吸引住在大灣區港人就診。但最大誘因是輪候時間縮短,他以落馬洲河套區應急醫院為例,「今年4月推出日間放射診斷服務,公院正輪候電腦掃描及磁力共振的病人若願意到那裏檢查,醫管局安排專車前往。推出後很受歡迎,最初只限於一個聯網的病人申請,之後其他聯網亦有此需求,半年間已有4500人使用,輪候時間由超過1年縮短至僅1個月,且騰出輪候時間,令整條隊加快,急診患者也能更快獲得服務。」
盧寵茂指,本港長遠設立國際藥械權威註冊機構,無論引進外國先進藥械,還是國家先進研發走出去,香港都扮演重要角色。 (醫務衞生局Facebook圖片)
設立國際藥械權威註冊機構 助先進研發「走出去」
《施政報告》亦提出本港發展成醫療創新樞紐。盧寵茂表示,要做到醫療創新,長遠須設立國際藥物及醫療器械權威機構。現有藥物及醫療器械註冊採用「第二層審批」,全世界有36個評審機構,若要待其中2個審批後才獲准在港使用,香港就比較被動,獲得藥物較遲,要做到重病如癌症、罕見病、或突如其來的新發傳染病如新冠,市民可盡快獲得最先進、最有效、最新的藥物和診斷方法,第一步本港要實行「1+」新藥審批機制。
「只要藥廠就藥物提交一個參考藥物監管機構的許可,本港有足夠臨床試驗數據證明是好藥,便可在香港申請註冊。」新機制已於11月1日起實施。
他認為,未來可吸引更多新藥來港,藥價隨之下降,「大灣區八千萬人口的市場誘因,將吸引更多跨國藥企及人才來港研發,形成一個產業。」若未來新藥械能在香港研發或審批,都有助走向國際,「無論引進外國先進藥械,還是國家先進研發走出去,香港都扮演重要角色。」
為解決人手不足問題,盧寵茂指,將修例容許非本地培訓牙醫來港。 (醫務衞生局Facebook圖片)
10個煲8個蓋 陷惡性循環
目前本港面對醫療人手短缺,窒礙發展及服務提供。盧寵茂坦言,公院人手短缺是一個惡性循環,「10個煲8個蓋,留下的人愈來愈辛苦,當夜更多了,工作多了,病人怨氣亦大了;所以即使增加一個人手,同事即時感受到工作環境改善。」他認為,要改善前線工作環境,製造正向動力,才能留人。
他說,要多方面解決人手問題,包括2間醫學院收生名額增35%,現時每年有590名醫科生畢業,牙科畢業亦由70人增至90人;資助或自資院校護理系亦增加名額。但培訓一名專科醫生要13年,故短期措施是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療人員,醫生目前已可透過有限度註冊及特別註冊來港,短短6至7個月招聘,已有逾百人願加入,相信在海外讀書的港生,未來回流人數會上升。
他又說,將修例容許非本地培訓牙醫來港,而《施政報告》還提出探討引入非本地培訓輔助醫療人員,如放射技師、藥劑師、物理治療師等。
收看《巴士的報》10周年特備節目「司局長訪談」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專訪足本: https://podcast.bastillepost.com/episode/《巴士的報》10周年特備節目「司局長訪談」醫務衞
特區政府決心解決土地不足難題,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統籌多個部門,全力解決土地不足及引起的相關問題,他接受《巴士的報》訪問時表示,公屋輪候時間長、劏房未減、舊區重建停不前,歸根結底都與土地供應有關。隨着土地增加,他有信心在未來10年,公屋供應將超越需求,2027年公屋輪候時間可由現在的5年以上,縮短至4.5年,之後再逐步減至3年。
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左)與《巴士的報》副社長黎廷瑤(右)
結合北部都會區、交椅洲的土地供應,將有足夠土地增加公屋、處理劏房及加快舊區重建,也有助樓市穩定。
今年《施政報告》提及,未來30年土地供應將有7000公頃,未來10年熟地供應為3370公頃,較過去兩年預測為高,黃偉綸說,這是「幾代人努力的結果」,2017年他擔任發展局局長時,10年公屋落成量估計為26萬,今年的10年公屋估計落成量,增至41萬,較2017年上升了70%。
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
公屋輪候冀縮短至3年 簡約公屋紓緩首5年短缺
數年前本港土地短缺超過3000公頃,土地稀缺,成為樓價飆升原因之一,公屋輪候時間愈來愈長,衍生劏房問題,近年特區政府積極造地,包括規劃北部都會區及交椅洲,黃偉綸表示,未來10年公屋供應量41萬個單位,而需求僅30.8萬,供應將超過需求。
不過這10年供應有「頭重尾輕」的問題,他表示,10年內首5年的公屋供應量為10萬個單位,平均每年2萬,後5年供應量25萬至26萬,每年超過5萬。為了解決首5年供應少的問題,政府推簡約公屋,希望首5年公屋供應量增至15萬,即平均每年3萬,至2027年公屋輪候時間將由現在的5年以上,縮短至4.5年。
他說,後5年每年公屋單位供應量可超過5 萬目標,輪候時間有望再減至3年,他相信,這將有效解決長久以來困擾香港的問題,包括消除環境惡劣的劏房。
縮短公屋輪候時間是特區政府主要目標(資料圖片)
黃偉綸領導的「解決劏房問題」跨部門工作組,10個月後將要提交深入調研報告,須作出建議,為劏房居住環境設定最低標準,例如樓宇安全、消防、衞生要求、居住面積等,不合最低標準的劏房將取締,工作組已召開第一次會議。
解決劏房及舊區重建 須有充足土地
有人質疑,為何特區政府5年前甚至10年前,不解決劏房問題?黃偉綸說,要取締不合標準劏房,首先要有單位安置受影響住戶,先決條件是有足夠土地供應,這在數年前無法做到。
未來10年估計可供應3370公頃土地,包括年底進行環境評估的交椅洲,交椅洲造地會否出現變數? 黃偉綸對供應達標信心十足,指這目標「不算野心勃勃」,當局因應各種條件和情境進行多方面研究,作財務安排,有信心可以做到。「未來10年見到曙光。」
土地供應充足,才可解決劏房問題(資料圖片)(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舊區重建也將因土地供應充足而加快,黃偉綸表示,市中心樓宇老化問題嚴重,隨著人口老化,老舊樓宇不適合老人家居住,有重建必要,但必須有地方安置原來的居民,交椅洲造地就可以為舊區重建提供支持。
北都相等17個科學園 交椅洲成另一中環
北部都會區和交椅洲不僅提供居住面積,更提供商業及創科用地,黃偉綸預計,北都將成為創科中心,面積約為17個科學園,而交椅洲則是另一個中環,以金融和商業為主。
他表示,北部都會區現時所在地人口約100萬,預計20年後為250萬,即增加150萬人,其中的四成,即約60萬至70萬人,10 年內可入伙,北都鄰近深圳,將發展為創新科技及先進工業的中心地帶。
北部都會區(資料圖片)
交椅洲全面入伙將容納50萬人,這裏是企業地區總部、金融及高增值經濟所在,是另一個中環。這裏將成為新界與市區的聯繫樞紐,日後從港島,可經交椅洲,通往北部都會區。「由交椅洲到中環,不用十分鐘就可到達,去機場、新界西北都相當方便。」
黃偉綸說,交椅洲是千挑萬選下選定的地點,除了位置重要,對生態環境影響也小,這裏以往是倒泥頭的地方,也不是中華白海豚棲息地,將來會用嶄新科技填海,兼顧了發展和環境保護。
收看《巴士的報》10周年特備節目「司局長訪談」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專訪足本: https://shorturl.at/giLX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