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表示,本港周日早上的降溫幅度沒有那麼大,從衛星圖像可見,一道雲帶在周六稍後逐漸覆蓋沿岸地區,形容像為大地「冚被」。
周六晚的溫熵圖亦顯示,高空約2公里高度上有一層薄薄但水分飽和的空氣,而水汽的變化影響了地面溫度下降的速度。這片薄雲層就像一張毛毯,阻擋並吸收部份地面向高空傳遞的熱能,然後重新釋放回地面,阻礙大地降溫,令輻射冷卻效果在晚間較弱,直至接近日出時分雲層開始轉薄,降溫速度才加快。周日早上市區氣溫仍下降至10至11度左右,受「毛毯」的保暖作用影響,亦不會令外出參加馬拉松比賽的選手們感到很冷。
氣溫分佈圖。香港天文台網頁
天文台說,隨著季候風在本週初逐漸被一股清勁至強風程度的偏東氣流取代,本週中期廣東沿岸氣溫會逐漸回升,雲量增多,天氣較為潮濕。
天文台表示,設於黃茅洲的臨時地震站上月初成功錄得香港有感地震,以及西藏大地震的數據,認為黃茅洲在測量地震方面有一定的潛在價值。
黃茅洲地震站建設工作組緊湊的工作,圖為建設。香港天文台圖片
天文台發表網誌,提到香港以南是缺乏地震數據的大海,早前與廣東省地震局多次商討後,認為值得在珠江三角洲以南的黃茅洲氣象站內設置地震儀,共同進行實驗性測量,評估黃茅洲是否適合作為長久持續的地震監測點。
黃茅洲地震站建設工作組緊湊的工作,圖為平整土地。香港天文台圖片
黃茅洲地震站建設工作組緊湊的工作,圖為回程。香港天文台圖片
天文台說,地震站建設小組去年12月中,登島建設臨時地震站的基礎設施,地震站在有限度的太陽能電力供應下無間斷地收集地震波形數據。至於地震站所收集的數據是否持續可用,天文台說仍有待分析,未來還有不少優化工作。
黃茅洲臨時地震站探測到2025年1月7日的西藏大地震的地震波形,在時間序列中以藍色箭頭顯示P波到達地震儀的協調世界時間 (香港時間 = 協調世界時 + 8小時)。香港天文台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