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不當「yes man」 每日都想捉賊破案 「一哥」蕭澤頤對話「世一」江旻憓、譚志源:從警志願從未改變

博客文章

不當「yes man」 每日都想捉賊破案 「一哥」蕭澤頤對話「世一」江旻憓、譚志源:從警志願從未改變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不當「yes man」 每日都想捉賊破案 「一哥」蕭澤頤對話「世一」江旻憓、譚志源:從警志願從未改變

2024年12月09日 14:25 最後更新:14:32

蕭澤頤在警長父親的薰陶下,自小立志成為警察。1988年 12 月入職警隊、2021年6月晉升警務處處長,成為統領27000名警察的「一哥」,身為特區政府武官之首的他,近日接受馬會刊物《駿步人生》專訪,分享36年警隊生涯的點滴,細數自己由父子情、手足情、香港情、國家情交織而成的「人生武道館」。

警隊「一哥」蕭澤頤。

警隊「一哥」蕭澤頤。

客席主持人馬會公司事務執行總監譚志源及封外事務助理經理江旻憓两人拍檔,與警隊「一哥」蕭澤頤對談。

客席主持人馬會公司事務執行總監譚志源及封外事務助理經理江旻憓两人拍檔,與警隊「一哥」蕭澤頤對談。

成為警察是蕭澤頤從小的志願。「我自小喜歡看警匪片,加上爸爸是警務人員,經常聽他說『警察故事』,耳濡目染,感覺做警察很有意義,有正義感、英雄感。」1988 年於英國伯明翰大學畢業後,他回港隨即投考見習督察。

受父親蕭漢澄薰陶,蕭澤頤自小立志做警察。圖為他從警校畢業時與父母合照。(相片由蕭澤頤提供)

受父親蕭漢澄薰陶,蕭澤頤自小立志做警察。圖為他從警校畢業時與父母合照。(相片由蕭澤頤提供)

在蕭澤頤眼中,蕭爸爸不僅是打一份工,深受影響的他也學習了父親不做唯命是從的「yes man」精神。他說,做下屬要有勇氣表達意見,做上級要珍惜同袍的經驗,不該「一言堂」;互相尊重,才能有所貢獻。

全副武裝拿起槍, 蕭澤頤威風凜凜。(相片由蕭澤頤提供)

全副武裝拿起槍, 蕭澤頤威風凜凜。(相片由蕭澤頤提供)

蕭澤頤說,「人生有 30至4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是在工作。如果有一份工作能讓你每天過得很享受,這是一種福氣;否則,日子會很雞過。」入職警隊36年,究竟是甚麼驅使他每天對工作充滿期盼與動力?他的答案一句到底:「我每日返工都想捉賊、破案。」

「身為警務人員,最主要的工作是除暴安良、保護市民的生命及財產。」蕭澤頤多年來初心不變,對警隊工作的熱誠亦不遜老爸。過去數十年,「一哥」認為警隊工作宗旨沒有改變,只是面對的罪案及挑戰有所不同。本港90年代經常發生持械行劫案,近年新罪案卻急速「冒起」,包括騙案。面對驚人的損失金額,一哥呼籲業界持份者及市民與警方合組「防騙鐵三角」,提高警覺。騙案以外,保護動物意識隨著時代轉變也備受社會關注,蕭澤頤期望聚集社會力量,在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方面多做工夫。

自幼鍛鍊體能,蕭澤頤早前集合同事一行共55人,在55秒內完成55下「掌上壓」,為團體籌得馬會贊助的55萬港元善款。(相片由警隊提供)

自幼鍛鍊體能,蕭澤頤早前集合同事一行共55人,在55秒內完成55下「掌上壓」,為團體籌得馬會贊助的55萬港元善款。(相片由警隊提供)

警方透過「動物守護‧社區大使」計劃宣揚愛護動物,馬會亦有參與其中。(相片由警隊提供)

警方透過「動物守護‧社區大使」計劃宣揚愛護動物,馬會亦有參與其中。(相片由警隊提供)

蕭澤頤從來都是「李小龍迷」,欣賞李小龍紮實又靈活的拳法招式,更認為其個別電影帶有民族意識,讓外國人知道,中國人不可欺。13歲那年,為了興趣,也為了準備赴英留學,蕭澤頤開始在香港學習「詠春」。他笑指:「在外地,只要擺出一個功架,人人都以為你是李小龍!」

《駿步人生》今次訪問警務處處長蕭澤頤,選址在有逾180年歷史,由前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活化而成的「大館」進行。2008年香港賽馬會與特區政府公佈活化中區警署建築群計劃,並展開保育及活化工作,其後於2018年正式向公眾開放。

活化前的「大館」曾是中區警署的所在地,見證警隊發展,由警隊「一哥」介紹它與警隊的淵源,別具意義。

活化前的「大館」曾是中區警署的所在地,見證警隊發展,由警隊「一哥」介紹它與警隊的淵源,別具意義。

今日的「大館」,已成為香港的藝術文化地標、市民及遊客必到熱點。2024年是香港警隊成立180周年,對於警務人員,大館有著更深層意義。「一哥」大讚活化大館是美事,表示對警務人員及市民都是個好去處。

蕭澤頤說談大館趣事,逗得主持人譚志源(右)及江旻憓(左)不亦樂乎。

蕭澤頤說談大館趣事,逗得主持人譚志源(右)及江旻憓(左)不亦樂乎。

蕭澤頤定於2025年4月1日退休。這36年來他每日返工,享受返工,很少攞假,但他說另一半從沒有怨言,所以退休後首要是陪妻子去旅行。他期待退休後重拾運動習慣,又心繫社會想當義工。他認為一個人的力量有限,期望社會各持份者走在一起,為年輕人多做點事,至少要令他們明白,不論任何理念,都要有守法意識。

最新一期《駿步人生》網上足本閱讀:bit.ly/stridingon




Sebastian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香港再出發大聯盟」系列紀錄片《識「碳」再出發》,本周推出第九集《海岸新生》。全球暖化帶來的影響已經深入海洋,香港珊瑚專家帶領團隊進行珊瑚培育工作,香港白泥的人工蠔礁展示了修復沿岸生態的有效方法,增強了抵御氣候變化的能力;與海浪共同呼吸的紅樹林,擁有遠超陸地森林的固碳能力。

從深圳福田到香港米埔,深港共同守護著後海灣紅樹林,打造一個世界海洋濕地保育典範。

全球氣候變暖正威脅著海洋生態系統。香港天文台指出,90%的溫室氣體熱量被海洋吸收,導致水溫上升,嚴重影響海洋生態平衡。

中大李福善海洋科學研究中心培育的珊瑚。

中大李福善海洋科學研究中心培育的珊瑚。

海水溫度僅上升攝氏1至2度,就可能造成珊瑚大面積白化甚至死亡。香港中文大學崔佩怡博士帶領團隊採用有性和無性繁殖的方法,培育「珊瑚寶寶」,成功提高了珊瑚苗的存活率。在過去30年,全球已喪失了一半造礁珊瑚,這場保育行動顯得尤為緊迫。

香港白泥海灘沿岸蠔礁。

香港白泥海灘沿岸蠔礁。

在元朗白泥海岸,保育團隊正重建蠔礁生態系統。蠔是一種「海洋生態工程師」,不僅能淨化水質,還能減弱海浪衝擊,保護沿岸居民區,通過收集廢棄蠔殼和水泥柱,重新構建蠔礁,為潮間帶生物創造了理想的棲息環境。

深圳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的彈塗魚與螃蟹。

深圳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的彈塗魚與螃蟹。

在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和深圳福田紅樹林保護區,深港兩地正攜手打造世界級濕地。紅樹林具有極強的固碳能力,其吸碳量是陸地森林的5倍多;令人欣慰的是中國的紅樹林面積較本世紀初增加了12萬畝,成為全球少數紅樹林面積持續增長的國家。

主持人黃冰芬沿著米埔自然保護區的浮橋深入紅樹林。

主持人黃冰芬沿著米埔自然保護區的浮橋深入紅樹林。

這些自然修復方案不僅保護了生物多樣性,更增強了海岸線抵禦氣候變化的能力。從珊瑚保育到蠔礁修復,從紅樹林保護到濕地管理,每一項都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智慧。

「香港再出發大聯盟」用大半年時間在甘肅、山西、福建、廣東及香港實地採訪,拍攝了10集10分鐘的紀錄片,圍繞氣候變化的威脅,國家政策及措施、以及企業和人們如何在生產及生活中實現減碳,相關紀錄片已在YouTube上架。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