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生指數上周三(19日)衝高至24,874.39點的高位後,本周呈逐步回落至二萬三千點水平徘徊的調整格局,與正值期指結算前夕,加上季結因素迫近,市場不安感加劇及部份市場人士靜候關稅相關消息有機會發酵等因素,都會令本周整體觀望氣氛較為濃厚。市場除了觀望整體市況趨勢能否延續外,港股估值重估的因素能否由一眾科技巨頭進一步蔓延到其他板塊如醫藥股、內需消費股、中特股,就成為港股後市能否延續第一季強勢的關鍵。

今年2025年作為「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尤其是對於所謂「十五五」規劃,即自2026年起將踏入的第十五個五年規劃,有所計劃的中特股,此類早著先機的中特股值得留意。

無獨有偶,有着「全球最大垃圾發電投資運營商」屬性的光大環境(00257)25日出爐的全年業績公告中揭示着,其制定「十五五」預規劃,明確「兩化一型」(科技化、國際化、生態型) 發展方向,開啟「二次創業」新征程。

事實上,光大環境作為中國首個一站式、全方位的環境綜合治理服務商,聚焦固廢、泛水、清潔能源三大領域,截至去年12月底,集團業務分佈26個省(市)、自治區和特別行政區,足跡遍及229個市縣區;海外業務已佈局德國、波蘭、越南及毛里求斯;共投資落實環保項目604個,總投資約1,624.25億元(人民幣‧下同);另承接環境修復、垃圾分類、設計諮詢、設備供貨、技術服務等各類輕資產服務。集團旗下環保能源及綠色環保板塊合共落實垃圾發電項目193個,設計日處理生活垃圾15.99萬噸(含委託運營規模)。

有趣的是,光大環境圍繞「二次創業」探索「第二曲線」的發展目標與需求,從科技創新引領角度,打造其政策與行業信息收集共享平台,重點圍繞固廢資源化、綠色燃料、生物基材料、光伏儲能等領域,系統開展政策研究、行業調研和模式探索;有望能助力集團三大領域發展;而成功打造上述信息平台則有利其提升其信息資源共享之餘,亦可降低信息收集成本,為其業務線未來的增長動力奠定良好基礎。

去年集團合共投資落實新項目12個,斥資約17.64億元人民幣;新簽署各類輕資產業務合同,合同總額約18.35億元人民幣。於市場拓展方面,去年於廣州投資建設集團首個儲能項目;在安徽蕭縣拓展集團首個生物質氣化項目;以及在江蘇常州落實集團首個廢舊電池回收資源化利用項目等。至於國際化層面,集團先後於埃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印度等地簽署或中標輕資產業務,進一步推動自主研發的環保裝備、工藝包出海,深度服務「一帶一路」綠色發展。

其實市場已不乏機構留意到,光大環境的盈利質量持續改善,佔集團整體收益64%的運營服務收益增長1%至約194.3億元;除此之外,其令市場意外的派息增長表現,亦是吸睛之處,公司擬派末期股息每股9港仙,同比增長12.5%;全年股息每股23港仙,較2023年度多派1港仙,派息比率較2023年增加11.3個百分點,至高達41.8%。公司去年自由現金流轉正達40.4億元(人民幣‧下同)。難怪會令機構預期其預測市盈率以至收益率具備吸引力。

值得留意的是,光大環境考慮提名委員會的推薦建議後,自26日起委任現任香港大學校長張翔教授以個人身分出任其獨立非執行董事,以及提名委員會及薪酬委員會各自成員。可見公司未來無論在加強技術創新、提升公司治理以至透明度等方面,都可望有更緊貼國際的水平。

此外,集團財務狀況更見健康,截至去年12月底手持現金近80.42億港元,借貸成本亦見優化,財務費用減少等,都可見公司著力之處。儘管公司積極「降本」,公司依然樂於以派息與股東分享碩果,有着股民們喜愛的公用股風範,亦是環保港股中罕見的高息股,以昨日收市價計,該股現價市盈率稍低於行業均值之餘,股息率高達6.53厘,處於高於行業平均收益率水平。所以假若相信港股價值修復的趨勢會由一眾科技龍頭蔓延至其他概念如中特股的話,此類漸入佳境派息合理的標的值得中長線留意。

筆者確認本人及其有聯繫者均沒有持有上述股份。

以上內容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




古場樂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