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又到每年三月“兩會”時,港區人大政協都在提多項政策建議,不少提案都以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題出謀獻策。

一直以來,有人不贊同“融入”的提法,認為這是被內地同化、一體化。

我認為,要放開格局看“融入”,提法具有多層次的含義,即參與、合作、共贏是其中之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取你之長補我之短,攜手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都是“融入”的實質內涵。

當然,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不只是提升對國家的認識、加強與內地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大局”二字。我們要如何正確把握好國家發展大局,在參與融入中,發揮香港的獨特角色與優勢,這才是我們要“融入”的重要價值。

國家的發展一是踏上“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二是面對國內國際“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有時候跟朋友聊起香港的角色,有些意見會認為香港這麼小的地方,在國際形勢中很被動,而且GDP對國家的貢獻也大不如前。

僅舉與深圳比較為例,在2018年深圳GDP已超越香港,當年香港GDP為深圳的99%,差距不大。

此後兩地經濟發展速度逐漸被拉開,出現此消彼長,2024年香港GDP僅為深圳的81%。

同在一河之隔的河套地區,香港方面僅有三幢大樓孤獨地矗在那裡,預計要到年底才能啟用。

深圳連接河套的地方,早已高樓林立,許多耳熟能詳、跑在國際國內前列的創科研發機構、人工智慧公司紮堆在那裡,熱鬧非凡。

如此,我們如再漠視融入合作,深港兩地經濟增長速度的差距,必將進一步擴大是無可避免。

對於現狀,香港是自甘落後,還是急起直追,現在是到了對政府決策者、建制持份者的考問。

雖然香港只有約1100平方公里的小地方,但我們有“一國兩制”這個偉大的制度。

習近平主席去年年底在澳門的重要講話中,再次提到要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

如果按五十年不變,“一國兩制”實踐已經過半,現已進入全面推動”兩制合力”的時期,在合力協作的過程中,香港更要發揮自身國際化的優勢, 助力國家在新一輪的對外開放中再創新的輝煌。

中央一再講,我們面對的國際形勢正處於大變局中,這是洞察國際風雲的準確判斷。

看看前幾天美國總統與烏克蘭總統在白宮“吵架”的鬧劇,表面上是兩個或幾個領導人爭吵“俄烏戰爭”是否要儘快結束,其實背後是牽涉到美國與歐盟、美國與俄羅斯、美國與北約的相互關係以及未來的走向,西方的傳統力量正在以極端的方式在分裂,這種局面必將導致世界出現新一輪的動盪。

美國正是導致世界不安寧的始作俑者,未來會使用各種遏止手段,包括關稅、技術限制、制裁內地和香港,雙方矛盾甚至衝突預計會越來越突顯。如何面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的全方位遏制?

我認為,國家的戰略並不是要與西方社會切割,而是致力維護全球化下的全球體系,積極推動及參與全球治理。

香港作為東、西方制度與文化的交匯點,受到的影響當然最大,但未來能發揮的空間也更大。

尤其是國際社會交往的層面,在經貿、人才、文化等多個領域,助力國家突破,在中美競爭的局勢下踏出一條路。

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中,中央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動高品質發展。

我們要善用“兩制”之利,尤其是國家領導人一直特別強調的兩點,一是資本主義制度,二是普通法體系,維持香港特區的制度優勢,助力國家對外開放。

具體的領域,大家都經常提到,金融、法律、各類專業服務,以及衍生的多種生產性服務業。說到底,我們角色定位是很多元的,但背後最重要的是香港在制度開放下所發揮的民心相通功能。

我們的包容開放特點,讓我們可以在世界各地交朋友、做生意。

因為有這些條件,我們才能發揮我們的國際優勢,讓世界各地的朋友在香港做生意,辦活動,也讓內地企業可以透過香港走出去到世界各地拓展業務。

在這種交往的基礎上,我們才可以更有把握地說好中國故事。

去年我們學習三中全會《決定》時,留意到有兩個新提法,一是支持香港“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二是健全香港“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機制”。這兩點正是發揮香港在國際社會上“引進來”、“走出去”的功能優勢。

不管是超級“連絡人”、還是“增值人”,我們都要啟動香港的國際功能,讓社會各界都能發揮自身優勢的能耐、各顯神通,這才是香港的生命力,這樣才能為國家的發展大局創造價值。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