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八個月大女嬰祈祈成功換心 跨境器官捐贈移植機制再次創造奇蹟

博客文章

八個月大女嬰祈祈成功換心 跨境器官捐贈移植機制再次創造奇蹟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八個月大女嬰祈祈成功換心 跨境器官捐贈移植機制再次創造奇蹟

2025年02月17日 11:30 最後更新:11:45

八個月大女嬰祈祈,因擴張性心肌病變致心臟衰竭,急需換心延續生命,上周祈祈的父親拍片哽咽呼籲有心人捐贈心臟,令人動容。醫務衞生局和醫院管理局今(17日)凌晨公布,獲內地跨境器官捐贈,成功為祈祈於昨晚(16日)在香港兒童醫院完成心臟移植手術。今次是繼2年多前四個月大女嬰芷希成功接受來自內地心臟捐獻進行移植後,第二次跨境器官捐贈的案例,顯示本港和內地已建立密切跨境器官移植合作的溝通渠道及流程,對等候受贈器官、生命危在旦夕的病人及家屬而言,就是多了一個難得的重生機會。

祈祈父親上周呼籲捐贈心臟予女兒時,祈祈只能依賴儀器支援心臟循環功能維生。

祈祈父親上周呼籲捐贈心臟予女兒時,祈祈只能依賴儀器支援心臟循環功能維生。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表示,今次第二個跨境器官捐贈案例,內地與香港的跨境合作更加高效,經中央批准,由國務院港澳辦、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海關總署、公安部、交通運輸部、國家出入境管理局、廣東省公安廳交通指揮中心、廣東省和深圳市的各級海關、邊檢、醫院和『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COTRS)中心等18個內地部門的逾百名人員合作,分秒必爭,橫跨多地接力保障器官轉運的安全順暢,充分體現出內地與香港以「生命至上」的原則和信念,攜手拯救生命,意義極重大,特區政府再次感謝內地各單位的大力支持。

負責移植手術的醫院心胸外科顧問醫生任力恒表示,昨較早前由北京的國家心臟移植質控中心派出心臟移植專家在內地實施心臟獲取手術,而香港兒童醫院於同日下午接收心臟後立即進行手術,手術進行歷時約6.5小時,目前祈祈在深切治療部接受密切監察,未來24小時為關鍵時期。

醫管局聯網服務總監鄧耀鏗醫生補充,由於內地未有合適的受贈者,遂經兩地心臟移植專家共同確認其心臟適合為祈祈進行移植後,決定將心臟緊急運港為祈祈進行移植手術,需手術經內地及香港的監管機構嚴格審批,所有程序均合乎兩地法例要求。

還記得去年12月,是首個跨境器官捐贈個案的女童芷希成功換心兩周年,盧寵茂到香港兒童醫院參與芷希舉行的派對,芷希的父母還向盧局長分享了芷希返學和生活的片段,又別出心思地錄下女兒的心跳聲,附上手印,作為禮物送給局長,相信無其他比芷希的心跳聲更令局長感恩開懷。

祈祈昨晚在香港兒童醫院完成心臟移植手術,目前仍在兒童深切治療部。

祈祈昨晚在香港兒童醫院完成心臟移植手術,目前仍在兒童深切治療部。

今次8個月大女嬰祈祈,自去年9月中因食欲不振和嘔吐求醫,同日已惡化,須送入兒童深切治療部,心臟功能只剩約兩成,完全依賴儀器支援心臟循環功能以維持生命,更出現細菌入血情況,冀市民可支持器官捐贈,換心成為唯一延續生命的方案,且須盡快進行,否則很大機會出現中風等嚴重併發症,隨時危及性命。

祈祈的父親張先生上周通過影片公開呼籲,提及女兒情況時,多次哽咽,一度無法言語,直言每日唯一可做的只有陪伴女兒,亦因為祈祈的堅強和勇敢,讓他們不放棄,希望能遇到奇蹟。

奇蹟在公開呼籲的3日後就出現了,祈祈父母感謝內地不同單位及特區政府協助,亦感謝兩地醫療團隊的努力,也非常感激捐贈者親人在艱難時刻作出無私決定,認為是他們的大愛給予祈祈一個重生的機會。




Sebastian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香港再出發大聯盟」系列紀錄片《識「碳」再出發》,本周推出第九集《海岸新生》。全球暖化帶來的影響已經深入海洋,香港珊瑚專家帶領團隊進行珊瑚培育工作,香港白泥的人工蠔礁展示了修復沿岸生態的有效方法,增強了抵御氣候變化的能力;與海浪共同呼吸的紅樹林,擁有遠超陸地森林的固碳能力。

從深圳福田到香港米埔,深港共同守護著後海灣紅樹林,打造一個世界海洋濕地保育典範。

全球氣候變暖正威脅著海洋生態系統。香港天文台指出,90%的溫室氣體熱量被海洋吸收,導致水溫上升,嚴重影響海洋生態平衡。

中大李福善海洋科學研究中心培育的珊瑚。

中大李福善海洋科學研究中心培育的珊瑚。

海水溫度僅上升攝氏1至2度,就可能造成珊瑚大面積白化甚至死亡。香港中文大學崔佩怡博士帶領團隊採用有性和無性繁殖的方法,培育「珊瑚寶寶」,成功提高了珊瑚苗的存活率。在過去30年,全球已喪失了一半造礁珊瑚,這場保育行動顯得尤為緊迫。

香港白泥海灘沿岸蠔礁。

香港白泥海灘沿岸蠔礁。

在元朗白泥海岸,保育團隊正重建蠔礁生態系統。蠔是一種「海洋生態工程師」,不僅能淨化水質,還能減弱海浪衝擊,保護沿岸居民區,通過收集廢棄蠔殼和水泥柱,重新構建蠔礁,為潮間帶生物創造了理想的棲息環境。

深圳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的彈塗魚與螃蟹。

深圳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的彈塗魚與螃蟹。

在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和深圳福田紅樹林保護區,深港兩地正攜手打造世界級濕地。紅樹林具有極強的固碳能力,其吸碳量是陸地森林的5倍多;令人欣慰的是中國的紅樹林面積較本世紀初增加了12萬畝,成為全球少數紅樹林面積持續增長的國家。

主持人黃冰芬沿著米埔自然保護區的浮橋深入紅樹林。

主持人黃冰芬沿著米埔自然保護區的浮橋深入紅樹林。

這些自然修復方案不僅保護了生物多樣性,更增強了海岸線抵禦氣候變化的能力。從珊瑚保育到蠔礁修復,從紅樹林保護到濕地管理,每一項都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智慧。

「香港再出發大聯盟」用大半年時間在甘肅、山西、福建、廣東及香港實地採訪,拍攝了10集10分鐘的紀錄片,圍繞氣候變化的威脅,國家政策及措施、以及企業和人們如何在生產及生活中實現減碳,相關紀錄片已在YouTube上架。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