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外長時隔30年再訪福克蘭群島。卡梅倫此行强硬宣誓主權,專家表示, 「外交秀」無助於解决爭端。
英國外長卡梅倫。AP圖片
當地時間2月19日,英國外交大臣戴維•卡梅倫按計劃造訪福克蘭群島(阿根廷稱馬爾維納斯群島,簡稱「馬島」)。這是時隔30年來英國外交首長再次訪問該群島,卡梅倫此行再度强硬宣誓主權,聲稱只要島上居民自己還願意留在「英國大家庭」,那麽該島的主權問題就「不容任何討論」。
這番講話與此前他和阿根廷總統米萊會面時的客氣形成了反差。在此之後,卡梅倫按計劃將訪問巴拉圭,他也將成為首位到訪巴拉圭的英國外相。
當地居民圍觀卡梅倫。
面對英國人在南美大陸旋風般的外交攻勢,截至目前,米萊並未作出回應,只有阿根廷當地官員對卡梅倫的表態作出回擊。有英國媒體分析稱,阿根廷國內面臨著沉重的經濟問題,這或許讓米萊沒有精力捲入關於馬島主權的「口水戰」中。
19日,一向氣象條件不佳的馬島罕見地出現了風和日麗的好天氣,很多島上居民也趁機「圍觀」卡梅倫的到訪。一位在場的記者打趣說,考慮到馬島地廣人稀,總共也只有3000多位居民,卡梅倫轉悠一天下來也該認識「相當比例的當地人」了。
1982年,英阿兩國爆發激烈海戰,以英國勝利告終,這場衝突奪去了255名英國士兵、649名阿根廷士兵以及3名島民的生命。
1983年,英國頒發法案,該島居民自動獲得英國國籍。2009年,英國法律確定該島為英國「海外自治領」,島民享有充分的自治權利,英國只負責外交和國防事務。
2013年,該島舉行了「全民公投」。據統計,99.8%的選民支持留在英國,阿根廷方面拒絕承認這一投票結果。
卡梅倫訪問福克蘭群島聖卡洛斯公墓。AP圖片
卡梅倫登島後立刻探訪了當年的戰場遺址,並在聖卡洛斯公墓為當年英軍陣亡士兵默哀,一些參加過當年戰役的老兵也身著軍裝出席了悼念儀式。卡梅倫强調,「只要島上居民還願意成為英國人,這裏就是英國大家庭重要的組成部分,島嶼的主權問題沒有任何討論的空間。」他還稱,如果遇到問題,英國會毫不猶豫地「動用軍事力量保衛這些島嶼」。
卡梅倫與英國老兵交談。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朔在接受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環球資訊廣播記者采訪時認為,卡梅倫此次訪問爭議島嶼本質上是一場「外交秀」,無助於爭端解决。
反觀阿根廷這邊,總統米萊却很「沉默」。在卡梅倫登島行程之後,米萊還是按照慣常節奏發表多條推文,其中談及國會投票、阿根廷足球、通貨膨脹率、政府財政盈餘等話題,甚至還分享了自己談論養狗趣事的電視節目片段,但隻字未提馬島主權問題。
對此作出反應的只有管轄馬島範圍的地方官員。阿根廷「火地島、南極洲和南大西洋群島省」省長古斯塔沃•梅萊拉發文表示,卡梅倫登島行程「構成了英國的新挑釁,旨在破壞我們對領土的合法主權權利,並且在21世紀繼續維持殖民主義」。
阿根廷媒體指出,米萊在上個月與卡梅倫的會面中提到馬島主權問題,但卡梅倫沒有「接招」,回避了這一顯而易見的矛盾。米萊在會談中提出,馬島主權必須回歸布宜諾斯艾利斯,但是戰爭並非解决問題的方法,他希望通過和平的外交手段解决爭端。
英國媒體分析認為,米萊目前的精力完全被艱難的經濟改革牽扯,關於馬島主權的口頭爭議並非他的最優先事項。阿根廷政府雖然剛剛在上個月實現財政盈餘,但米萊在高通脹和經濟下行的時期强行大規模縮减政府開支,勢必會迎來巨大的反彈力量。目前,阿根廷的通脹率依然高企,貧困率在今年1月飈升至57.4%,達到近20年來的高點。除了國內對手的壓力,米萊還面臨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艱難談判,要讓阿根廷重新融入國際金融主流框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該群島的西班牙語名稱「馬爾維納斯群島」(Islas Malvinas)是由法語演變而來,而其英文名稱「福克蘭群島」(Falkland)源於「folkland」一詞,意思是「通過民間權利擁有的土地」。從語言學上的複雜性就能看出,這片土地歷史上存在過很多爭議,西班牙、法國、英國、阿根廷、美國都曾在島上設立過定居點或進行過軍事行動。早在1770年,英國就打敗西班牙,聲稱對該島擁有主權,而獨立後的阿根廷則認為自己應該繼承前宗主國西班牙對馬島的權利,也聲明了對該地的主權。
馬島生活著超百萬只企鵝。
馬島由東西兩個大島和776個小島組成,英國人統治的總督府設在斯坦利港(阿方稱「阿根廷港」)。隨著氣候條件和地緣政治的變化,馬島曾經的支柱産業羊毛養殖、漁業和石油勘探等起起伏伏,如今反而是旅遊業成為這裏最為依賴的産業。一方面由於島上大多數居民是1833年移民過來的蘇格蘭、威爾士人後代,這裏保持著較為原始的英國鄉鎮風貌,甚至號稱「比英國本土更有英倫風情」;另一方面隨著戰後數十年間排雷工作的推進,企鵝等野生動物的生存繁衍環境得以恢復。
如今,馬島上生活著超過100萬隻企鵝,讓生態旅遊成為島上最大的經濟來源之一,每年有許多遊客不遠萬里趕來,從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轉機登島,欣賞優美的極地風光和壯觀的企鵝群居場面。為了迎合市場需求,當地政府也經常推出企鵝郵票、企鵝紀念幣等商品售賣。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美國國務院將實施全面重組計劃,國務卿魯比奧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目前的國務院機構臃腫、官僚主義盛行,難以履行重要外交使命。
內地澎湃新聞刊文稱,美媒曾陸續曝出特朗普政府提議大幅削減國務院與國際開發署(USAID)預算,關閉大批海外使領館等涉及國務院改組的內容。自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宮以來,美國聯邦政府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改革風暴,而國務院成為此次改革的主要對象。如今這一激進改革的齒輪已開始轉動,其所帶來的衝擊或將成為美國霸權和國務院職能的歷史拐點。
AP圖片
在特朗普看來,美國國務院是其「排乾華盛頓泥沼」的天然對象。這一機構處於「美國優先」議程的對立面。
其一,國務院是美國多元化議程的主要推動者。國務院長期以來被視為美國推動所謂美式民主價值的核心機構,通過對外援助、文化交流和外交政策,將美國理念從國內延伸至全球,影響國際政治生態。這其中,多元化議程成為「美式民主」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國際開發署作為國務院分支,在推廣性別平等、少數族裔權益和氣候變化等議題上扮演了關鍵角色,向發展中國家投入大量有關性別平等、支持跨性別組織、氣候變化運動的援助項目。
特朗普的支持者認為,這些項目與美國國家利益無關,甚至可能在一些敏感地區引發爭議,讓美國民眾面臨新的風險。此外,國務院和USAID員工在政治捐款上高度傾向民主黨,這進一步加劇了特朗普支持者的懷疑,即國務院所推動的多元化議程是一種在全球範圍內針對特朗普理念的「陰謀」。
其二,國務院被視為是美國「深層政府」(Deep State)的主要代表。所謂「深層政府」,指的是美國國內不受民選官員直接控制、通過政策制定和外部遊說影響政府的官僚機構和智庫網絡。特朗普長期將「深層政府」視為其執政的主要障礙,也有意炒作這一議題,煽動底層民眾和上層精英的對立。國務院被認為是這一隱形權力的核心代表。特朗普認為,國務院的許多政策受到華盛頓智庫、跨國企業和非政府組織的過度影響,USAID也與諸多美國智庫以及外國遊說團體關係密切。特朗普及其支持者指出,國務院和USAID的一些項目間接支持了哈馬斯、伊斯蘭極端勢力等「美國敵人」。這些項目被特朗普政府放大為國務院受到「深層政府」操控的證據。
其三,國務院被視為是經費浪費的「眾矢之的」。特朗普政府將國務院及其附屬機構作為重要審查目標,也發現一些所謂低效和浪費的項目。這些項目包括USAID向伊拉克的「新芝麻街節目」撥款2000萬美元,旨在通過教育娛樂推廣多元化理念,被批評為不切實際;向烏干達和牙買加的LGBTQ倡導項目分別撥款550萬美元和150萬美元,項目效果存疑。此外,USAID部分人道主義援助項目被指行政開支過高,多數資金被用於管理和諮詢,養肥了外包商和諮詢機構,未發揮援助效果。裁減這些項目為特朗普提供了展示「精簡政府」政績的機會。
AP圖片
特朗普針對美國國務院的「斷臂式改革」不僅衝擊國務院職能,更標誌著戰後美國國務院「例外時代」的終結。
作為戰後國際秩序的「設計師」,國務院奠定了美國霸權的基礎。國務院作為外交政策的主要執行機構,通過多邊機制、價值觀推廣和盟友協調,塑造了美國全球領導地位。國務院深度參與美國構建以聯合國、布雷頓森林體系和北約為基礎的全球框架,是所謂「自由國際秩序」的主要設計者和執行者。
馬歇爾計劃是國務院塑造美國全球戰略的巔峰體現。1948年至1952年,時任國務卿馬歇爾主導的該計劃向西歐提供超過100億美元援助,協助歐洲重建。在國務院資深外交官凱南等人的深度運籌下,該計劃不僅恢復西歐經濟,還將盟友綁定在美國的地緣政治軌道上,塑造了對蘇冷戰的戰略基礎。
1949年,北約成立進一步鞏固了美國的軍事霸權。國務卿艾奇遜是北約的主要設計者,他說服歐洲盟友接受這一聯盟。北約象徵美國對西歐安全的承諾,奠定了戰後軍事秩序的基礎。這些措施使美國從孤立主義轉向全球領導。
冷戰期間,國務院的職能和規模迅速擴張,以應對與蘇聯的全球競爭。國務院推動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成立,負責管理對外援助,美國使領館數量、外交人員規模和預算規模都穩步上升,國務院逐漸成為聯邦政府中最為龐大的部門之一。
冷戰結束後,國務院職能進一步擴展。上世紀90年代,克林頓政府將「民主推廣」作為外交核心,國務院通過資助非政府組織和選舉監督,擴大在東歐和中亞的影響力。新世紀以來,國務院協調對阿富汗和伊拉克的重建援助,總額超600億美元,涉及基礎設施、教育和治理改革。這些行動顯示國務院從傳統外交擴展到基於價值觀的「國家改造」,涵蓋人權、反恐和氣候變化等領域。
因其在維護美國霸權中的不可替代性,國務院成為美國歷史上多次政府改革和預算削減的「例外對象」。相比之下,美國情報機構、美國軍方更容易成為改革靶子。尼克遜政府時期,中情局遭遇大規模裁員和預算削減,超過1500名僱員被解職,大量涉外職能被取消。與之相對,國務院預算和職能未受影響,甚至有所增加。克林頓政府時期,國防部和情報機構成為「政府精簡」的重點目標,國務院則繼續享受擴張紅利。
特朗普打破了這一傳統。在他的政府改革中,國務院的次序從最優先變為了最「劣後」,其預算面臨斷崖式的削減。受此影響,國務院自然難以維持現有的職能和定位,將面臨「推倒重來」程度的調整和變化。
美媒稱此次國務院重組是美國外交系統數十年來最大的變革。目前實施的是國務院重組計劃的第一階段,未來不排除國務院的預算和規模進一步被削減的可能性,美國的海外使領館也有可能如美媒此前爆料的那樣,被大批關閉。
在此背景下,美國國務院面臨一個艱難的選擇。一條道路是就此擺爛,其職能重新退回到二戰前的初始狀態,成為一個服務和聯絡機構。另一條道路是減員增效,運用新技術提升效率,更加聚焦於經濟、安全領域,實現所謂的現代化轉型。從國務院當前趨勢看,走向後一條道路的可能性更高。
近年來,國務院成為運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最為積極的美國政府部門之一。據國務院人員披露,該部門已將人工智能引入信息收集、整理、文件翻譯等領域,部分替代了人力工作。借助這些新技術,國務院有可能在僱員顯著減少的情況下維持住「基本面」,繼續作為美國對外戰略中的主要觸角。
同時,經費和人員削減必然對美國在國際多邊機制、全球治理等領域的能力有所影響。相對於一般外交工作,這些領域更需要專業性技術支持,更需要持續性的投入。在缺少資金的情況下,美國國務院難以繼續通過外包和外部智力支持的方式引導多邊機制和全球治理的議程。
此外,美國國務院還可能將一些對他國實施「影響力」、試圖影響他國政局的職能轉交給美國軍事和情報部門。這意味著美國在這些領域的政府內部分工將退回到冷戰初期的狀態,即由軍事安全部門主要負責。這種變化可能帶來一些意料之外的結果。國務院在進行此類「民主推進」中一般會兼顧與對象國的外交關係,但軍事安全部門則顧慮更少,更傾向於採取高風險高回報的策略。這可能將給全球安全帶來新的不穩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