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21年人口普查的結果,香港有超過61萬非華裔人士,約佔人口的8.4%,他們因為不同原因在香港工作、生活,其中相當一部份已經在香港生活一段很長的時間,甚至經歷了數代,落地生根視香港為家。
少數族裔已是香港社會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鼓勵他們融入社區,除了適切的服務,讓他們了解盡公民責任,行使公民責任也是重要的一環。
民青局近日拍片,片中集齊尼泊爾語、烏爾都語、印地語、印尼語、越南語、他加祿語、泰語同旁遮普語的選舉呼籲,等大家記住1210區選大日子,更重要是用他們熟悉的語言,令政府的訊息「入到屋」。
民青局仲喺社交平台話少數族裔「一票不可少」,呼籲廣大市民同少數族裔朋友分享影片,提提佢哋記得去投票。
為方便少數族裔投票,民青局仲提供翻譯協助。有需要人士可由2023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及2023年12月4日至12月10日致電融匯–少數族裔人士支援服務中心以下熱線以作安排:
泰語 3755 6866
印尼語 3755 6811
印地語 3755 6877
越南語 3755 6888
尼泊爾語 3755 6822
旁遮普語 3755 6844
他加祿語 3755 6855
烏爾都語 3755 6833
Sebastian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施政報告建議提升8間大學非本地學生限額至學額40%, 有家長疑惑,非本地生學額增加會影響本地生學額分配嗎?
遵理創辦人梁賀琪在facebook上發布影片分析問題,話答案是NO!
梁賀琪是這樣分析的:
香港8間大學的非本地生與本地生所施行的是兩種不同的學額分配方式,本地生學額共15000名,其中80%是分配給JUPAS大學聯招,即HKDSE考生(包括學校考生與自修生)。剩下20%是分配給A-level、IB、SAT、AP、副學士升讀生、其他類型考生。
梁賀琪
未來非港籍學額增加至6000名,但沒有減少香港學生學額!
教資會在2024-25學年間放寬8間資助大學非本地學生錄取限額,由20%增加至40%。而非本地生學額則是在本地生學額基礎上額外增加的,15,000 x 20% (現增加至40%) = 3,000 (現增加至6,000),學額會分配給高考、A-level、IB、SAT、AP及副學士升讀生,也包括DSE內地非港籍生。
其實香港8大、非8大,其實一向也有提升學額的空間,他們沒有這樣做,是因為:
1. 政策沒有獲大力支持;
2. 他們不想公開考試不達目標學生也錄取,影響聲譽及排名;
3. 他們亦想透過非考試的方法,例如副學士或高級文憑畢業生收生,以廣納不同能力的學生。
所有學額總和約為 15000 +6000
有兩點大部份人也沒有注意:
(i) 過去3000名學額,很好多所大學並沒有按此取錄足夠的名額。換言之,就是Quota 無用盡。現時學額上限雖然提升至6000名,也要根據個別大學收生政策如何實踐;
(ii) 有人認為每年3000名學額絕大部份是內地生;但以科大為例,本科生合共11,628人,來自內地1,897人,全球各地國際生也有1,146人。當然內地生不少,但來自亞洲及其他地方的學生亦很多啊!
2022/23年度按原籍國家劃分的學生入學人數
傳媒及網上很多資訊也十分煽情,例如強調仍然好多香港高中生沒辦法升大學之類;其實考獲大學最低門檻的有17,450人,以13,000多個聯招資助學額計算,只是1.3人爭一個位,入大學機會率也頗高。而且有部份可能是因為填Jupas (大學聯招)選項時,估算失誤所致,錯失了offer。還未計其他Non-UGC funded 的自資大學、大專院校學位,也未計經High Diploma 與副學士課程升回8大的學生數。每年香港學士及副學位共45500個學額,較香港日校考生多出一成。
公道點說,這個政策是多方共贏,沒有增加本地生透過考DSE入大學的難度,但增加了本地大學的收生多元化;也沒有將香港的大學降格。
網民喜歡吃瓜,批評政策也很容易。然而批評之前要看清楚事實與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