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島國湯加群島發生7級地震。湯加當局向所有沿海地區發出海嘯警告,要求沿海民眾轉移。
湯加國旗
當局指示有關地區民眾立即轉移至地勢較高的地方或內陸地區,避開海灘及沿海低窪地區,同時按當局的疏散路線及緊急指示轉移,警告民眾在官方解除警報前,切勿返回沿海地區。
地震在香港時間晚上8時18分發生,中國地震台網測定,強度達到7.3級,震源深度10公里。目前未有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報告。
湯加(紅點)發生7.3終地震。
美國國家海嘯預警中心表示,已觀測到海嘯波,波浪可能高出潮位0.3至1米,影響湯加部分海岸。
日本關東地區向來被視為地震高風險區域,最新研究發現,東京灣北部地底隱藏的多座「海底山」(Seamount),很可能是導致該地區地震活動頻繁的主要原因。
板塊交錯形成複雜地質結構
根據《日本放送協會》報導,關東地區地底下的菲律賓海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相互交疊,形成極其複雜的地質結構,因此長期被專家稱為「地震巢」地帶。
震源集中分布兩大板塊交界處
東京科學大學地震學教授中島淳一分析,2000年後東京灣北部約8000起地震數據,發現震源集中分布在直徑約20公里的圓形帶狀區域,深度介乎60至70公里之間,正好位於兩大板塊交界處。
海底山加劇板塊壓力
研究進一步顯示,這些震源的傾斜角度比太平洋板塊下沉的角度更為陡峭,顯示板塊上方可能存在凸起地形。關東外海分布的大量海底山,隨著板塊運動不斷下沉,堆積的壓力導致局部能量累積並釋放,從而引發連串地震。
中島教授指出,關東地區早在明治時代就曾發生芮氏規模7的強震,呼籲必須持續監測這些高風險區域,以提升未來地震預測的準確性。
東京灣。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