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出售其全球港口業務核心資産給貝萊德牽頭的財團這一事件,在社會上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從純商業角度看,長江和記集團可能認爲這是優化資産配置、降低負債率幷提高現金流的有效手段。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和運營成本上升的大背景下,這樣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然而,考慮到出售涉及的戰略性港口資源,尤其是巴拿馬運河兩端的關鍵港口,這些港口對於中國的國際貿易及能源供應鏈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有人擔心此次出售可能會影响中國長遠利益。近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表示將依法對此次交易進行反壟斷審查,旨在保護市場公平競爭和社會公共利益。
事實上,國際交易中涉及國家安全與戰略考量也有許多被阻止的跨國併購案例:
1. 美國阻止迪拜港口世界公司收購美國港口(2006年)
阿聯酋的迪拜港口世界公司曾試圖通過收購英國P&O公司來間接控制多個美國港口。然而,出於對外國實體掌控關鍵基礎設施的擔憂,以及9/11事件後對于中東地區背景公司的安全顧慮,最終促使美國政府介入。面對國會的强大政治壓力,迪拜港口世界公司將美國運營部分出售給了一家美國公司以化解危機。
2. 博通收購高通的失敗(美國,2018年)
新加坡總部的博通嘗試以1170億美元發起對美國高通公司的敵意收購。考慮到此交易可能會削弱高通在5G技術上的競爭力,從而給予中國華爲機會,加之對博通可能削减高通研發投入的擔憂,特朗普總統基于國家安全理由發布了阻止該交易的行政命令。
3. 英偉達收購ARM的失敗(英國,2022年)
英偉達計劃從日本軟銀手中以400億美元的價格購買英國芯片設計巨頭ARM。由于擔心英偉達的控制可能影響ARM向全球科技企業提供公平訪問其設計的能力,加上來自英國、美國、歐盟及中國的監管機構反對,這筆交易最終未能實現。ARM隨後宣布了上市計劃。
4. 德國阻止庫卡售予美國投資者(2023年)
作爲全球領先的機器人製造商,德國庫卡面臨被一家美國私募股權公司收購的風險。德國政府爲確保本國在自動化領域的技術領先地位,决定阻止此次銷售幷尋找歐洲買家。
基於這些案例,我們可以總結幾點關鍵趨勢:
1. 戰略資産的重要性:無論是港口、機器人技術還是半導體産業,都被視爲國家的戰略資源。
2. 對外資所有權的關注:一旦涉及關鍵技術或基礎設施的控制權轉移,各國政府都會格外謹慎。
3. 監管力度加大:越來越多地利用CFIUS(美國)、歐盟法規以及其他國家法律來防止任何可能威脅國家安全或市場競爭地位的交易。
這些案例不僅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商業活動面臨的複雜環境,也凸顯了各國保護自身核心利益的决心。隨著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未來類似情况或將更加頻繁出現。作爲商人是否應該具備家國情懷,這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從商業倫理和社會責任的角度來看,家國情懷不僅是一種道德要求,也是長遠發展的智慧體現。在全球化背景下,當然需要開拓國際市場,但在對外合作中也要保持獨立自主的原則,避免損害國家主權和尊嚴,同時利用國際資源反哺國內發展, 特別是在涉及關鍵技術領域的企業,保護國家核心利益不受損害。
楊德斌,港區人大代表
楊德斌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