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政府5年前雄心勃勃,推出總額230億美元的「生產掛鉤激勵計畫(PLI)」,希望吸引企業將產線從中國轉移到印度,藉此提升本地製造能力、帶動出口與就業,被視為振興印度製造業的關鍵政策。

2020年,印度總理莫迪政府推「PLI」大計,鼓勵14個領域的製造業企業在印度國內擴大生產。
2020年,印度總理莫迪政府推「PLI」大計,鼓勵14個領域的製造業企業在印度國內擴大生產,並根據生產情況由政府提供現金獎勵,預期到2025年將印度製造業佔國民經濟的比例提升至25%,約750家公司申請加入該計劃,但許多參與計劃的公司並未啟動生產,而有的公司雖然達到生產目標,卻發現印度政府在發放補貼方面進展太慢。

印度政府5年前雄心勃勃,推出總額230億美元的「生產掛鉤激勵計畫(PLI)」

印度政府5年前雄心勃勃,推出總額230億美元的「生產掛鉤激勵計畫(PLI)」
據路透社引述一份印度商務部文件報道稱,截至2024年10月,參與該計畫的企業共實現產值1519.3億美元,僅為設定目標的37%;與此同時,印度政府給付的激勵資金僅為17.3億美元,尚不到承諾款項的8%,成效亦可想而知,如今印度製造業佔國民經濟的比例不升反降,已從當年的15.4% 降至如今的14.3%。
印度智庫印度社會發展委員會的貿易專家比斯瓦吉特·達爾直言,這或許是印度「重振製造業的最後機會」,坦言「如果這麼大規模的計劃都失敗了,印度還指望什麼能成功呢?」達爾此前就呼籲莫迪政府為吸引外國投資採取更多行動,但他現在擔心印度可能已經錯失時機。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印度官員表示,過度的繁文縟節和官僚主義的謹慎態度持續阻礙該計劃有效發揮作用。

印度總理莫迪。
據報道,印度政府官員透露,這項計畫的結束不意味著印度政府失去了振興製造業的雄心,下一步印度可能推出激勵製造業發展的改版方案,例如為投資建廠的企業報銷部分費用,這樣企業能更快地收回部分成本,而不必等到投產之後。
雖然整體計畫成效不佳,印度在手機製造與製藥領域仍取得明顯進展。2023-24財年,手機產值達490億美元,較三年前成長超過六成,藥品出口也幾乎翻倍至278.5億美元。Apple已將部分高階iPhone機型轉往印度生產,顯示印度在特定產業具備吸引力。

印度仍難以撼動中國在全球製造體系中的主導地位。

印度仍難以撼動中國在全球製造體系中的主導地位。

印度仍難以撼動中國在全球製造體系中的主導地位。
路透社報導指出,近年來印度已在藥品和手機生產產業成為全球領導者。在2024年4月至10月期間發放的近6.2億美元激勵資金中,約94%流向了這兩個產業。不過,鋼鐵、紡織和太陽能板製造等其他產業卻未能複製這種成功。以太陽能為例,12家獲補貼企業中有8家無法達成預期目標,包括Adani與JSW等大企業。政府內部文件指出,Adani尚未完成必要設備採購,JSW則進度停滯。鋼鐵、紡織、電子元件等其他領域也普遍未能展現應有成果,顯示政策在多數產業的推動力有限。
德里智庫學者 Biswajit Dhar 表示,PLI 計畫推出的時機正好搭上全球供應鏈重組的節點。當時中國因疫情封控導致生產不穩,許多跨國企業推行「中國加一」策略,積極尋找替代據點。印度原有條件乘勢吸納這波轉單潮,鞏固製造實力,但在執行層面未能掌握機會,最終仍難以撼動中國在全球製造體系中的主導地位。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