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大:新冠疫情期間出世嬰兒過敏症發病率較疫情前出生多約四成半

香港電台

中大:新冠疫情期間出世嬰兒過敏症發病率較疫情前出生多約四成半
香港電台

香港電台

中大:新冠疫情期間出世嬰兒過敏症發病率較疫情前出生多約四成半

2025年02月03日 08:13 最後更新:09:40

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於新冠疫情期間出世的嬰兒,過敏症發病率比疫情前出生的多46%。團隊相信是疫情期間著重防疫,嬰兒身處在過度乾淨的環境,導致腸道微生態失衡較嚴重,增加過敏及濕疹情況,呼籲家長審視日常的消毒習慣,避免矯枉過正。

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菌群團隊分析及比較兩批分別在新冠疫情前,以及在疫情期間出世合共1152名嬰兒情況,研究人員再分析當中700名嬰兒糞便樣本,結果顯示,疫情期間出生的嬰兒,腸道明顯缺少建構免疫功能的益菌。

中大醫學院副院長兼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總監黃秀娟表示,嬰兒出世後的100天是建立免疫系統的黃金期,需要接觸不同的細菌,最重要是不能夠過度乾淨。她指出有良好的腸道微生態,身體自然健康,有助長大後預防疾病,例如濕疹。如嬰兒在這段期間使用抗生素,腸道會進一步失去益菌。

中大醫學院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聯合總監陳家亮表示,以往的家長會讓子女在地上爬行活動,但現時家長則較為緊張,很多時都要消毒清潔所有東西才讓子女接觸。他強調過份著重消毒的衞生習慣,趕走人體的好菌及壞菌,導致腸道微生態失衡惡化,如市民繼續沿用疫情時的過度消毒習慣,擔心相關情況會持續。

中大醫學院表示,兒童要有健康身體,飲食需要均衡,多吃蔬果等纖維,有助製造益菌,而充足的戶外活動同樣重要。

醫管局總藥劑師崔俊明表示,「1+」藥物審批機制生效以來,共5款新藥按機制獲批准註冊,包括治療轉移性大腸癌、屬罕見病的陣發性夜間血紅素尿症,經成本評估小組談判後,這兩款藥物價格分別下降3成至3成半,每年節省1500萬元至2400萬元不等。

衞生署表示,今年第一季推出「1+」藥物審批機制申請前的會面諮詢服務,以提升處理申請效率。衞生署助理署長陳凌峯表示,推出有關機制後,接獲包括來自內地及海外逾110間藥企、多於400宗查詢,包括不了解申請要求等。

衞生署將於本月底起,定期舉行線上簡介講座,介紹註冊申請要求等,便利身處不同地區的藥劑業界。另外,署方將於6月舉辦工作坊提供指導,在9至12月安排有需要公司或相關產品申請前會面,提高申請文件的質素及效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