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碑上鎸刻逝者故事 河南90後女3年設計近200座個性化墓碑延續家屬思念

美善人生

美善人生

美善人生

碑上鎸刻逝者故事 河南90後女3年設計近200座個性化墓碑延續家屬思念

2025年04月09日 10:00 最後更新:04月11日 17:15

河南90後女子3年來設計近200座個性化墓碑,在墓碑上鎸刻逝者人生故事延續家屬的思念。

墓碑設計師3年設計近200座個性化墓碑

清明節(4月4日)是中華文化傳統節日,多數人通常選擇在每年4月4日或5日走進陵園悼念逝去的親人。近年來,陵園墓碑的設計愈發個性化和藝術性。河南福壽園一名「90後」墓碑設計師張靜過去3年來,為各種不同背景的逝者設計了近200座個性化墓碑,當中包括因公殉職的年輕警察、因病去世的孩童以及未能盡情玩電腦遊戲的學生等。她用充滿故事的藝術化設計,盡可能地為每一個離開的人創造更美好的「最終歸宿」。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因機緣巧合加入河南福壽園成為墓碑設計師

張靜1994年出生於河南鄭州,碩士畢業於風景園林專業。畢業後,她曾在地產行業擔任景觀設計師。3年前,她在機緣巧合下進入了河南福壽園,自此成為一名墓碑設計師,「進入這裡工作可能因為這個陵園剛好在我家附近吧,這個工作其實比較小眾。我們讀碩士時,就有同學選擇陵園設計方向寫論文,但畢業後大多數同學選擇的工作是地產景觀設計、園林設計或者進設計院」。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將零碎表達轉化為具體的設計元素

張靜認為,相比地產景觀設計,墓碑設計師的工作更加細致,需要直接與客戶溝通需求,並將這些需求具體化,用細節的設計表現出來,「溝通時,客戶通常還沉浸在悲傷情緒中,需要安撫他們,還要從可能比較零碎的表達中獲取他們的需求。看著他們在我面前釋放悲傷情緒,我也會感覺到被信任和認可」。她介紹,除了提供個性化墓碑設計之外,他們也有成品墓碑可供選擇,兩者價格差異不大,主要看客戶需求。

以逝者人生故事為設計核心

在設計個性化墓碑時,張靜通常會抓住逝者的職業、興趣或人生故事作為設計的核心,而他們的成品墓碑就根據不同職業如教師、公務員或醫生等進行設計,醫生的墓碑可能會有「十」字標誌。另外,不少長者生前有養花草、寫書法以及刻章等雅趣,他們就會將長者生前寫的書法作品拓印到墓碑上,或是將養的花草雕刻在墓碑上。另外,有人喜歡汽車、手錶等,他們也會在墓碑設計上融入這些元素,有人喜歡運動,就可以通過墓碑的色彩來表達活力。在她看來,一座小小的墓碑不僅濃縮了逝者的一生,也延續了家屬的思念。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生死之間搭建橋樑 協助家屬寄託思念

從業3年來,張靜設計了約200座個性化墓碑,而每座墓碑背後都承載著一段難忘的故事。至今,她幾乎能說出每座墓碑背後的故事,「有的逝者比較年輕,突然離世,家屬的思念會更重,也更願意選擇個性化墓碑來寄託思念,甚至彌補遺憾。」張靜形容,她從生者的敘述中能感受到逝者的一生,並認為自己像是在生與死之間搭建了一座橋樑,與兩個世界的人「溝通」。每次與家屬溝通完,她就需要通過設計去傳達家屬對逝者的思念,同時也要在心中與逝者進行「對話」,確保這樣的設計能夠真實地體現他的一生。

墓碑設計師面臨的最大挑戰

張靜坦言,從事墓碑設計師這份工作以來,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與客戶溝通,除了設計可能達不到客戶想要的效果,有時還需要耐心安撫客戶的情緒,「面對失去孩子的母親,不小心一句話可能會引發她情緒爆發。比如問到孩子的一些問題,她回答不上來,她會很自責,無法面對的時候可能會把這種情緒轉移到你身上。」面對這種情況,張靜也會覺得委屈想哭,但她仍會選擇先安撫對方的情緒,待對方情緒穩定後再繼續溝通。所幸,這樣的客戶,她在工作中遇到的也是少數。

女子熱愛墓碑設計師工作

儘管如此,張靜依然熱愛自己的工作並表示想要一直做下去,「家裡人也很支持我,他們覺得這是積善積德的工作。我的朋友們也覺得這樣的工作很酷,有的朋友還會來我的工作場所參觀,並且很驚訝,沒想到現在的陵園這麼像公園,氛圍也不再陰森、沈重」。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用墓碑藝術化改變對死亡的刻板印象

張靜和團隊常說,他們的目標是「讓墓碑藝術化,讓死亡不再是避而不可談的事情。」關於未來,他們期望「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用手中之尺,心中之尺,將逝者的願望、家人的思念,妥善地、藝術地、安全地留在一塊小小的石碑里」。

黑龍江16名義工7年來接力照顧8旬孤殘獨居老婦,成為老婦「沒有血緣關係的親人」,讓她感受「家」的溫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孤殘獨居老婦獲16名義工接力照顧7年

綜合內媒報導,黑龍江撫遠一名85歲獨居老婦「初明香」雙眼幾近失明,被列為「三級殘疾」,日常依靠政府津貼維生。7年來,她在16名義工的接力照顧下,在獨居了40多年後感受到久違的「家庭溫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義工成老婦「沒有血緣的親人」

2018年冬天,初明香因無力繳交取暖費病倒入院,結識了「東極雷鋒義工隊」的馬清英。當時,馬清英見初明香孤苦無依,幫忙墊付了逾千元人民幣的取暖費,之後又聯同15名熱心市民組成「初明香義工服務小組」進行幫扶,自此成為初明香「沒有血緣關係的親人」。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義工7年無間斷照料老婦

7年間,成員輪流上門為初明香送飯送藥、量血壓、打掃家居以及添置熱水器及洗衣機等,每逢節日也會陪在初明香身邊,其中3名成員還成為了她的委託監護人。更感人的是,他們主動將政府發放的護理補貼換成初明香的長壽衣。這份超越血緣的親情,讓初明香感動表示,「通過大家的幫助,我才有了今天,我感覺我好幸福,我比有兒女的還幸福,我這不是親生的勝於親生的」。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帶動更多單位及善心人士加入幫扶行列

在義工們的感染下,更多單位和社會愛心力量也加入幫扶,讓無兒無女的初明香盡享天倫之樂。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