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表示,自從政府公布《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過去兩年推出不同措施,達成不錯的開局。
孫東。創新科技及工業局FB
他指,例如現屆政府首份《施政報告》提出「5年內要引進100家重點企業」的目標,提前3年完成,但要成為「香港矽谷」或國際創科中心,仍然有相當一段路要走,需要將本港創科的基礎和優勢轉化為實質生產力和經濟增長。他認為,歷史留予香港的時間並不多,政府財政上存在很多挑戰,但發展產業也需要資金,政府需要研究透過有限的投入,推動社會更多資本參與。
香港科技園
孫東在一個電台節目指,政府近年投資超過2000億元發展創科,但絕大部分用於基建,即使用於前沿科技的投資逐年增加,去年科研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比率破記錄最高水準,但與周邊地區相比仍然很低,建議參考內地模式,長遠需要加強高質量發展,鼓勵企業產業投資科研,認為只要企業有強大科技需求,就會投資上游,帶動新科技促進產業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孫東又指,河套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香港園區首3座大樓最快今年底落成,目標未來數年首批合共8座大樓要建成。園區將採取4大方向,包括建立世界級產學研平台;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轉化基地;成為匯聚創科資源高地,以及成為國家新制度新政策試驗地,今年年底將公布詳細內容,又指59家企業將進駐首先落成的3座大樓,當中3成首次來港。
新田科技城預想圖。資料圖片
孫東提到,香港地少人多,資源緊張,不會所有產業都做,重點產業將大量發展,本港未來三大園區分布南中北區,包括數碼港、科學園和新田科技城,各園區有一定分工,但不排除園區之間有個別領域重合,個別企業會根據自己實際情況,選擇心儀的園區。
孫東說,早前到北京拜訪國家衞健委,認為國家非常支持在醫療數據和生物樣本跨境流動到香港河套區,目前進展良好,內地不少自貿區在相關範疇已有較開放的政策,河套區日後可作參考,採取更優惠措施,雙方將繼續探討如何將政策落地實行。
群策群力總比孤軍作戰好。科技園公司在位於九龍塘的創新中心打造綠色科技樞紐(GreenTech Hub),匯聚逾200間綠色科企,鼓勵研發、促進交流,並邀請機構、大學等支援它們,期望進一步推動香港成為國際綠色科技和綠色金融中心。
人才薈萃 交流互鑑
綠色科技樞紐今年3月開幕,進駐的企業涵蓋不同領域,包括新能源、智慧城市、綠色建築和綠色金融科技。
涂竣凱表示,將所有綠色科技公司集中在同一平台,彼此交流互補,對公司大有幫助。政府新聞處圖片
其中一間專門研發電動電單車、電池和智能換電系統,負責人涂竣凱相信業內多交流能互補不足,互相促進,遂落戶於此。
他說:「將所有綠色科技公司集中在同一平台,對公司有很大幫助。這裏有從事碳中和的公司、有製造電動車相關配套的公司,大家溝通會更為方便,甚至發現對方有合作潛力。」
科研成果 有目共睹
綠色科技樞紐設有綠色方案展示專區Green Space,展示不同公司的綠色科研成就。
涂竣凱表示,訪客未必只為一宗生意而來,他們參觀專區或會發現其他感興趣的方案,這對其他企業的發展都有促進作用。
綠色科技樞紐設有綠色方案展示專區,展示不同公司的綠色科研成就。政府新聞處圖片
此外,科技園公司會在綠色科技樞紐舉行各式活動,包括邀請業界和有潛力合作的公司到訪,與企業溝通對接。涂竣凱認為此舉可加快在香港推動綠色發展和電動化。
涂竣凱的公司在內地、東南亞均有業務,進駐綠色科技樞紐之後,他計劃在香港大展拳腳,正與香港一間外賣平台商討合作,讓外賣員駕駛電動電單車,為香港實現碳中和出一分力。
各方支援 共研良策
除了提供空間,綠色科技樞紐也提供支援服務。科技園公司邀請了16間機構擔任合作夥伴,包括金融和商業機構、大學、工商業支援機構等,為進駐的企業提供全面支援。
香港科技園公司綠色科技副總監李俊豪說:「這裏是充滿活力的協作平台,能夠帶動更多商業機會,促進知識交流,以及協助籌集資金,加速綠色科研成就商品化的進程。」
李俊豪指出,企業齊集綠色科技樞紐可享集群效應之利,他期望培育更多創新綠色科技方案應對全球氣候挑戰。
李俊豪表示,綠色科技樞紐能帶動更多商業機會,協助籌集資金,加速綠色科研成就商品化的進程。政府新聞處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