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賽馬會3月17日舉行香港賽馬會獎學金頒授典禮暨高桌晚宴,向116名來自不同大專院校的學生頒授獎學金,以表揚他們學業成績優秀和熱心服務社會,同時亦向10名傑出創科人才頒授首屆賽馬會新晉創科學者獎學金。此外,馬會亦恭賀40名馬會獎學金得主學滿畢業,開展人生新一篇。
馬會主席利子厚(前排中)、主題演講嘉賓清華大學智能科學講席教授及智能產業研究院(AIR)院長張亞勤教授(前排左八)、馬會董事、管理委員會成員、各大專院校代表、賽馬會學人及賽馬會新晉創科學者合照。
馬會主席利子厚聯同主題演講嘉賓清華大學智能科學講席教授及智能產業研究院(AIR)院長張亞勤教授、馬會副主席廖長江、董事楊紹信博士、黃嘉純、陳衍里醫生、胡家驃、龔楊恩慈及羅啟華、行政總裁應家柏,以及各大專院校代表出席晚宴見證並分享得獎者的喜悅。
點擊看圖輯
馬會主席利子厚(前排中)、主題演講嘉賓清華大學智能科學講席教授及智能產業研究院(AIR)院長張亞勤教授(前排左八)、馬會董事、管理委員會成員、各大專院校代表、賽馬會學人及賽馬會新晉創科學者合照。
香港賽馬會主席利子厚(右六)、副主席廖長江(右五)、董事楊紹信博士(左五)、黃嘉純(右四)、陳衍里醫生(左四)、胡家驃(右三)、龔楊恩慈(左三)及羅啟華(右二)、行政總裁應家柏(左六)、賽馬事務執行總監夏定安(左二)、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梁卓偉博士(右一)及法律及合規事務執行總監詹秉禮(左一)出席晚宴見證並分享獲獎者的喜悅。
馬會主席利子厚在香港賽馬會獎學金頒授典禮暨高桌晚宴上致辭。
主題演講嘉賓張亞勤教授在香港賽馬會獎學金頒授典禮暨高桌晚宴上祝賀各獎學金得主。
香港賽馬會主席利子厚(前排中)與賽馬會新晉創科學者獎學金得主合照。
香港賽馬會主席利子厚(前排中)與香港賽馬會主席卓越獎學金得主合照。
香港賽馬會副主席廖長江(前排中)與香港賽馬會駿步人生獎學金得主合照。
香港賽馬會行政總裁應家柏(前排左五)與應屆畢業的賽馬會學人合照。
香港賽馬會主席利子厚(中)與賽馬會學人蔡卓欣(右二)、李灝(左二)及龎灝鏘(左一), 以及賽馬會新晉創科學者胡德林博士(右一)合照。
香港賽馬會行政總裁應家柏(前排右二)與賽馬會學人蔡卓欣(前排右一)、李灝(前排中)及龎灝鏘(前排左二)、賽馬會新晉創科學者胡德林博士(前排左一)及賽馬會獎學金同學會代表合照。
香港賽馬會主席利子厚(右六)、副主席廖長江(右五)、董事楊紹信博士(左五)、黃嘉純(右四)、陳衍里醫生(左四)、胡家驃(右三)、龔楊恩慈(左三)及羅啟華(右二)、行政總裁應家柏(左六)、賽馬事務執行總監夏定安(左二)、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梁卓偉博士(右一)及法律及合規事務執行總監詹秉禮(左一)出席晚宴見證並分享獲獎者的喜悅。
馬會主席利子厚致辭時表示,香港賽馬會獎學金的規模於過去 20多年來不斷擴大,不僅支持本地本科生,更擴展至涵蓋職業教育的學生、吸引來自內地和世界各地的優秀年輕人才在港修讀本科課程,並特別表彰面對生活逆境或挑戰時仍然自強不息的優秀學生。此外,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去年推出了賽馬會新晉創科學者獎學金,培育有志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產業應用的新晉創科人才。利子厚指科技日新月異,特別是人工智能,他寄語賽馬會學人和新晉創科學者要做好準備,善用科技的力量,造福社會大眾,為下一代帶來正面的影響。
馬會主席利子厚在香港賽馬會獎學金頒授典禮暨高桌晚宴上致辭。
主題演講嘉賓張亞勤教授祝賀各獎學金得主,並表示人工智能(AI)是現今社會變革轉型的最強動力。他指出,在 AI 時代,社會需要一批擁有新技能和新視野的領袖。張教授衷心讚賞馬會堅定不移支持學生以及相關的研究項目。他鼓勵學生抓住機遇,發光發亮,迎接歷史使命,充分發揮才華、創意和創新,同時亦要具備同理心、勇氣和人文精神。
主題演講嘉賓張亞勤教授在香港賽馬會獎學金頒授典禮暨高桌晚宴上祝賀各獎學金得主。
馬會一直支持本地教育和人才發展,並於 1998年成立香港賽馬會獎學金,致力培育關愛社會的領袖,多年來不斷擴展提供多元人才發展出路,至今已頒授獎學金予超過1100 位優秀學生,總捐助款額超過8億9100萬港元。
香港賽馬會主席利子厚(前排中)與賽馬會新晉創科學者獎學金得主合照。
香港賽馬會主席利子厚(前排中)與香港賽馬會主席卓越獎學金得主合照。
李灝是其中一位香港賽馬會駿步人生獎學金得主,現時於香港大學修讀工學學士課程。他自小患有脊髓肌肉萎縮症,需依賴輪椅代步,但他並沒有局限自己,反而努力運用所學研發能改善行動不便人士生活的產品。李灝指馬會獎學金讓他獲益良多,期望未來透過科技,打造一個更包容的世界。
香港賽馬會副主席廖長江(前排中)與香港賽馬會駿步人生獎學金得主合照。
此外,為應對 21 世紀的挑戰,促進香港科技產業發展,實現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願景,馬會透過其慈善信託基金於 2024年設立賽馬會新晉創科學者獎學金,旨在培育有志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產業應用的新晉創科人才,向他們提供全面的支援及獨特機會以發展創科事業,擴展專業網絡,並發揮社會影響力。
香港賽馬會行政總裁應家柏(前排左五)與應屆畢業的賽馬會學人合照。
胡德林博士是本屆賽馬會新晉創科學者獎學金得主之一。他的研究聚焦於 AI輔助的微型磁性機器人優化設計、感知與控制,旨在利用 AI工具提升微創手術的精準度和自動化水平。他表示,馬會獎學金為他的研究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這是吸引他來港從事科研的關鍵因素之一。
香港賽馬會主席利子厚(中)與賽馬會學人蔡卓欣(右二)、李灝(左二)及龎灝鏘(左一), 以及賽馬會新晉創科學者胡德林博士(右一)合照。
香港賽馬會行政總裁應家柏(前排右二)與賽馬會學人蔡卓欣(前排右一)、李灝(前排中)及龎灝鏘(前排左二)、賽馬會新晉創科學者胡德林博士(前排左一)及賽馬會獎學金同學會代表合照。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宣布,撥捐逾四億港元推行「賽馬會樂動人生計劃」,為低收入地區小學生提供免費音樂及體育教育,促進全人發展。項目星期四(4月17日)假香港文化中心舉行啟動儀式,並聯同馬會140周年紀念音樂會,展現學童才華與本地藝術文化活力。
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後排中)、馬會主席利子厚(後排左七)、一眾嘉賓,與「共創明Teen」計劃的導師和學員合照。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馬會主席利子厚,以及「賽馬會樂動人生計劃」諮詢委員會召集人翟紹唐擔任計劃啟動儀式主禮嘉賓。
馬會主席利子厚在「賽馬會樂動人生計劃」啟動儀式上致辭。
馬會主席利子厚致辭時表示,體育及文化是馬會慈善重點範疇之一,「賽馬會樂動人生計劃」為低收入地區的小學學童提供各類型音樂及體育教育和表演機會,提升他們的自信和自我價值,促進他們的全人發展。他續指,是次音樂會作為馬會 140 週年慶祝活動之一,不僅彰顯本地年輕音樂菁英的卓越才華,同時展現香港豐富多彩、活力多元的藝術文化面貌,響應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願景。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後排中)、馬會主席利子厚(後排左),以及「賽馬會樂動人生計劃」諮詢委員會召集人翟紹唐(後排右)在十位「賽馬會樂動人生計劃」的學童陪同下,為計劃啟動儀式擔任主禮嘉賓。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致辭時祝賀馬會成立 140 週年,並感謝馬會透過其慈善信託基金多年來捐助不同項目,在改善市民生活、支持社區和文化發展方面不遺餘力。他表示,「賽馬會樂動人生計劃」有助構建共融、具創造力和活力的香港,透過為基層學生提供免費、優質和度身制定的音樂和體育活動,讓他們得到多元化的學習體驗,促進正向全人發展。
香港賽馬會 140 週年樂動人生音樂會由約百名參與「賽馬會樂動人生計劃」的小學生演奏樂器、表演武術及跆拳道作開幕表演。
是次音樂會由約百名參與「賽馬會樂動人生計劃」的小學生演奏樂器、表演武術及跆拳道作開幕表演。多名受惠於馬會捐助項目的音樂家,包括曾獲發「香港賽馬會獎學金」的優秀音樂家、「香港賽馬會音樂及舞蹈信託基金」得獎者,以及曾參與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聯合主辦的「無限亮」演出之視障藝術家等,藉此音樂會與香港管弦樂團同台演出。其他演出者包括「共創明Teen」計劃的學員、香港演藝學院使用香港賽馬會弦樂器系列演奏的學生、賽馬會齊奏音樂夢計劃的學生、誼樂社、香港弦樂團、音樂兒童基金會等,攜手共襄這場音樂盛典。
音樂會邀請了逾 900 名參與「賽馬會樂動人生計劃」的學童及其家長和教師、超過 240 名「共創明Teen」計劃的學員和友師入場觀看音樂會,為更多基層學生提供接觸和體驗音樂的寶貴機會。
香港演藝學院的學生於音樂會上以香港賽馬會弦樂器系列演奏。
為期六年的「賽馬會樂動人生計劃」是一項音樂及體育校本項目。計劃參照著名的「El Sistema」音樂教育系統,在低收入地區的小學提供音樂和體育活動,旨在培養孩童從小對藝術和體育的興趣,讓他們不論背景或身份,均享有平等的成長和學習的機會,促進學童的全人發展。
計劃提供三層校本高質的音樂和體育活動,課程設計因材施教。第一階段為學生提供基礎入門體驗活動,如工作坊、小型演奏會、趣味運動課堂等;第二階段則提供持續訓練,學生可選取至少一項體育或音樂專項深造,並參與樂團或體育校隊,計劃亦為參與學校提供訓練所需樂器或運動器材;第三階段將為具有潛質及卓越的音樂或運動學員提供進階訓練,包括向他們提供獎學金或資助報讀相關專業課程,以及海外交流的機會等。此外,計劃為音樂導師及體育教練提供專業培訓,亦透過舉辦不同類型活動,例如音樂表演、社區演出及體育比賽,讓學員學以致用,提升家長和社區的支持及參與度。
計劃在2024 年以先導形式推行,目前已有五間小學參與,目標將於2026/27 學年擴展至15 間小學,涵蓋觀塘、深水埗、葵青、北區等低收入地區,預計可惠及超過十萬名學童、其家庭成員和教師,以及公眾人士,當中超過 8,000 名學生透過計劃接受持續或進階培訓。
「賽馬會樂動人生計劃」由香港浸會大學、港協暨奧委會「奧夢成真」、香港教育大學和香港管弦樂團聯合主辦。有關更多計劃的詳情,請瀏覽網頁:http://www.jcprojectmuse.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