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樂團將於今年6月13至18日分別到北京及天津舉行3場「閻惠昌與香港中樂團2025」巡演,是中樂團睽違14年將次登上國家殿堂級音樂廳。更特別的是,今次巡演演奏出的將是「環保之聲」,因為樂團會使用自家研發、取得專利的環保胡琴。
香港中樂團13日將於北京藝術中心演出《笙與管風琴的對話》,而15日則在北京國家大劇院音樂廳演出《周.秦. 漢.唐》;18日則與天津音樂學院交流,於天津音樂廳演出《名家名曲會天津》。
左起為香港中樂團藝術總監兼終身指揮閻惠昌、理事會主席賴顯榮、署理二胡首席徐慧、及行政總監錢敏華。
今次巡演亦邀得多位著名音樂家參與,包括著名風琴家沈媛、國際聲樂界譽為「中西合璧的夜鶯」的女高音吳碧霞、香港著名大提琴家李垂誼、獲格林美獎提名的笙演奏家吳彤、著名二胡演奏家、天津音樂學院民樂系主任陳軍及著名男高音、天津音樂學院院長王宏偉。
香港中樂團藝術總監兼終身指揮閻惠昌在傳媒午宴特別提到,今次在北京國家大劇院的演出,是「中西文化的一個對話」,以《周.秦.漢.唐》這四個朝代是中華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朝代作為主題,以《周溯》、幻想曲《秦.兵馬俑》、《胡笳十八拍》、《度》四首作品組成音樂會。
而參與巡演的胡琴家,將用上由香港中樂團自家研發的「環保胡琴」,這個以可再生的PET聚脂纖維膜取代傳統蠎蛇皮的二胡,於去年2月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實用新型專利權。樂團研發及使用「環保胡琴」至今20年,演出場數超逾1700場,創造可持續發展的世界紀錄。
香港中樂團署理二胡首席徐慧即場用環保二胡演奏《賽馬》。
香港中樂團署理二胡首席徐慧在傳媒午宴上即場用環保二胡演奏《賽馬》,並介紹樂團歷時20年研發的環保胡琴。
徐慧話,傳統二胡使用蠎蛇皮,在許多國家已不准入口,再加上使用蠎蛇皮令不同二胡的音色有差異,更會受到濕度和溫度而影響音色,「尤其當溫差大,傳統蠎蛇皮拉出的二胡音色會好尖,像感冒一樣的聲音,對演出造成影響」,但環保胡琴就能令音色更統一。本身來自二胡發源地無錫的徐慧,今年10月還會有專場音樂會,同樣是用環保胡琴演奏。
香港中樂團行政總監錢敏華透露,現時除香港中樂團使用環保胡琴外,還有台灣「國樂團」、比利時、新加坡等都有樂手演奏使用,可謂發揚光大。
Sebastian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今年是香港水警退休人員會(下稱「水退會」)創會25周年,為慶祝這個銀禧紀念,水退會特意安排渡輪航經新舊水警總部,在正午一時駛至香港子午線,懷緬水警近150年前的每日報時任務。
最新一期《警聲》就訪問了參與紀念活動的兩名水警人員。其中,水退會主席、退休總警司徐偉雄說,一般警員在接受學院培育後,已完成陸上警務工作的基礎訓練,但水警新成員猶如「白紙一張」,除要進修書本上的專業海事知識,更要靠隊中長官和前輩將實務技藝代代相傳,「傳承精神」貫穿了水警各階級。
徐偉雄 (左) 及吳穎倫 (右) 均認同水警的「同舟之情」,正正反映了警隊的團隊精神。
他說:「即使是新加入的督察,作為未來的『一船之長』,要由淺入深了解水警輪運作,小至打繩結等航海基本功、船上保養清潔,大至操控水警輪,全都靠船上前輩指點,邊做邊學,所以每名水警不論階級,都是『紅褲子出身』。」
俗語有云「行船跑馬三分險」。警輪飄泊海上,會遇上颱風,講求船上每一名成員的分工合作,用俗稱「繫泡」的程序去穩定船身。
在執行反海上走私或堵截偷渡者任務時,如何在水警輪行駛期間派員落快艇追捕,更絕對不能「紙上談兵」,必須在實戰中傳授,寓戰於操,故每名水警均可謂「見慣風浪」。
水警總區指揮官吳卓衡(前排左)及水退會主席徐偉雄(前排右)於活動當日到西貢佛堂門天后古廟參拜。
任職水警20年的警長吳穎倫,在紀念活動中表演「鈎竹操」。他說,昔日是用這項特別儀式來歡迎到訪的高級警官或貴賓,但時至今日,懂得的水警已越來越少,「感激有前輩傳授,令我可以成為少數能夠掌握有關技巧的警務人員。」
吳穎倫指出,水警對傳承的重視,始終沒變,「有些技能是靠口耳相傳,例如拋纜,纜怎樣紮、用多少力,全是經驗;大風大浪容易暈船浪不適,我們會勸告新同事少喝易引起胃部不適的奶類,這些智慧都是一班前輩從無數嘗試中摸索出來。」
但隨着時代轉變,工作技巧以至文化傳承,均要與時並進。吳穎倫舉例,水警人員以往要熟悉「摩斯密碼」,在航行視野受阻時,配合燈號與其他船隻溝通,但隨着定位系統和無線電技術的不斷改進,對「摩斯密碼」的使用需求已大幅下降,「我們現在有更多更先進的裝備和船隻,可提升行動效率,但要真正發揮這些新裝備的最大效能,還是要靠操控裝備的同事,結合前人留下來的智慧和經驗,隨機應變。」
但兩代水警均認同,水警的「同舟之情」正是警隊團隊精神的寫照,「大家每天同坐一條船,無論新舊隊員,在風暴中要堅守定位,在迷霧中要認清方向,在順流中要把控速度,在逆流中更要不斷向前。唯有大家懷著共同目標,同心協力,一艘船才可以順利到達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