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手機放枕邊恐影響健康? 研究揭:輻射能量低對人體傷害小

生活事

手機放枕邊恐影響健康? 研究揭:輻射能量低對人體傷害小
生活事

生活事

手機放枕邊恐影響健康? 研究揭:輻射能量低對人體傷害小

2025年03月11日 07:00

不少人認為睡覺時將手機放枕邊恐有輻射影響健康,研究指出,手機輻射能量低,對人體傷害小,但過度使用手機仍會帶來其他危害。

手機輻射恐影響身體健康?

多數人習慣在睡覺時將手機放在枕邊,但有觀點認為手機「輻射較大」,放在枕邊可能會對健康產生不良影響,甚至有傳言稱「邊充電邊使用手機,輻射更強」。那麼,手機輻射到底對人體的影響有多大呢?

示意圖

示意圖

電離輻射易對人體造成損傷

《新浪健康派》報導指出,輻射可以分為「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電離輻射(如核輻射、CT檢查)容易對人體造成損傷,包括引發細胞癌症、不孕或胎兒畸形等。

手機輻射能量低對人體傷害小

手機輻射屬於「非電離輻射」,能量較低,並不能導致原子發生電離,因此對人體的傷害較小。手機輻射類似於太陽光,屬於一種波長較長、能量很低的電磁波,不會破壞人體的大分子結構。

示意圖

示意圖

手機輻射對健康的影響

儘管手機輻射被廣泛討論,但至今並無科學證據表明手機輻射對人體健康造成明確的危害。短時間內使用手機,對人體的影響實際非常微弱,因為手機電磁波的穿透能力非常低,若要穿透皮膚和顱骨比較困難。不過,如果長期使用手機,輻射是否有累積效應,目前仍沒有明確的科學結論。

睡覺時手機應該放多遠才安全?

雖然目前沒有權威數據表明手機應該與頭部距離多遠才安全合理,手機的輻射是隨距離遞減的,有研究稱距離為50釐米的時候,輻射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為了最大程度避免手機輻射的影響,有人建議將手機放在1.5米以上的地方,雖然不知道這樣做是否有效減少輻射,但至少可以確保在睡覺時不會接觸到手機,進而享受一個安穩的夜晚。

示意圖

示意圖

使用手機的健康建議

雖然手機輻射相對較低,但長時間使用手機仍然會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以下是一些科學使用手機的建議:

1. 使用耳機

長時間打電話時建議使用耳機,雖然耳機不能免除輻射,但是可以讓手機離大腦更遠,離得越遠,能量就越小,輻射就越低。如果沒有耳機,打電話時最有左右耳朵不斷交替,避免一直用單側耳朵接電話,以此減少輻射。

2. 電話接通後等1-2秒再靠近耳朵

電話剛接通時輻射最大,因此建議稍等1至2秒再接通。

3. 避免在封閉空間內打電話

如火車、地鐵等封閉空間,手機會不斷嘗試連接中斷的信號,進而增加輻射量。

4. 避免在信號差的地方打電話

信號差時,手機會增強輻射功率以連接信號。

5. 睡覺時手機避免放枕邊

一般來說,離輻射源越遠,輻射就越弱。若擔心輻射強,建議睡覺時將手機放在1.5米以上的地方,以減少輻射影響並避免夜間玩手機影響睡眠。

合理使用手機以保障健康

總的來說,手機輻射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不大,但長時間使用手機仍然可能對身體造成其他損害,如頸椎問題、眼睛疲勞等。因此,正確使用手機,保持合適的使用時間和姿勢,才能更好地保障健康。

示意圖

示意圖

專家指出,錯誤的洗澡方式可能會誘發疾病,並列出6大注意事項幫助避開風險。

錯誤洗澡方式帶來健康風險

寒冷天氣下,不少人會透過洗熱水澡的方式驅寒取暖。然而,《生命時報》報導指出,錯誤的洗澡方式恐對身體帶來潛在健康風險。

示意圖

示意圖

5個錯誤洗澡方式

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分會副主任委員董曉秋指出,洗熱水澡雖然對身體有諸多裨益,諸如消除疲勞、改善睡眠以及舒筋活血等,但應該要避免以下5個錯誤的洗澡方式:

1. 出汗後立即洗澡

人體出汗時,皮膚毛孔處於打開狀態,此時洗澡,浴室內產生的熱蒸汽會通過空氣中的水分形成濕氣,「趁虛」進入體內。還有人喜歡出汗後用冷水洗澡,冷水洗澡帶走熱量的同時,還會引起上呼吸血管收縮,使局部抗病力下降,容易引發感冒、傷風和氣管炎等疾病。另外,毛細血管受冷急劇收縮,體內循環血液供應減少,會導致心跳加快和血壓異常。

示意圖

示意圖

2. 運動後立即洗澡

運動期間,由於代謝活躍和身體產熱增加,心率加速,汗液蒸發,皮膚血管擴張,流向目標肌肉的血液增多。如果此時立即洗澡,皮膚血管會進一步擴張,導致血流量集中在皮膚,可能引起重要器官如心臟或大腦供血不足。

3. 洗澡水溫過高

使用過高溫度的水洗澡也是不可取的,尤其在寒冷天,熱水突然傾瀉而下,會導致大量血液湧向皮膚表面,可能造成心臟缺血、缺氧,引發頭暈,甚至可能導致摔倒和心腦血管疾病。

示意圖

示意圖

4. 浴室門窗緊閉

浴室門窗若長時間閉合不通風,室內會變得悶熱,容易導致暈厥。加上浴室地面濕滑,一旦摔倒,如無人在旁,可能無法及時獲得救援。

5. 洗澡時間過長

洗澡時間過長會對皮膚造成損害,破壞皮膚表面的角質層,導致皮膚乾燥、瘙癢,並可能因環境封閉、氧氣供應不足而引起疲勞和大腦缺氧。

6個正確洗澡方式

1. 返家後先休息再洗澡

天氣寒冷時,回到室內後應先休息30分鐘至1小時,待身體逐步回暖後再進行洗澡,不要直接進衛生間洗澡,以避免身體受冷。

2. 洗澡前後補充水分

洗澡前準備約500毫升溫開水,並用1小時左右慢慢飲完。洗澡後也應補充水分,但不宜一次性大量飲用,避免增加心臟負擔,建議少量多次飲用為宜。

示意圖

示意圖

3. 太飽/太餓不宜洗澡

悶熱的洗澡環境會消耗人體部分能量,加速新陳代謝,導致人在洗澡時可能出現飢餓感,若未進餐就洗澡,容易感到頭暈、噁心,最好保持5至6分飽的狀態,但也不易吃得太飽。

4. 調整適宜水溫

洗澡水溫最好不超過體溫40℃,先打開花灑預熱浴室,等浴室變暖後再開始沐浴。若天氣特別冷,或體質較差,可以先開啓電暖器或浴霸預熱。

5. 控制洗澡時間

洗澡時間應控制在10至15分鐘,避免長時間在封閉且不透氣的環境中洗澡,以防身體缺氧和血液循環不良,同時確保浴室內有良好的通風設備,促進空氣流通。

6. 洗澡後適當保暖

洗澡後要立即擦乾身體,穿上保暖的睡衣,避免身體因冷空氣刺激而導致冠狀動脈突然收縮,並等身體逐漸適應外部溫度後再離開浴室。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