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香港水警退休人員會(下稱「水退會」)創會25周年,為慶祝這個銀禧紀念,水退會特意安排渡輪航經新舊水警總部,在正午一時駛至香港子午線,懷緬水警近150年前的每日報時任務。
最新一期《警聲》就訪問了參與紀念活動的兩名水警人員。其中,水退會主席、退休總警司徐偉雄說,一般警員在接受學院培育後,已完成陸上警務工作的基礎訓練,但水警新成員猶如「白紙一張」,除要進修書本上的專業海事知識,更要靠隊中長官和前輩將實務技藝代代相傳,「傳承精神」貫穿了水警各階級。

徐偉雄 (左) 及吳穎倫 (右) 均認同水警的「同舟之情」,正正反映了警隊的團隊精神。
他說:「即使是新加入的督察,作為未來的『一船之長』,要由淺入深了解水警輪運作,小至打繩結等航海基本功、船上保養清潔,大至操控水警輪,全都靠船上前輩指點,邊做邊學,所以每名水警不論階級,都是『紅褲子出身』。」
俗語有云「行船跑馬三分險」。警輪飄泊海上,會遇上颱風,講求船上每一名成員的分工合作,用俗稱「繫泡」的程序去穩定船身。
在執行反海上走私或堵截偷渡者任務時,如何在水警輪行駛期間派員落快艇追捕,更絕對不能「紙上談兵」,必須在實戰中傳授,寓戰於操,故每名水警均可謂「見慣風浪」。

水警總區指揮官吳卓衡(前排左)及水退會主席徐偉雄(前排右)於活動當日到西貢佛堂門天后古廟參拜。
任職水警20年的警長吳穎倫,在紀念活動中表演「鈎竹操」。他說,昔日是用這項特別儀式來歡迎到訪的高級警官或貴賓,但時至今日,懂得的水警已越來越少,「感激有前輩傳授,令我可以成為少數能夠掌握有關技巧的警務人員。」
吳穎倫指出,水警對傳承的重視,始終沒變,「有些技能是靠口耳相傳,例如拋纜,纜怎樣紮、用多少力,全是經驗;大風大浪容易暈船浪不適,我們會勸告新同事少喝易引起胃部不適的奶類,這些智慧都是一班前輩從無數嘗試中摸索出來。」
但隨着時代轉變,工作技巧以至文化傳承,均要與時並進。吳穎倫舉例,水警人員以往要熟悉「摩斯密碼」,在航行視野受阻時,配合燈號與其他船隻溝通,但隨着定位系統和無線電技術的不斷改進,對「摩斯密碼」的使用需求已大幅下降,「我們現在有更多更先進的裝備和船隻,可提升行動效率,但要真正發揮這些新裝備的最大效能,還是要靠操控裝備的同事,結合前人留下來的智慧和經驗,隨機應變。」
但兩代水警均認同,水警的「同舟之情」正是警隊團隊精神的寫照,「大家每天同坐一條船,無論新舊隊員,在風暴中要堅守定位,在迷霧中要認清方向,在順流中要把控速度,在逆流中更要不斷向前。唯有大家懷著共同目標,同心協力,一艘船才可以順利到達目的地。」
Sebastian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