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浸溫泉對身體益處多 醫生警告7類人士不宜浸泡

生活事

浸溫泉對身體益處多 醫生警告7類人士不宜浸泡
生活事

生活事

浸溫泉對身體益處多 醫生警告7類人士不宜浸泡

2025年02月15日 07:00

醫生指出,雖然浸溫泉對身體有諸多益處,但有7類人士應避免浸泡,以免對身體健康造成危害。

浸溫泉益處多

冬天當然少不了浸溫泉,不僅能夠溫暖和舒緩身心,有時還能欣賞溫泉景點的美麗風景,無疑是一種享受。家醫科醫生林兆啟指出,溫泉水溫通常高於體溫,在熱能作用下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並可改善四肢冰冷、減輕疼痛及增進膠原蛋白的延展性與關節活動度。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7類人士不宜浸溫泉

值得注意地是,浸溫泉雖然對身體有諸多裨益,但並非適合所有人群,尤其以下7類人士需特別注意:

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及心臟支架植入者不宜浸溫泉

林醫生提醒,溫泉高溫會使人體大量出汗與加速心跳,增加心臟的耗氧量。此外,出水後溫度下降,身體突然一冷一熱恐會引起血管擴張和收縮,這些都是引起腦中風以及心肌梗塞的誘發因素,故高血壓與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需格外謹慎,尤其是裝有心臟支架的人士不建議浸溫泉,避免增加二度發作的機會。

心臟病、高血壓及動脈硬化人士浸溫泉切勿急於全身浸泡

對於患有心臟病、高血壓或動脈硬化的人士,浸溫泉前應該先用溫泉水慢慢擦拭身體,逐步習慣水溫,切勿急於全身浸泡。許多人都是因冷熱溫差太大,影響血管的收縮,進而發生意外。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高血壓及糖尿病患者需病情穩定後才可浸溫泉

高血壓患者以及糖尿病患者必須在血壓、血糖穩定的情況下才可以浸溫泉。同時,還需要注意水溫不宜超過42°C,浸泡時間亦不宜過長,第一次下水時間不要超過10分鐘,之後每次下水不可超過15分鐘,且水位不宜超過心臟的位置,以免因為血管一下子擴張而引發意外。

皮膚疾病患者浸溫泉恐加重皮膚病症狀

此外,患有如異位性皮膚炎、濕疹以及魚鱗癬等皮膚疾病的人士也不適宜浸溫泉,因為溫泉水溫度過高,會破壞皮膚病患者的皮脂膜,導致皮膚變得更乾裂、紅腫,進而加重症狀。

癌症患者體弱恐無法承受高溫刺激

另外,癌症患者因身體虛弱也不適合浸溫泉,以免無法承受高溫的刺激,尤其是有傳染性疾病的人,為了避免傳染給他人,建議最好不要浸溫泉。

浸溫泉前先補充水分防止脫水

林醫生建議,浸溫泉之前可先飲用200至300毫升的水,浸泡每隔5至15分鐘應稍作休息,補充水分再入湯浸泡,以防脫水或心血管負荷過重。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浸溫泉前不宜暴飲暴食 身體不適不宜浸泡

浸溫泉前不應暴飲暴食,並在飯後至少等待1小時再浸泡。如出現不適如頭暈、噁心或心跳加速等症狀,應立即停止浸溫泉。另外,突然間的溫度冷熱變化極易引起身體不適,所以下水前要和游泳一樣先做暖身操,若是在室內的個人池,則可以先放熱水讓溫度升高,或是以毛巾沾水拍打全身,等身體逐漸適應泉水的溫度之後再浸泡。

浸完後應及時補充水分

若溫泉水溫在40°C以上,會經由呼吸道、腎臟,以及皮膚流失水分。因此,記得浸完溫泉後多補充水分,或是補充含有電解質的飲料,如運動飲料,以免體內水分流失過多,但不要飲用含糖飲料,如可樂、汽水等,以免愈飲愈頸渴。

感冒浸溫泉無法達治療效果

不少人好奇,感冒發燒能否透過浸溫泉發汗退燒。林醫生對此指出,輕微感冒患者可以浸溫泉,幫助加速血液循環,把汗逼出體外,進而達到降溫效果,但這並非意味著能治好感冒,感冒後仍需要按時服藥並多休息。若出現明顯發燒或嚴重發炎現象,有可能是其他感染所造成,如泌尿道感染或肺炎等,應禁止浸溫泉。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研究指出,失智症雖然無法真正治癒,但可透過調整生活習慣進行預防,且有助降低中風風險,讓大腦「凍齡」。

研究揭:調整生活習慣和飲食可預防失智及中風

「失智症」是一種進行性神經退化性疾病,至今仍無法明確引發的原因,且高達9成半的失智症目前無藥物和方法可以真正治癒。一項發表於《神經學前沿》期刊的研究指出,高達6成的腦中風以及4成的失智症可歸因於「可改變的風險因子」,即民眾可透過調整日常生活和飲食習慣來預防失智及中風。

示意圖

示意圖

研究團隊開發「大腦保健評分表」

研究發現,腦中風發作迅速且嚴重,可能影響患者的肢體活動和語言功能,甚至可能致命。值得注意的是,約3成的中風後患者會出現失智症狀。為此,研究團隊開發了「大腦保健評分表」(Brain Care Score, BCS),這一評分表不同於一般著重心血管健康的評分標準。BCS特別納入失智症風險評估,並涵蓋中風、心血管疾病以及多種癌症的可調控因素。研究顯示,當大腦保健分數每提高5分,不同年齡層患中風或失智症的風險顯著降低:

50歲以下:風險降低50%

50至59歲:風險降低46%

60歲以上:風險降低22%

示意图

示意图

早期建立健康習慣有助預防中風和失智

台灣董氏基金會強調,早期養成健康習慣對預防疾病至關重要。董氏基金會透過BCS評估,民眾能在認知能力下降前提早應對,進而減少疾病風險,確保大腦健康。

示意圖

示意圖

大腦分數愈高 中風及失智風險愈低

台灣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許惠玉建議,民眾應提前積累健康資本以應對突發的健康問題,特別是在50歲前應做好預防準備。BCS評分表涵蓋3大健康指標,分別為生活方式、社交互動及身體狀態,滿分為19分,分數越高,中風與失智風險越低。

不吸煙或已戒煙(2分)

每天睡足7小時(1分)

每月至少與親友聚會一次(1分)

不飲酒或僅在特殊場合飲酒(2分)

每日攝取5份蔬果、少紅肉、多攝取全穀類(3分)

健康習慣有助預防中風失智且讓大腦「凍齡」

許惠玉強調,養成健康習慣,如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控制血壓、血糖及血脂水平、保持良好睡眠、戒煙限酒及紓解壓力,不僅能有效預防中風和失智,還能使大腦「凍齡」。

示意圖

示意圖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